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

2020-10-28 02:24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张文宏武汉病人

特别关注:中国战“疫”

■赵爱华 苏丽芳/辑

国士:钟南山

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出身医学世家。

2003年非典期间,他顶住压力,公开挑战权威和同行,下定决心说真话,因为他认为“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后来他和朋友解释自己的勇气自何而来,他说是对人命的重视,“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了药,就可能多死数百人”。

那一年钟南山已经67岁,在非典肆虐的时刻,他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最后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几天后,刚一康复,他就立刻回到医院,投入战斗。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他最先弄清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2009年,甲流疫情暴发。钟南山临危受命,再度奋战在疾控一线。甲流病人送到后,他亲自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他提议把各医院不幸感染倒下的医护人员和最危重的病人,送到他所在的呼吸研究所来。在甲流防治中,他和医疗团队成功抢救了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指导广东各地的重症甲流抢救工作,在抗击甲流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以84岁高龄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月18日傍晚,他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当天的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他就登上了傍晚5点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由于春运,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打开电脑研究疫情,实在累了便闭目养神。晚上快11点才到达住处,他又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工作,开完会后,又立刻赶往医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况。随后的几天,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而他,义无反顾。

钟南山说:“以人为本,起码要从讲真话开始。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讲真话,才能让人信任你。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这次他直言不讳:肯定存在人传人的情况。

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学医不能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糊口的职业,而应更多地考虑增进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他是深受老百姓信赖与赞赏的八旬长者,他是坚守一线、学识渊博的医学权威,也是直言敢谏的社会良心。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士。

真人:张文宏

1月29日这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段话:“这一次我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从年底工作到现在的医生,全部换掉,全部换岗。换成谁?换成科室里所有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嘛,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所以我开了个党小组会议,说共产党员的口号你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得上去。心理上为了信仰上去也好,因为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上去。”

张文宏“办人事”,就是以人为本,办事公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在分派任务上,张文宏干了三件事情。第一件:选得力的医生上。“第一批都是了不起的医生。”为什么会这样决定?因为此时对疫情的风险性、传播性、致病性知之甚少,所以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去应对。第二件:让党员上。“前面一批人实在是太累了,需要重新组织队伍去替换他们,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但做选谁上的决定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家里都有自己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都有自己的计划。只有一批人是可以的,这一批人自己原来都讲好的,有过协议的。什么协议?就是在入党的时候都说过的。”第三件:让自己上。“我也上。领导在关键时刻,不能只在后面指手画脚,要到一线去跟病人亲密接触。”他觉得领导上去,才能消除大家的恐惧。

张文宏“说人话”。他对企业老板们说,给隔离员工开工资就是重大贡献,“员工只要待在隔离点或者在家工作,你就算他们上班,给他们照常发工资,就是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

张文宏“有人味”。一个老人去看病,张文宏见她听力不好、腿脚不便,就取出一张处方纸,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写上先去哪里再去哪里,清清楚楚。一个男孩生病了,父母为了给儿子治病,把女儿上大学的学费给挪用了。张文宏知道后,立马给了男孩父母5000元,让他们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

张文宏“不作秀”。意外成为“网红”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文宏,他都拒绝了。他说:“多一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一个病人。”實在推不掉,也只是抽空接受很短暂的采访。一谈到他自己,他就会立刻回避:“我们医务人员只想治好病人,不需要讲自己。”“我就是个医生。从现在开始,采访我的话,除了疫情防控的问题,就不要谈别的了。”“比起那些在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谁更值得被关注?”很多人都给他送过锦旗、牌匾,他都拒绝了。他唯一挂出来的,是一位重病患者康复后送他的,他喜欢上面的那句话:“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他觉得这句话可以鞭策自己,可以鞭策整个科室。

他从不收红包,也禁止科室的医生们收红包,“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会收,因为它会毁坏掉医生的形象”,“何况很多病人经济并不宽裕,本应把钱用在治疗上”。

