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介绍出去
——记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乐器展”

2020-10-27 01:17孟建军
乐器 2020年10期
关键词:箜篌民族乐器诸葛

本刊记者/孟建军

苏州民乐一厂的展品

“天地同和——中国古乐器展”于2020年8月8日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也是国博首次推出的以乐器为主题的大展。

在200余件展品中,除了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贾湖骨笛、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晚期的石峁口簧、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乐器外,还有许多乐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古老的华夏是礼乐之邦,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已有鼓、编钟、编磬、缶、陶铃、笙、箫、埙等八音乐器。将中国古老的乐器拿出来展示,无疑最能体现“中正平和”这一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紧扣“天地同和”这一主题。

混沌材古琴局部

难得一见的两张国宝级古琴

当金石之声在先秦时期便回荡着振聋发聩的乐音时,作为中华文化象征之一的琴与琴乐似乎还处于幼年期。进入汉魏六朝之时,古琴一跃成为中国精英文化——文人音乐的典型代表,主宰了上下几千年中国音乐的“道”和“美”。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即是“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代表性乐器,因而在国博乐器展中,国博捧出了两张馆藏的古琴,为整个展览锦上添花。

古琴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周朝时候已普遍流行,根据《诗经》记载,那时它常与瑟合作演奏,还用于伴奏歌唱,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公元前三世纪时,嵇康的《琴赋》中有“徽以中钟山之玉”的文句,并且提到了徽的作用,徽对于古琴很重要,它是用来表示泛音的位置,为演奏者提供按音的标志,可见1600年前的古琴构造和现在大体相同。周代用琴弦之类的乐器伴奏歌唱,叫弦歌。当时古琴与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唐代,古代民歌“清乐”逐渐散失。当时的统治阶级对古琴已不大重视,琴被排斥于宫廷雅乐之外,但在群众中仍然流传。诸葛英良是本次古乐器展的策展人。她指着两张古琴告诉记者说:“这两张琴都是第一次展出。”一张大约是晚唐的“九霄环佩”琴,一张是宋代的“混沌材”琴。

人们称“唐圆宋扁”是指唐琴与宋琴相比,形制浑圆,在琴颈、琴腰处做了圆角处理;而宋琴虽然承袭了唐琴的斫琴风格,但在继承中也有所变化。无论是琴的长度还是宽窄都不拘一格。琴面的弧度由浑圆向扁平演变。观众可以用目光触摸这两张布满断纹的古琴,领略到唐宋不同的斫琴风格。仔细观察,“九霄环佩”的琴轸是由红玛瑙制成,在灯光的映衬下血红剔透;而宋琴“混沌材”的琴轸是用7个竹节制成,朴实无华。

两张国宝级的古琴,陡然增加了这个展览的分量。诸葛英良称,从目前已知的国内几张“九霄环佩”琴中,国博馆藏的这张“九霄环佩”,品相数上乘。“这两张古琴如不是因为这个展览,也不会轻易拿出来示人,因为这两张琴对气温的要求非常严格。”她坦言:其实整个展馆的温湿度完全是为了适应这两张琴的要求而定的。为了配合古琴部分的展览,主办方还专程从故宫借来了琴谱,经了解,这本琴谱从未展出过,这次也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九霄环佩古琴

斫琴工艺流程首次带入展览

观众一进展厅的大门,耳畔便会缭绕“天地同和”的主题音乐。这首主题音乐由古琴担纲演奏。在“斫琴·琴道”展区,人们看到了弹奏这首主题音乐的古琴,它就悬挂于一面展墙上。据诸葛英良介绍,这张琴是用明代的木料斫制而成。与这张琴同时展出的,还有斫琴工艺流程及斫琴工具。从古琴面、背板的选材到开体、槽腹、合板、装配、裹布、批灰、髹漆到成琴、上弦,观众透过详细的介绍,对斫琴全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作为一个古乐器展,主办方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专门辟出了斫琴区域?

诸葛英良介绍古琴

策展人诸葛英良说出了她的初衷:我们之所以花这么多的力气,把斫琴工艺进行揭秘,就是想借这次展览,让大家了解古琴,它既神秘又不神秘。“因为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才会开辟出这么大的空间专门来介绍古琴。”她说,大家觉得古琴是一个比较贵的乐器,但是不知道贵在哪儿?从古琴来讲,它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想告诉大家,一张古琴,从斫琴开始,古琴的文化基因一点点在生长。通过展示告诉观众,古琴怎样从选材一直到成琴的整个过程。在展览陈列的形式上,全部是用真材实料,按照斫琴的每一个步骤排列,呈现给观众完整的斫琴过程。通过这些步骤,观众可以看清古琴的内部结构,了解古琴诞生的详细过程,解密古琴怎样从一根木材,演变成可以演奏的精美乐器。

