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技术与常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新常态

2020-11-02 02:17牛志刚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牛志刚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管理、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常规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将应用变为教育教学管理新常态,在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和提高。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为哈师附小)创建于1956年,学校始终秉承“网络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以“用先进的思想办学校,用先进的技术促发展”为工作目标,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刻苦钻研、主动创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全国整体改革基点校、省级标准化示范学校、市级现代化窗口学校。

顶层设计、高点定位,明确“融合创新”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按照这一指示精神,哈师附小结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坚持“超前谋划、科学筹划、层层细化”的工作思路,从顶层设计到实践应用,对未来一个时期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和长期规划。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工作思路。哈师附小对全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摸底调研,结合教育信息化2.0要求,梳理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针对人员配置不到位、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共享不通畅等问题,明确了“顶层设计,多方联动、激励督促、无缝链接”的工作格局,为全面推进“融合”明确了方向。

搭建组织框架,确保推进落实。为确保“融合”能有新突破、新进展,全校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实行三级管理,即“校长负责——校区主管(主任)监督——信息技术教师辅助”的组织框架,确保聚焦核心问题,合理调配资源,为全面推进“融合创新”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持续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设施。软硬件设施是实施“融合创新”的基础,作为首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自2006年起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对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软件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建设了百兆光纤校园网、数字化校园、校园电视台、校园监控、錄播教室、校园平安管理系统、ipad教室,逐步更新了交互式一体机、高清展台等硬件设施。

多方联动、全面培育,保障“融合人才”的多样性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型教育的必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式培训。学校定期召开“融合”工作会议,听取教师意见,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问题,由校长、主任、信息技术组长等以专题培训、个别指导、头脑风暴、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引领教师们在“融合”教学中进行思考和探究。

个性化培养。学校充分挖掘每一名教师的潜质,鼓励教师在“融合”中发展个性。针对教师在深度融合中个性化存在的问题,坚持让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其发展。学校徐大力老师,在博客中长期坚持写作,他的“清风徐”主页访问量达52万人次,先后有《预约你的幸福人生》《春风起时,你在哪里》等作品出版。针对这一优势,学校搭建平台让徐老师将自己的互联网写作经验与全体教师分享,积极带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与“互联网+”相融和。

校际间互动。为让教师吸收更多优质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资源,哈师附小先后与英国德克萨斯州的本尼迪克友好学校、台湾小学等学校就“野生动物保护”“中国剪纸”“英国手工制作”进行了多次国际连线教研活动。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通过QQ软件的视频功能,定期对学校精准扶贫对象巴彦县黑山镇民乐小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探索了利用信息化实现对薄弱学校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

激励督促、拓展宽度,提高“融合内容”的针对性

基于小学课程特点,学校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努力把课程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搭建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是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重中之重。哈师附小通过录播教室,实现区域内师生异地同听一堂课、同评一堂课,各个校区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研究。学校组织将校内优质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微课”录制,上传市教育局云平台,学校师生和家长可以利用一切终端去观看、学习课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校积极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丰富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构建了《经典相约》《乐享国学》《科技博览》《音乐小屋》《英语晨会》《绘本故事》等多种特色课程,资源涵盖国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领域内容。建设的未来教室、录播教室、ipad教室、3D打印教室、Steam课程、创客和机器人等相关项目,形成多样化学科融合,实现全校参与,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活泼、高效。学校重视编程教育,学生学习编程更注重素质培养,尤其是编程思维的培养。2001年学校被哈尔滨市教育局列为“机器人进课堂试点学校”,建立编程学习社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参赛学生,也为学校的编程教育积累了丰厚的教育经验。编程软件从原来的LOGO语音到现在Scratch和Python编程、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编程等8个门类的编程教学课程。

发挥优势,实现课堂精准教学。哈师附小紧紧围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将课改与信息化进行融合,通过“以学定教”,力争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教育本真。