彭银华:以身殉职

彭银华医生本打算正月初八举办婚礼,但因为疫情发展,他决定坚守在一线。婚礼的请柬,还放在办公桌抽屉里,没来得及分发。“疫情不散,婚期延迟”,是彭银华和妻子达成的共识。

1月21日(腊月二十七),彭银华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医院第二批一线科室。他推迟了婚礼日期,主动请缨上临床一线。大年三十,同事们心疼彭银华,想让他回家休息,陪陪怀孕6个月的妻子。他微微一笑:“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简短和妻子通完话,彭银华再次义无反顾地穿上隔离服,全身心投入更需要他的战场。

不幸的是,1月25日(正月初一)这一天,彭银华倒下了,开始住院治疗。1月30日病情加重,当晚就转院去了金银潭医院。2月10日病情恶化,2月20日晚上9点50分,抢救无效去世。

妻子钟欣说,和丈夫已经领证结婚有两年之久,但中间因为连续的事务,一直没有举办婚礼。浪漫的彭银华原本想在今年正月初八给她补办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婚礼,但丈夫已经离开。

袁洋洋:以身殉职

2月28日凌晨4时许,河南宝丰县中医院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袁洋洋,因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6岁。生前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

疫情发生后,袁洋洋除了参与新冠肺炎的诊疗,还要负责指挥协调工作。该院工作人员表示,袁洋洋去世前已连续工作39天,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分别为2岁和8岁,还有老人需要照顾。

袁洋洋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8月,袁洋洋任职宝丰县中医院医务科科长,同时负责质量安全与业务创新。2017年2月,他投身扶贫一线,受宝丰县中医院党委委派,任大营镇郝沟村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他帮扶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被评为县脱贫攻坚先进帮扶个人。2017年8月,袁洋洋被宝丰县中医院党委聘任为院长助理。

在疫情防控期间,袁洋洋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39天,经常吃住在医院,制定工作方案和流程,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防控知识,深入一线督导检查防控流程,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讨论、处置疑似病例,参与县域内会诊,协调非发热危重患者转诊。

夫妻一起上战场

武汉金银潭医院,抗疫的最前线,院长张定宇一瘸一拐地忙碌着。少有人知道,他身患渐冻症,双腿肌肉已经萎缩。他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病人的信心与希望。许多天来,他常常凌晨两点刚睡,四点又要爬起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他知道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去!”张院长的双眼布满血丝,神情坚毅,语气坚定。

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而十几公里外,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程琳,已经被感染,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程琳1月19日被确诊新冠肺炎,经过10天的治疗,1月29日康复出院。2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程琳带着同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同学,来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献血点,经过一系列的问询、身体检查等评估,成功捐献了400cc血浆。

2月16日晚10点,武汉金银潭医院住院大楼灯火通明,院内路边的车位上,一辆小轿车亮起了灯,医生涂盛锦与妻子护士曹珊正在整理座椅上的被褥,这是他们在车上度过的第23个夜晚。他们说,在车上“睡惯了,不要紧”。他们主动把医院床位让给同事,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医生。

今年44岁的涂盛锦是金银潭医院南六楼重症隔离病区副主任医师。40岁的曹珊原是医院儿科病房护士,疫情暴发后,于1月7日调入南二楼隔离病区工作。从2019年12月29日武汉金银潭医院接收武汉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开始,涂盛锦就上了一线,完全无暇顾家,只嘱咐曹珊从家里带些换洗衣物。

两人的家距离医院有30公里,单程驾车需要40分钟。平日,涂盛锦开车,夫妻俩一起上下班。武汉战“疫”打响后,涂盛锦随时都可能需要抢救重症患者,不能远离医院,曹珊只好打车或坐公交。大年初一,她决定:晚上就睡在车里,不回家了!涂盛锦觉得让妻子一个入睡在车上不安全,便干脆把值班室的床让给同事,也住到了车里。妻子睡后排,他睡副驾。11岁的儿子从此就完全交给了家中的老人。