诸葛英良还说:“其实还有琵琶、二胡,我们都想把它们做一下拆分,给观众进行讲解,但是为了突出重点,就没有这么做。”

斫琴过程展示

诸葛英良还说,在没有做这个展之前,她理解不了“尺寸准确”这几个字,做了这个展览之后,她认为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涉及发声原理,在这几个字之上,它还有传承。我们要讲述给观众听,譬如琵琶,那时的琵琶跟现在的有何不同,为何唐代的琵琶在很多地方用螺钿装饰?还有唐代的铜镜,也用螺钿装饰。为何唐代会用这样的材质?我想用这些材料本身是有原因的。”

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介绍出去

这次国博古乐器展,严格说展出的并不全是古乐器展,有许多展品是复制品和苏州民乐一厂现当代制作的一些乐器,譬如箜篌、二胡等。

记者问诸葛英良:你们缘何想起来从乐器制作企业商借乐器的?她回答:我之前从《乐器大典》《乐器图鉴》以及我看到的很多改良乐器、复原乐器的资料上,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个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他们所做的很多工作是非常值得人尊重的。从我们整个展览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介绍出去,这个是我们办展的初衷。

诸葛英良坦言,从魏晋南北朝之后,乐器因为材质的原因不好保存,很多乐器逐渐消失了。

经过论证,她们为什么敢放20世纪的乐器?就是因为中国的民族乐器千百年来发声原理没有发生变化。她们还从一些地方借了一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所谓改良乐器,“有些改良乐器看似是不成功的,但为何我们依然也拿出来展示给观众看?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整个民族音乐是在发展的,而民族音乐发展基础的物质性就是乐器。”诸葛英良认为,乐器改良不是音乐家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是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师一起合力的作品。“以前觉得工匠的地位很低,这次展览为何把这套斫琴工艺拿出来展示,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精美的古琴就是历史上那些被一些人轻视的工匠斫制的,现在这些工匠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有一些人已被命名为非遗传承人。”

参观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总经理张礼东来北京开会,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就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作为一个参观者,他看到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乐器陈列室里的数十件乐器静静伫立在国家博物馆展厅里,他的内心既亲切又激动。他用手机拍下观众围绕着镶嵌着螺钿的仿唐琵琶、阮和仿日本正仓院的尺八仔细端详的照片。仿日本正仓院的尺八通体雕刻花纹和四女像,每个音孔饰有圆形花纹,其他部分由花鸟纹装饰,令人赞叹。一面久远年代的大鼓也是他们的馆藏乐器,此鼓的鼓身为整木挖空,固定鼓皮的不是铁钉,而是一圈圈竹钉,黢黑的鼓身斑驳粗粝,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乐器改革的先驱张子锐先生一直在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工作,他一辈子专心搞乐器改良,在国博展示的乐器中,就有张子锐先生主持制作的一些改良乐器。

几架仿古箜篌和现代箜篌被摆放在醒目的位置。张礼东告诉记者,这架凤首转调箜篌琴体和底座粉绿色的图案装饰看上去像彩绘,其实并不是彩绘,而是工厂师傅采用“雕填工艺”,经过“髹”和“饰”两部分的几十道工序、无数次打磨、抛光才完成的杰作。箜篌的凤首造型采用黄金装饰,金光灿灿。另一件是用大叶紫檀木雕刻而成的荷花箜篌,两架箜篌都是该厂的镇馆之宝。“我们前人研发创新的乐器能和国博珍藏的国宝级乐器同时展出,我们也很荣幸。能让更多的民乐爱好者喜欢我们的民族乐器,真令人高兴。”张礼东表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在参观的同时,也是我学习的过程。从唐琴、宋琴身上,我们要挖掘它们的奥妙。结合唐琴、宋琴给人的启示,把我们的古琴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张礼东打算叫工厂的师傅也来参观一下,让他们从中学习和借鉴其他所展乐器的工艺和技术。

张礼东在观赏箜篌

传播器乐文化是办展的初衷

乐器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家博物馆乐器展策展人诸葛英良说:当时“我们接到的任务很明确:不做音乐文化展,只做乐器展。”

诸葛英良坦诚地表示:我们就是要实打实地的让大家看到这些历史悠久的中国乐器。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普通的观众,只要他们看完展览后,能够赞叹道:啊,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珍稀的乐器!我们展览的目的就算达到了。看完展览之后,如果他们产生了探究中国古老乐器的兴趣,就证明这个展览他没有白看。

诸葛英良还透露,将来还会计划拍一些有关乐器制作过程的视频,并在一些国内平台及涉外平台上发布。通过不同的宣传手段,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让世界各国友人加深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了解。

猜你喜欢
箜篌民族乐器诸葛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箜篌城
诸葛羽扇
契丹(辽)箜篌在辽宁遗存的研究
诸葛南征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