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考后的反思梳理

2020-10-30 09:20秦文军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

秦文军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考试反思

一、学术史略述,分析学生考后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些年,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实施和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学术界和教育界纷纷著书立说,经验总结或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网搜发现,涉及教师历史教学反思的成果相对丰硕,比如:2007年A1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文《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该文阐述了教师在结合新标准和新教材时,需有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2016年《历史教学》第04期刊文《关于数字时代历史教学的思考》,该文侧重比较了数字化时代下历史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和慕课;2017年的《教学与管理》刊载了《历史教学“活动前反思”的路径》,论述了历史教学中“活动前反思”引入学科教学的实践价值,这些对广大历史教员在学科教学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在众多学科反思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学科反思成果也渐趋增多,但仍是注重在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如2010年《文理导航》刊载《培养学生的历史反思能力的策略》、2010年《师道·教研》刊载《中学生历史学习反思力培养》、2013年《新课程》刊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在历史学科上,以高中生考后反思为话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笔者据此才有勇气提笔写文,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部分学生被迫考后分析,多归结为审题不清、粗心等托词,泛泛而谈,很少真正去反思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解题方法和学科态度。本文拟从高中生历史考试后应具有的“四反思”——反思所学内容、反思学习方法、反思做题方法和反思学科态度进行梳理着手,以便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练有所感、考有所悟,即便偶有“考砸现象”,也会为下次进步做铺垫,能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面对考试游刃有余,确保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任务顺利完成。现分而述之。

二、考后常反思,学生考后应有的措施和态度

(一)反思所学内容——以教材为本,知识点面面观

书到用时方很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部分考生考后感觉自身掌握的知识不全、不牢,通过测试才能真正检验出所学内容的多寡。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三册,均以专题出现,分别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内容都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虽有系统性,但内容庞杂,时空跨度大,完全可以说句句均可设置问题去讲解。当然教材上出现的内容均不能忽略,哪怕视为非重点的小细节,谁敢保证哪年高考不涉及呢?如何来检验所学内容是否全面,比如“辛亥革命”的话题,辛亥革命单独作为一课学习,足见内容极其重要,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可以设计如下进行学习。

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

(1)国内背景:国内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探索救国救民的努力仍在继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或绞杀归于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变法强国图存的努力仅存百日,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人士认识到“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应当用革命手段被推翻而积蓄力量。

(2)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高额垄断利润成为它们竞相追逐的终极目标,对外瓜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侵略中国的手段之一就是“以华制华”。

2.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经济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革命团体—军事手段(思路要点)

3.辛亥革命的经过:1911年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成立民国,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洪宪帝制,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4.辛亥革命的结果及评价:(1)辛亥革命性质及意义;(2)成功的表现及影响;(3)胜利果实被窃取原因—革命阵营、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孤立;(4)革命失败的标志和原因;(5)说明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对其进行阐释也是本课的难点。课外可查:孙中山著《三民主义》,2011年北京九州出版社发行,1930年钟公任所著《三民主义理论的研究》,由启智书局发行,两者对此均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以达到弥补教材相关知识不足之效。

6.孙中山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并开始个人伟大的转变—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反思学习方法——以考纲和课标为纲,重难点细细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材是基础,考纲和课标是导航。研读考纲和课标,学习才有针对性,不盲目。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方法只要适合自己,有效就是好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这里只是再次提示學习历史十四个字: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系统化、精细化。

研读2019年历史考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二部分“近代中国”一栏——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第二部分“近代世界”一栏“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可从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要侧重思考运动主体(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传播内容突破点(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制度上的共和制和内阁制、思想上的西式民主、人权和自由等→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影响和关联性(忧国忧民的努力仍在持续,前者的经验教训为后者提供借鉴,并逐渐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 近代世界”思想解放,侧重于运动主体(共性——资产阶级),思想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冲破神的中心→因信称义、信仰自由→冲破神权、贵族特权、理性主义),影响(冲破神的束缚、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低级感性到高级理性)

3.东西方思想比较,侧重一个现象: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现代中国“西学东渐”。

然则,课本上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补充和学生收集整理,除了教师讲授外,应让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学生最大的潜力。诸如前文提及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民权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民生主义(其最重要的原则是平均地权即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即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为前提、核心、补充和发展)。

(三)反思做题方法,以历史素养为核心,必考点常常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是教与学,都是学以致用。对高中生而言,就是面向高考拿高分。业内人士常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万变不离其宗;考大学都是题练出来的。说明练题既需方法且有规律可循,又需多练。做题能力直接决定分值,到底怎样做题呢?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客观题而言,这里仍提供一种思路:读题(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性地分析(面向问题)→选答(对错皆有据)。

对于错题的考生,首先要明确做错原因,其次明确考查哪一核心素养,再次该用什么去分析,最后若是主观题就涉及组织答案——要点、逻辑和历史术语。这里就不能忽视新课标和考纲要求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此类问题考查详解可参见2017~2019年近三年全国文综历史真题。平时练题主要以历年高考试题试身手,多见新题,狠抓错题。

(四)反思学习历史心态,担当起历史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铁肩担道义,笃学传国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是的基本要求和方式,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于本国史的知识,绝对需要而有用”,马克思曾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展现,也才能有爱憎分明的立场,所以反思对待学习历史的态度极为重要,认识到历史的价值和自身价值,才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勇于担当起历史继承者和历史创造者的责任。从早在民国时期《历史教育》杂志创刊旨趣之一:培养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为当时学习历史定下了格调,到现在“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强调,始终贯穿着学习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历史尤其考后要注重这四个方面的反思,使之成为常态或习惯,以便在历次考試中真正获得自己的理想成绩。深思眼下形势,请相信并践行:铁肩担道义,笃学传国魂。

猜你喜欢
高中生历史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