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类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

2020-10-30 10:50熊生杰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熊生杰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并对其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提出,“要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进取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作为高中学段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他们日常问题突出,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艺术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艺术类学生一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艺术专业,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艺术类学生往往是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表现得更为吃力,出现学习困难,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稳,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二)人际关系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因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好,部分教师对艺术类学生心存偏见,缺乏理解和信任,而使学生对个别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个别教师的认知偏差,甚至在语言上对学生进行侮辱、贬低等情况,给学生造成了压抑、自卑、报复等心理问题。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由于高考要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许多艺术类学生在较早就已经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相对于普通的文化课类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社会较早,在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比其他学文化课的学生更强的独立意识,渴望得到学生的认可。3.与家长的关系问题。艺术类学生大多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家长溺爱,学生依赖,成为部分艺术类学生家庭关系的典型特征。

(三)青春期

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情绪不稳定。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生活中的一些刺激都容易使其情绪化: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意志薄弱等。进入青春期后,一方面,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日益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和关注,另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又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轻易表露出来,这就出现了青春期常见的闭锁心理。

高中阶段,学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而这一时期性发育的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的相对幼稚,使学生容易走进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应,直接表现为一方或双方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与父母对立,听不进别人劝阻等。

二、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因素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内心世界日益丰富,但他们的认知结构尚不完备,自我控制力不强,既想敢做敢为,表现自己长大的一面,但又盲目冲动,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既渴望被人理解、肯定,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种种烦恼无处诉说,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现实的冷酷和挫折的打击,使学生在情绪上易冲动、缺少理智。

(二)家庭因素

一些感情不和、专制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尤其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使孩子感到难堪,自然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家庭的温暖,类似的家庭伤痕,必定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另外,就家长教育行为而言,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严、过高;有的家长自暴自弃,对孩子放任不管。在家里,父母关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着饮食,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是不闻不问,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少之又少,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危机。

(三)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不再是个别学生的专属,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通过手机聊天交友,沉溺网游,网络购物,浏览色情网站,传播黄色信息等,对处在身体发育期和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健康因素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强大压力。

三、解决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家教观念,规范家长教育行为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温馨、民主、上进的生活氛围。生活中,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聆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鼓励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上,父母应多一点理解和关爱,多一点时间陪伴,少一点斥责和推卸,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都不应讽刺、打骂、挖苦。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放下身段与孩子阳光交谈,安抚他们的情绪,不要总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行为,只有这样,才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有效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二)转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鼓励教师多发现艺术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校而言,不仅要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效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更要努力营造优美、舒适、安静的文化环境,使学生愉悦身心,自觉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班级而言,既要在班级中创建宽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咨询、疏导、宣泄的机会和场所,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心理调节,培养理性思维方式,以促进朝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又要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才艺展示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活动当中。对教师而言,关爱和尊重每一个艺术生,不存偏见,以爱心唤醒爱心,以真心收获真心,以信赖的目光驱散学生心头的“雾霾”。

(三)净化社会环境,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根据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的教育效能优势,大力开展一系列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等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组织心理健康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納入学校心理教育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旅行中开阔视野,释放心灵。

总之,高中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否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学生人格能否健康发展。因此,高中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