金银潭医院交通不便,全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不能回家的太多,单位宿舍爆满。后来,医院又协调出一些酒店房间安排本院的医护人员入住,夫妻俩却又把房间让给了离家较远的同事。

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里,一对医生夫妻在隔离病房前相遇。夫妻俩最近都住医院宿舍,但已经好几天没见了。因为都穿着防护服,一开始他们都没认出对方。“请问,你是陈柄?”“是的,你是小奇?”认出彼此后,他们给了对方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各自迅速投身到工作当中去了。

武汉汉口医院。一对医生夫妻都在一线抗疫,女儿被送回老家,交给亲戚照顾。丈夫不幸感染了,就住在妻子隔壁的病房。但是一周的时间,妻子都忍着没去看望丈夫。原因让人心酸:去看丈夫,要穿防護服。她知道防护服紧张,舍不得浪费一件。

传承职业精神

多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呼吸科主任医师刘泽明,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她作为四川泸州市第三批抗击非典医疗队队长,入驻泸州市传染病医院,丈夫带着刚刚上高二的女儿孙颖去前线探望她未果,在医院门口拍摄的。

17年后,这张照片被已经成为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的孙颖放进了行李箱。作为四川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在经过13个小时长途颠簸后,2月5日她来到了武汉,成为一名抗击新冠肺炎的前线医生。

“当年,妈妈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轮到我了。”接受媒体采访时,孙颖如是说。之所以选择做一名医生,孙颖坦言正是源于2003年的那次非典疫情。作为医生的刘泽明,其“勇士”的形象在女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觉得妈妈很厉害,医生的职业很神圣、伟大。”于是,高考后孙颖果断地填报了医学专业,并在博士毕业后继承母亲的衣钵,成为一名医生。

对于女儿的这次“请战”,刘泽明得知后仅仅评价了四个字:“这就对了!”作为传染病专家,她在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从专业上提出了要求:“这次去武汉,困难是有的,什么都能克服。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孙颖求学的学校,正是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孙颖说,作为医生,她当然清楚疫区的危险,但是“如果我不去申请,会觉得遗憾的”。到达武汉,孙颖很快就投入到繁忙的方舱医院工作中。受访时,有人问她,是否想过这种忙碌会持续多久?对此,孙颖的回答非常干脆:“不知道,需要多久就战斗多久。”在千里之

天使的勇敢与温柔

在重庆一定点医院里,45岁的护士长樊安芝负责照顾病情最危重的患者。因为没有护工敢进病危病房打扫,于是,清理、消毒、搬设备……护士长樊安芝干起了护工的活儿。

很多被送进来的病人,都有着深深的恐惧与绝望。但她不能畏惧,她要冲在前头照顾他们,给他们力量。

有一个病人入院第一天,就问护士“这里的饭要不要钱”“是不是临终餐”,一度想放弃治疗,不让插管,拒绝进食。这让樊安芝觉得病人更需要关怀。于是,她开始花心思帮助病人放松心情,让病人配合治疗。有一天病人想喝水,樊安芝就试着拿针管挤着蛋花汤打到她的嘴里,在尝到了味道后,病人终于开始一口一口地吞咽。病人终于同意进食了,没有护工,樊安芝亲自给她喂饭。突然,虚弱的病人向樊安芝竖起了大拇指。在场的人都很感动,都伸出了大拇指。

这就是天使:在危难面前,无比强悍勇敢;面对病人,又无比温柔。外的家乡泸州,还有40天就要退休的刘泽明也在当地的传染病科一线忙碌着。

2月2日,66岁的山西长治退休医生王卫国,把女儿送离了家。36岁的女儿王婷,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的主治医师,也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作为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王婷在这天“出征”,驰援武汉。

