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多师”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20-11-02 02:54苏日娜
校园英语·月末 2020年7期
关键词:合作教学

【摘要】本文以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英文通识选修课《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为例,探讨将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专题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大学英语通识课中构建并实施 “一课多师” 模块化教学模式。基于对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和研究数据发现,该模式可以实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是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有效实现方式,同时能有效改善大学英语文化类通识课的教学效果,兼顾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效率。

【关键词】合作教学;大学通识选修课;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

【作者简介】苏日娜(1983.07-),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通识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7048)。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在传统的“一课一师”教学模式中,如果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而专业教师欠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则需要通过为教师提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合作教学是一名主讲人与多名教学助手或者合作人员共同开展的一种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指不同的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并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团队来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Maria,1998)。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遵循科学的合作原则,相互配合,彼此协调,按照模块化教学内容协作完成教学。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文化内容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本文以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通识选修课《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为例,通过分析试验班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模式,对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跟踪访谈,探讨 “一课多师”教师团队合作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借鉴,为教师团队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大学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团队教学或协作教学模式(Team Teaching)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几位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教学团队,集体研究并制定教学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包括同台授课)和评价教学效果(Anderson, 1989)。协作教学模式能提升教师在学校内与学生相处的效能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表现(Saccoman,1996)。Murata(2002)的研究则表明,教师在团队教学中所获得的专业的、人际的支持有助于教师在安全的氛围下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在我校属于新开课程,教师没有相关教学经验,对此类国别研究课程缺乏全面的背景知识,因此基于该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师背景、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以“一课多师”模式进行教学。“一课多师”模式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制订多师协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计划,二是制定多方监管、多师制约的课程质量制度,三是建立多样评测、公开透明的成绩考核制度。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彼此制约。课程质量制度是教学计划顺利完成的保障,成绩考核制度则是对课程质量的检验,三者缺一不可(余越华,2014)。因此,教学团队在课前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在课中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轮流教学的方式上课,在课后协作进行课程评价。

1.《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课程简介。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之一,其历史、社会、文化具有西方的渊源和本国的特殊之处。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历史悠久,是我国能矿资源重要的供应国,同时,它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铁杆盟友,因此学习和研究澳大利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共20课时,1学分,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2018年春季学期,36名选课学生中,78%为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22%为非英语专业学生。本课程旨在拓展我校英语国家知识课程教育,向学生详细介绍澳大利亚的相关信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他们加深对该国的了解,为对澳大利亚或其他国际事务展开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英语教学添砖加瓦。授课内容包括澳大利亚历史、社会、文化、教育、地理、经济、社会保障与福利、政治与政党、环保、外交与贸易,以及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工作与家庭,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等。通过一学期系统的学习,学生将对澳大利亚有多方面的了解,对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外交尤其是中澳和澳美关系等形成评述和分析的能力,并能进行合理和有深度的解读,以促进达成培养目标,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以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包容文化差异的意识。

2. 教学团队简介。课程教学团队由七人组成,包括课程专家顾问一人,授课教师六人,其中一人为澳大利亚籍外教。专家顾问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多年从事澳研教学和研究的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团队专家不仅为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更通过线下走访、线上指导等方式就课程建设、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团队中的教师都具有十年以上教龄,都讲授过《英语国家概况》课,并且都在英语国家进修、学习过,其中三位教师参加过在澳大利亚举办的教师教育培训项目,四位教师出版过澳大利亚文学和文化题材的译著。

3.多师协作备课。教学团队通过每周定期举行“教学工作坊”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研讨教材和教学内容,商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确定考试考核制度。此外,还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微信群,及时有效地分享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4.多师协作模块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师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互补,为开展协作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学科背景,选择擅长和熟悉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每个模块为2-4学时。在教师进行授课时,其他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辅助教学工作,或通过现场观摩或在线观摩的方式观摩课程。具体教学模块内容及授课教师和学时安排详见下表。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由教学监督和学生反馈两部分构成。教学监督由学校教学督导专家、教务处及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教学监督部门通过不定期听课、观摩来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此外,为客观及时地获得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的反馈,课程团队会在每位教师授课结束后通过线上匿名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因此评教会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通过上下双重课程制度考核机制,保证“一课多师”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5.多师协作评价。根据“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特征,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成绩考核方式。学习评价涉及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不同环节进行评价。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构成。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由授课的多名教师分别布置,然后由各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学生过程性考核表”共享文档中打分。期末成绩根据课程小论文认定,教师在开学初布置期末课程论文的内容和要求,学生根据各教学模块内容,进行选题和论文撰写。课程团队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分配相应模块的授课教师作为该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和成绩认定教师。

二、“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优点与问题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班教学,教师团队于学期末通过问卷星软件对班级内36名学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6份。调查问卷由两部分共15个问题组成,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整体教学效果、“一课多师”协作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模块化等的满意度调查,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0名学生进行了电话访谈,重点针对相关问题以及建议作了深入调查。根据对该调查的数据分析,该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优点。第一,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专题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班级中83%的学生认为模块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有帮助。《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课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 文化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包含国别研究内容的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把教学内容凝练成模块化教学专题,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实施教材教学体系的专题式教学,每个专题组由一名或若干名教师构成,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兼顾语言技能提升和专业知识学习。本门课程的教师团队中既有中国籍教师,也有澳大利亚籍外教,中外教师通过共同计划、实施和评估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问卷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的课堂氛围活跃,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并学习澳洲文化,同时能够锻炼听力和口语技能。但是在访谈中,也有两位学生提到由于个人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很难完全参与课堂活动,存在“听不懂、不敢说”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教师不但能够及时纠正发音错误,还能在讲解文化现象和相关理论知识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讲解,对他们理解澳大利亚文化非常有帮助。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推动教师向着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方向努力,中外教师协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第三,“一课多师”高效协作,利于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在构建该课程的教师团队时,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所擅长的学术领域,安排教师进行模块内容教学,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到人的方式来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此外,该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以往以担任相同或相近课程为单位的教师团队的单一形式,而形成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为基准的具有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特点的教师团队。这样具有专业化背景、多元文化背景的教师团队更加符合国别研究课程的特点与要求。

2.问题。首先,学生接纳多元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调查发现,有8%的学生并不能接受并消化不同教师带来的不同知识和理解,因此应在课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指导,全面地介绍教学模式和所有任课教师,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保障“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团队需要系统性培训与磨合。教师团队的高效协作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将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文化背景的教师组队进行协作教学,开始时势必会出现沟通与配合上的问题。因此需要学校或学院对教师开展系统性培训,指导团队教师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高效沟通,以便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最后,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亟待完善。例如,学生选课制度还不完善、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评定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解决。

三、结论

虽然“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将教师的专业背景、语言背景、多元文化背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模块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在大学英语通识课中构建并实施 “一课多师” 模块化教学模式,可实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是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有效实现方式。同时该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大学英语文化类通识课的教学效果,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能促成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和文化素养提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教师在更广泛的领域或更深的层次对“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和探索,为我国一流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Anderson, R. H. A Second Wave of Interest in Team Teaching[J].Education Digest, 1989,54:18.

[2]Mira, K.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in Small Cooperative Groups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J]. Journal for General Social Issues, 1998(4).

[3]Murata, R. What Does Team Teaching Mean? A Case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2,96.

[4]Saccoman, J. T. The Team Teaching Approach[J]. Education, 1996,117.

[5]余越華.“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6.

猜你喜欢
合作教学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口语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对策与研究
浅谈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初探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高中生物合作教学研究
树立生本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合作教学,互动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