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融合。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秋天风景,电脑一一列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另一位教师在未来教室让学生通过VR眼镜观察事物的对称性,然后用设备虚拟剪“红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体现出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可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疫情期间教师充分运用钉钉平台,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作用,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小组通过各种渠道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群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优化资源,实现名师示范教学。学校组建了“孙漪名优班主任工作室”“郭鹏程大队辅导工作室”等名师网络教育工作室,各个工作室通过“课后网”网络教学平台,改变授课模式和作业形式,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每月定时上线授课、答疑,全面开启了“互联网+课程”哈师附小线上学习新模式。先后有近万名家长和学生,通过“名师在线”进行学习,名师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疫情期间,教师从一节网课的教学设计,到学习任务单的制订,再到组织学生线上学习,不断优化网络学习流程。教师录制在线课程,数学、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10余类课程资源,全校累计在线答疑超过21000小时。教师积极回应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按照学生不同特点,分层制订聚焦学习方案;根据“五育并举”的要求,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居家学习遇到的困难,不断优化学习内容和形式,创设学生和家长满意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无缝链接、纵深推进,发挥“融合平台”的延展性

哈师附小以“云平台促家校互动”为工作重点,刻苦钻研、主动创新,提出了基于大数据下的“云+”模式,基本实现家、校间的互联互通。

依托“云平台”,构建教育教学新形态。“哈尔滨教育云”系统由哈尔滨教育局和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该系统全面满足学校、教师、家长跨时空互动交流的需求,学校、教师、家长全部加入云平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完全数据化、档案化,真正支撑起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2017年,学校加入云系统,目前学校云平台网站浏览量达到11万人次,上传资源3446个,微课351节,月浏览量3万次,班级圈互动15462条。今年学生通过在云平台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钉钉平台进行在线答疑。学校基于云平台的应用案例《以“教育云”助力智慧校园管理,让“阳光教育”的光芒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被教育部评为2017年教育信息化优秀典型案例,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学校典型案例。

用好“移动端”,赋能教育行业新活力。学校从“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率先在全市建立微信公众账号,该公众号每日更新教育教学动态,校内新闻、校长大讲堂、阳光班级、阳光少年等内容。备受瞩目的“梁校长大讲堂”栏目,進行的《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艺术》系列讲座,不仅仅针对于教师,更开放于社会和家长,收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学校公众账号关注人群普及度到全国的各个省,关注人数达到32万人,每天浏览次数2000次以上。“教育云”“名师在线”“课后网”等教育教学软件与移动终端的深度融合,扩展了教育优质化、个性化服务,满足家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增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互动,极大的增进了家校间的交流与沟通。

挖掘“大数据”,推动创新融合新跨越。哈师附小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大数据的采集系统,从学生学业水平、人文素养、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实践素养、科学素养、品德素养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数据记录,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综合素质档案。学校可以根据数据从学生的学业能力和综合发展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使学校、教师、家长可以对学生的数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升级家长问卷调查模式,运用问卷网形成电子问卷,针对师德师风、学生就餐情况、学生送子车接送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让家长直接在移动端进行问卷调查,生成大数据,让数据为学校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

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从观念上更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与探索,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累累硕果。先后有千余人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机器人、创客大赛中获奖。学校开展的创客活动经验案例《构建创客教育生态体系 让创新充满阳光的味道》,入选全省创客活动典型案例,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在展会上我校廉成老师代表黑龙江省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介绍了我省创客活动开展情况。经过多年耕耘,多名教师走上全国课的舞台,廉成老师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李文峰老师的综合实践《小小邮票大千世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王玉香、文玉玲老师在第一届全国信息技术融合课大赛荣获一等奖;李祥老师所上数学课《购物》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赛课中获一等奖;葛建奎老师的《长城》一课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报送全国作品中获奖。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摸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融合”新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哈师附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着重在学校智慧校园构建、空间建设、网络资源智能评测、创客课程体系研究等课题上下功夫,力求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应用中改变,在改变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