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幼儿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2020-10-28 08:47赖妹治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5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兴趣幼儿园

赖妹治

摘  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兴趣至关重要,幼儿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主要有几点:选材的趣味性;准备的充分性;过程的巧妙性;幼儿的主体性。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幼儿;兴趣;激发与维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科学兴趣是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兴趣是幼儿注意力的来源,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育效果直接落在幼儿身上的条件之一。科学活动中幼儿兴趣的激发与兴趣的维持是科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激发与维持呢?

一、趣味选材,激发兴趣。

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是幼儿所知、所感、所熟悉的,应该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符合年龄特征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泡泡,对泡泡不仅熟悉又感兴趣,选择《吹泡泡》作为活动的题材,让幼儿玩一玩、动一动,尝试记录不同形状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幼儿在充分探索中感知到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萌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准备充分,营造氛围。

《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除了物质的准备外,必要的知识准备及位置的摆放的准备等对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1.物质的准备。准备的材料应考虑充分、安全、科学性、可操作性。如在大班活动《有趣的测量》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铅笔供幼儿测量砖,让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还准备了与砖同等大小的纸,第一次测量砖用的记录表一张,为集中讨论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再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此外,教师还准备了积木、吸管、胶棒、麻绳、铅笔等,供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并提供记录表供幼儿记录,黑板上已画好大记录表等等都为验证的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2.知识经验的准备。如大班活动《它含淀粉吗?》,此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化学现象,能用科学方法去找出有淀粉的食物。第一次教学中教师没有事先丰富碘酒等概念,幼儿不认识碘酒,也不知碘酒的特征。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总结经验,根据需要课前先让幼儿认识了碘酒的颜色、味道、功能等特征,还让幼儿认识了米汤,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铺垫。再如:中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蛋宝宝》中,在认识蛋制品环节,教师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与家长共同调查蛋制品的种类、蛋的烹调方法和蛋的營养价值等。有了知识经验的准备,在交流蛋制品的烹调方法和蛋的营养价值这一环节,幼儿就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回答积极热烈,达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

3.位置摆放的准备。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石头》中,先让幼儿自由欣赏各种各样的石头后,教师集中幼儿谈论:这些石头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由于将桌椅集中摆放,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停留在桌上的石头,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就是位置的摆放不合理。如果把桌椅分开摆放,分组参观完再进行集中交流讨论,这样幼儿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

三、引入巧妙,积极参与。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入能否吸引幼儿,是影响整个科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如大班科学活动《它含淀粉吗?》,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出示面团,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水变白了,从而认识淀粉;接着又滴入碘酒,让幼儿观看演示结果:淀粉遇碘酒变蓝。此活动引入都是教师在演示,幼儿动、说的机会少,对活动不感兴趣。第二次教学时,教师事先布置了“米汤画”于墙上,以“森林里的动物们想与小朋友玩捉迷藏,它们就藏在这些图纸上,小朋友想不想把它们变出来?”为由,然后出示喷雾器,“这里有神奇的药水能帮住你们”,后让幼儿朝米汤画喷,让幼儿自主动手发现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化学现象。这样,幼儿不仅参与了,还能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兴趣也就被调动了。又如,中班《可爱的豆宝宝》活动中,教师直接以“鸡妈妈的豆子丰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哪些豆子?”口吻引入,带幼儿参观各种各样的豆,这样的引入不仅简单明了,还能很快抓住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

四、问题抛接,师幼互动。

科学活动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而是由师幼、幼幼互动达到对科学知识的提升和认识,提问和谈话则是师幼互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幼儿和我们成人一样,回答是需要共鸣的。幼儿只有产生内在需要时才会安静地倾听,积极地参与。共鸣则需要有良好的师幼互动,那么问题的抛接就很重要,怎样做好问题的抛接呢?

1.将个体问题变成全体的问题。

如中班《有趣的豆》活动中师提问:你手上的豆宝宝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形状是怎样的?此时,个别幼儿回答时,其他幼儿只顾玩自己手上的豆。此时,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只顾个别,可以让其他幼儿帮助纠正,使其他幼儿有事可做,将个体的问题变成全体的问题,与下面的幼儿形成互动,幼儿才会再次集中注意力。

2.把握谈话的节奏。

科学活动同样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避免包办代替,让幼儿有交流互动的机会。如中班《有趣的豆》第一次教学中,师带领幼儿参观各种各样的豆,在集中介绍各种豆时,都是教师在说,幼儿只是倾听者。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出示豆,通过提问让幼儿集体回答,幼儿不仅参与了,也加快了谈话节奏,使谈话变得生动起来,达到良好的师幼互动。

五、策略指导,贯穿始终。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策略、适时的正确指导,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1.接纳孩子的错误。

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测量》第一次试教时,老师请一幼儿上来示范,急于让幼儿判断测量的方法正确与否,反复追问幼儿“这样做对吗?”此时幼儿毫无反应,导致其他幼儿不敢上来表现示范,或者有的上来畏畏缩縮,表现出不自信。而“二研”中教师改变了策略,请多数幼儿上来说自己测量的次数,并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此时教师不再给予否定性评价,而是允许孩子出错,最后在问题的碰撞中总结出测量的最佳方法,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了。只有接纳孩子的错误,允许出错的机会,他们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这样教师才能接触到他们的真实认识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如教师在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桌子的长?”一幼儿问“老师,橡皮泥可以测量吗?”此时教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立即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老师也不知道,回家你可以再试试看”。无论教师是否知道问题的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问题。

3.倾听孩子们不同的探究方式和意见。无论幼儿的想法对或错,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不要急于纠正。如《有趣的测量》活动中,当教师抛出问题:你用铅笔测量了几次?有的幼儿说“3次”,有的说“11次”有的说“9次”……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否定性评价,而是点头微笑,提问全班幼儿“还有别的想法吗?”“谁跟他不一样?”等等,教师的态度是中立的,让孩子不会感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

4.刻意暗示的引导。如《小球站稳了》活动中,许多幼儿运用包、卷的方法使球站起来,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除了这些方法外,想想其他的办法。”简单的指导语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在发现不一样时,教师要刻意暗示全班,可大声表扬“哇,ⅹⅹ想出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引导幼儿发散性思考,感受新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5.多媒体的妙用。

在幼兒园科学活动中充分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代替以往的常规教学,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如中班《有趣的豆》中,因为豆子太小,在集中认识时就会看不清楚,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可制作各种豆的幻灯片,使豆的形象更清楚直观。而在幼儿分类完验证时,提供装豆的工具“炮筒”太高,展示时下面的幼儿因看不到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此时则可将幼儿分类的结果拍下来,再进行ppt展示,这样有效避免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小班《想站立的蛋宝宝》活动中,教师及时将幼儿操作时的情景进行拍照,在展示“多种办法使蛋宝宝站立”这一环节,巧妙利用ppt集中再现进行展示,幼儿的兴趣被再一次调动,此时,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各种各样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也变得轻而易举。

再如:大班《换笔芯》活动中,师请幼儿拆笔后再集中认识笔的各个部位,由于各部位太小不便观看,此时,可巧用投影仪,使笔的各部位更直观清楚的展示,有效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总之,幼儿的兴趣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因素。我们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不断观察、了解幼儿,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并灵活的维持,才能增强幼儿学习科学的自主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兴趣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