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金课”建设的融合创新策略研究

2020-11-02 02:33■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金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付 裕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江苏 无锡 312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金课”也首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该文件要求各高校必须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从建设一流专业向建设一流课程转变,因为课程是解决教育最根本、最微观的关键。

关于“金课”建设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金课”建设重在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1984)提出课程建设“五项标准”,即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支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方法。第二方面是“金课”建设重在课堂建设,戴勇(2019)认为“金课”建设要回归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开展课堂革命就是要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为模式,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就是课堂。第三方面是“金课”建设重在产教融合,薛茂云(2019)认为课程建设应对接产业链打造优势专业集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新商业环境下会计专业“金课”建设必要性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新名词“金课”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主线和抓手。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对“金课”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会计+互联网大背景下,财务会计正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会计职能变革,即AI发展导致的一般会计人才冲击与全球经济变革导致的人才严重短缺等变革,适时提出适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金课”建设途径策略是商业环境下会计变革的必然要求。

在学生生源多元化,在商业、技术和人文愈发深层次融合的新商业时代,课程建设主体的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四方协同并重,推动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会计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以培养有效适应会计+互联网、AI会计技术和方法、财务共享环境下的财务科技产业人员,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会计+互联网背景下陈旧的会计课程体系与新会计环境下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多方协同打造“金课”能够有效适应技术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变革等全新资源背景导致的会计行业变革,能够有效适应新数字时代与新经济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发展需求(见图1)。

图1 多方协同打造“金课”结构图

二、“金课”建设的融合创新策略

(一)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模式融合创新策略

“金课”的标准“两性一度”,是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学校作为其中一大主体,应该联合企业、专家团队、教学服务部门,组建融合创新团队。学校作为主体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校适应于本专业的“金课”建设体系,帮助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团队,融合创新,共同开展对“金课”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校、教师与企业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最新技术,通过应用效果分析、教学反馈分析,合作开展更加科学的“金课”建设信息化辅助工具研究,推进课程建设与数据的互通。

为调动教师参与“金课”建设的主动性,高校与教师应共同研讨“金课”改革的工作量核定及激励措施;为调动学生参与“金课”建设的积极性,确保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的需要,学生自主发展,保症在线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学时,对学生群体通过出台相应的在线学习及混合式学习的学分鼓励政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目标的融合创新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为背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载体,以人才的培养为首要出发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金课”课程目标融合创新策略就是将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不但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思想的进步、能力的提高、思想品质的提升。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契合点就是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的关键。正是这一契合点,给予了学生德、智、识、能全面发展的可能。具体课程的那一个契合点是课程团队要探索并应紧紧抓住的关键,也正是这一契合点,使得“金课”建设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的特点得以体现。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创新策略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高校“水课”普遍存在,其中一个依据就是现有的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因此,“金课”理念刚被提出,就迅速被广大高校所推崇,“金课”的推崇并不是因为概念新,而是因为淘汰“水课”已经迫在眉睫。高校的部分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固化,教学内容落后,学校考核方式不健全,这样的课程就可以定义为“水课”,所以“水课”的评定依据就是:没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法体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缺少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只要符合以上任一点就可以判断为“水课”。

高校会计类课程随着经济形态,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课程更新速度慢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在实际业务中已经淘汰的会计知识,仍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陈旧的会计课程体系与新会计环境下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这样的“水课”是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专业能力又可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专业人才的,这势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各高校应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应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及行业新需求,依托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借鉴实践发展新经验、优化课程内容的同时注重课程的更新换代,推进“新商科”人才建设,通过人才培养途径切实提升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

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创新,除课程的基本内容外,课程思政要与学科专业的知识内容融为一体,使课程思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衔接。以纳税实务这门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中凝练出思政元素,课程中除了要讲授纳税基本内容,还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如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观念、依法依规办税,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正当权益、培养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不虚开发票,不使用假发票,依法开具、索要发票,积极维护国家税收利益,抵制骗取出口退税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在守法的基础上维护个人利益最大化,保护国家土地资源,引导企业合理开发,树立环保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通过思政内容的渗透式教学对学生价值理念要求更为具体,所有专业课程中都自然而然地有着很多思政元素,关键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精心安排,通过课程给予学生更多思想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策略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会计领域呈现出全新的业态,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方面变得更加快捷、高效,这些都得益于互联网+会计在财务会计领域快速发展及应用。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给会计学科内容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会计专业的“金课”建设也应该围绕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与信息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去探讨融合创新策略。

1.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方面: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可借助财务共享平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互联网时代的共享协作理念。课程设置上适当加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知识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如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信息、移动互联网技术、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下,增加管理会计类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如云计算与云审计、大数据运用、各种财务软件、财务战略决策、资本市场运作、现代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2.信息化教学方面: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通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可以解决学时有限的矛盾,打造制作精美、受学生好评的在线课程,线上课程的建设首要任务是重新梳理知识体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挤水炼金”,重新整合并锻造课程内容的过程。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相对枯燥的内容可以设计案例化、直观化、形象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灵活考核评价机制,衡量的指标有:观看次数、学习时长、在线时长、测试成绩及课程活跃度、讨论参与度等数据指标,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对相关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答疑解惑,检测教学效果,进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技术变化与会计行业职能的变革,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新技术、新场景的云财务,财务共享新模式对课堂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建设、产教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通过对课程建设主体四方协同的内涵阐述,以“金课”建设的五个评价标准,探讨课程建设中四方协同的作用,研究出适合高职会计专业的“金课”建设的融合和创新路径,推动高职会计专业“金课”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金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