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缘起与应对

2020-10-30 09:20康贺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作业

康贺

疫情防控既是一场与新冠肺炎斗争的病毒防御战,又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经历了一个超长的特殊假期,有些学生在开学后出现了一些身心不适和不当行为,学生个人极端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生命不可重来,极端事件带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管理的特殊性,以较往常更为及时、专业的应对,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

一、近期学生心理问题表征及其缘起

对于近期学生个人极端事件的高发、频发,有的家长、教师甚至专家将之简单归因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好、不能经受风雨、缺乏挫折教育,等等。这是当代青少年普遍性的心理缺陷,但并不是个人极端事件较往年同期增多的根本原因。问题还是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疫情和死亡的焦虑,对正常生活秩序改变的无奈、无助、烦闷、无聊,让学生陷入持续的焦虑、抑郁、恐惧等状态中;再加上学生刚刚适应了限制出行所带来的社交剥夺和居家学习,开学复课后又面临学习强度和难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出现了诸如失眠、恐慌、烦躁、厌学、自卑等躯体化症状和情绪失常现象,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那么,为什么疫情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综合专家们的意见,诱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封闭的空间环境

人脑的神经网络终生会根据外部刺激的多少来增加或减少神经通道的连接。外界刺激使得大脑内某些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而不经常受到刺激的神经通路则逐渐失去连接。换句话说,当外部刺激减少时,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話,会直接导致大脑功能、语言功能的退化。这次长达3—4个月的全民居家,使得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模糊了,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等作息紊乱的现象,这都跟空间的封闭有关。有研究表明,人长期待在封闭的空间内,会造成心情压抑,对外面的事物不感兴趣,怕和别人说话、也不喜欢说话,人变得懒惰、病态。空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因为不是显性因素,往往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二)孤独的人际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孤独感会摧毁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影响人际交往行为,导致对抗、消极、否定、沮丧等情绪的膨胀,从而影响人的知觉控制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合作。学生居家期间,特别是在家长复工复产后,学生长期一个人在家上网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虚拟社会和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与老师、伙伴和他人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争论、分享的机会,生活变成无声的网络交流,导致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水平降低,使情绪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低迷、自闭的状态,严重时会直接导致抑郁。

(三)低迷的心理环境

疫情让家人朝夕相处,也让负面情绪在家庭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发酵,在亲子之间传递,使矛盾不断放大。家长为孩子疫情期间学业落后、状态低迷、游戏成瘾而焦虑和着急。而学生这边呢?在漫长的封闭期间,因为没有很好地自律上网课,其内心已经充满了深深的焦虑、自责、痛苦、纠结、懊恼、无法面对等负面情绪,如果家长继续指责、批评,他们会陷入更加深重的自责、痛苦,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有些学生甚至无法面对“要回到学校”,出现无缘无故发脾气、失眠、厌学、拒学等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这时,一个很小的矛盾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压抑的校园环境

复课开学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突然从静态转为动态,学习节奏加快,学习负担加重,心理负荷与日俱增。有些学校盲目地赶教学进度,“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让学生感觉很累、很难应付,常常表现为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有些家长和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察觉不到学生心态的变化,对学生成绩提出更高要求,让一些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情绪苦闷,与同学、老师的交往被动勉强,进而讨厌学校甚至和父母争吵,因一点小事就会做出与以往迥异的破坏性行为。

二、调整学生心态的应对策略

“创伤后应激反应”导致学生个人极端事件发生,属于心理疾病,是学生自己不能把控的,不能抱怨学生心理脆弱,也不能以个案的眼光去片面看待,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整体出发,抓住个体的共同点。学校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管理的特殊性,把当前的工作重心放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上来,适当放缓学习和生活节奏,合理增加文体活动,增加抗挫折教育,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一)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工作安排

学校要坚持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适当压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切实做到教学内容适量、教学时长适当。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控制作业难度等方式,营造开放、自由、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要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关心关爱、疏导压力。在这一特殊时期,教师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成绩下降等,千万不要急于批评,更不要讥讽、挖苦学生。语言暴力常常是学生极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二)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量

学校要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督促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要减少考试频次,严禁统考统测,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严禁按成绩排名。同时,考虑到疫情影响,要适当降低考试命题难度,缓解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焦虑。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针对儿童、青少年“爱玩”的天性,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校要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歌唱、朗诵、演讲等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压力的渠道,这样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会减轻。同时,要采取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开展生命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早期干预来防止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疫情期间的紧张情绪,缓解复学后的学习压力,以自信、坦然、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当下特殊的校园生活。

(四)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关研究表明,我国90%的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归因都在家庭教育。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因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办好家长学校,以血的教训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健康比关注成绩更重要,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与孩子建立包容、理解、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家长采取暴力、强迫的手段去制止孩子的某个习惯,孩子会采取更加暴力的手段来对抗。如果家长对孩子絮叨个没完,孩子就容易心生烦躁情绪,感觉人生失去乐趣、缺乏价值。所以,越是着急学生的学业,越是需要先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不要给学生的不良情绪火上浇油,以免极端事件发生。

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弦不要绷得太紧。请教师们收敛住脾气,请爸爸们多一些微笑,请妈妈们少一些絮叨,给学生一些时间,教会他们用科学、健康、积极的方式释放情绪。这样,那些有不良情绪的学生才会减轻压力,消除发生极端行为的动机。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作业
心理小测试
快来写作业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作业
心理小测试
情绪认同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