送女儿登上大巴的那一刻,王卫国想起了17年前母亲坐着轮椅送别自己时的情景。2003年5月14日,他以长治唯一一批49人组成的救援医疗队成员的身份,坐上汽车,前往疫情严重的太原。

17年过去,在非典前线的细节已经有些模糊,但当初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仍被王卫国完好保存至今。2月1日,女儿出发的前一晚,他把那个样式早已落伍的箱子找了出来,叮嘱女儿务必带去,也千万带回。“疫情发生后,我跟姑娘说:你就应该去,一点犹豫都不应该有。因为第一,咱們是干这个工作的;第二,你是共产党员,党龄已经15年了,你不去谁去?之所以让她带这个箱子,就是希望她记住:你父亲抗过非典,你现在去抗这种新冠肺炎,应该有信心,肯定能胜利归来,不怕。我还特地嘱咐她:你回来的时候,其他东西都可以扔掉,但这个箱子哪怕它再破再烂,都必须给我带回来。”

1月26日,趁午餐时间,已连续工作48小时没回家的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徐自强,到相隔不足10米的发热门诊,看望同样在值班的儿子徐秋笔。徐自强隔着防护玻璃用处方笺写下:“秋笔,加油!”

现在就是战士

“我请求,愿为抗疫,随时听候调令到湖北医院一线工作,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我应有的贡献。”在这份请战书上签字,对一位00后的年轻护士来说并不容易,而陈玉婷做到了。2月14日早上6点,家人为陈玉婷收拾了简单的行装,依依不舍地为她送行。为了不增加当地的负担,陈玉婷和队友们带好了必备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踏上征途。她的言语铿锵有力:“医护人员现在就是战士,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平安回来!”

我不能哭

朱海秀,广东医疗队的护士,1997年出生的小姑娘。她怕父母担心,瞒着他们来到抗疫一线。但爸爸还是知道了,在和她视频通话时,哭了。那是有生以来,小朱第一次看见爸爸哭。记者说:“你(对着镜头)给家人报个平安吧。”她为难地背过身,又仰起头,艰难地笑笑,说:“我不能哭,护目镜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对不起。”

我应该站出来

妻子王月华报名参加河南大学组织的支援武汉医疗队,丈夫徐国良送别时,看着即将驶离的大巴,终于忍不住含泪高喊:“王月华,我爱你!”

为支持湖北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河南大学第一时间组成了支援武汉医疗队,王月华是52名队员之一。同为医务工作者,徐国良深知妻子此行有多艰险。他忍不住问瞒着自己报名的妻子:“你想当英雄?”妻子沉默半天,一句回答令他再也无话:“我在呼吸科干过多年,这个时候我应该站出来!”

不胜不归

2月11日下午,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因病在云南昆明过世。在抗疫一线的吴亚玲得知这个消息,泪如雨下。

12日上午,母亲的遗体火化。仍在抗疫一线的她,连通了家人的微信。她说,想最后看一眼母亲。面向家的方向,她三鞠躬,这是吴亚玲悼念母亲的方式。

心情稍微平复后,吴亚玲还是像往常一样,走进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继续奋战。吴亚玲说:“我会在这里把我的工作做好,完成好我的任务。不胜不归!”

应用点拨:①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普通人披上了战袍。②虽然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都知道你为了谁。③健康所系,生命所托。④医者仁心。⑤责任,担当,使命。⑥承诺。⑦敬业。⑧勇敢。⑨守护,生命的守护者。⑩平凡与伟大。?全力以赴。?当仁不让。?英雄。?支援。?传承。?互助。?坚持。?榜样。?舍小家为大家。?信任,信赖。?爱国,家国情怀。?奉献。?奋斗。?青春。?精神,品格。?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

猜你喜欢
张文宏武汉病人
谁是病人
写在处方背面的文字
张文宏:黑眼圈,靠什么消除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张文宏 不要神化我
科普“硬核”张文宏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