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1+N”线上作业体系淬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0-11-04 06:56潘文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群体班级作业

□潘文琴

2020年3月24日,《人民教育》刊登了浙江省教研室王小平老师的《线上教学一个月之后,深度反思文章来了!》一文,文章明确指出,“线上教育教学是正常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架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提升线上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但综观线上课堂,学生的学习结构相对松散,学习状态欠佳,教师的指导也因距离和网络的介入而降低了效能。要改变这一状况,搭建线上作业体系是较好的突破口。事实上,无论是居家学习,还是疫情后的在校学习,作业的整体规划、设计与评价跟进都能较好地联结起“教”与“学”,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促使他们在体验、感知、实践等活动中落实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线上平台的融入能促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从学科作业的特征出发,使用线上工具的适切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同时教师也能进一步掌握学情,提升指导的效能。

一、路径架构,并联赋能

教师结合互联网+教育优势,从“整体视域”和“线上平台”两大方面入手,架构并联式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体系(如图1)。

图1

(一)整体视域:为学习赋能

整体视域由面向单元整体的基础性作业Weekday Homework(工作日作业)和面向“全人培育”的主题提升性作业Weekend Project(周末项目作业)构成,呈现为“5+2”周作业体系,该作业体系结构清晰、内容全面,适合学生使用。

(二)线上平台:为指导赋能

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对数据流进行统整、分析,以作业类型的不同分时、分量地发布作业和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分层、分模块完成作业。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利用数据导向对各项作业进行评改、梳理、再设计,形成作业资源。

二、落实行动,策略赋能

(一)基于整体视域,建立“5+2”周作业体系

1.单元解析,分类编排

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人教版PEP 教材以“话题—功能”为结构设置单元。以四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对每单元的教材进行整体编排:确定以Part A&B 的Let’s talk,Let’s learn,Read and write,Let’s spell 为核心内容,将其划入Weekday Homework 范畴;Main scene,Let’s check,Let’s sing 以及Part C 的Story time 则划入Weekend Project范畴。

2.细化作业,渐进推进

设计Weekday Homework 时,教师将核心内容中的Let’s talk,Let’s learn 和Start to read/Read and write板块重整为一体。对三至六年级的英语作业进行整体整理后形成下表,如表1。

表1

从表1可见,小学英语各板块的基础作业都包括跟读、模仿;提升作业则与课型功能的指向有关。二者在单元中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在具体落实时,教师将5 天的Weekday Homework 分成“2+2+1”组合的形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细化设计:学生用两个2天分别熟悉两课时的内容,再用1天时间对Day2 和Day4 的作业数据进行追踪、分析。由此可以实时更新重点、难点知识,精准设计Day 5 的作业。实践后发现,Weekday Homework 的作业耗时可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这样定时、定量的推进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为学生所接受。

3.项目推动,多元发展

作为教育者,除学科考虑外,更应站到“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视角,以作业设计为抓手,使学生得到更为自由、充分、全面的成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利用“2”天的周末时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元、开放的Weekend Project设计。

教师重整教学板块,分析Weekday Homework的数据中呈现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单元主题提炼成项目,对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以PEP 教材三、四年级中Unit 1的Weekend Project为例,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如表2)。

表2

(1)流程清晰,板块一致

由上表可知,Weekend Project 的流程均由Weekly Micro Lesson开启,学生先完成一周知识梳理和周末任务导引中提示的作业,再完成由基础作业和提升作业两部分组成的项目作业。流程和作业板块保持一致的设计便于学生的理解、参与。

(2)成果先行,分层设计

Weekend Project十分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如基础作业“小小朗读者”有朗读和跟读两种方式,形成保底要求;而提升作业“小小行动家”则提供了多种项目分支(如图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这一设计不仅符合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能引导学生在周末两天时间内通过选择、实践、展示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其持久的学习力。

由此,在整体视域的规划中,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Weekday Homework;在“全人教育”的视角下,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元、开放的Weekend Project,形成“5+2”周作业体系。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图2

(二)构建“1+N”模式,线上平台跟进

要使“5+2”周作业体系真正落地,必须依靠“互联网+”的教育优势,深度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设计了呈现中心汇聚、散射互助的“1+N线上作业平台”(如图3),确保作业批改、评价的有效推进。

图3

1.“1”个集成交流中心,优化用户体验

站在用户(学生)的视角,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和各种功能的软件易造成混乱,因此教师确立以“钉钉班级群”为班级集成交流中心,由此打造有序的作业功能区。

(1)班级群发布通知,解决共性问题

教师每周一发布Weekday Homework,每周五发布Weekend Project;录制的微课、准备的学习资源均直接添加在钉钉班级群通知中。

(2)利用打卡功能,呈现学生作业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业,最终的展示和评价都要在钉钉群中呈现,并形成序列。学生可以看到打卡周期内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教师则能看到班级整体和个体的参与数据。

(3)利用“班级圈”功能,集中展示优秀作业

线上作业的评价不止“教师—学生”这一维度,教师更应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群体间的正向激励。因此,教师会将遴选出的优秀作业发布在“班级圈”中。对学生来说,相比于教师单向的要求和示范,这样的形式更具吸引力,有利于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由此,教师依托钉钉班级群,形成了“作业布置—展示—评价”的闭环。对于学生而言,定时、定点且固定的平台让线上交流变得更简单、易上手。

2.“N”条数据流,提升作业设计、评价效能

数据分析能让教师更具体、多元、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对数据流进行规划、联结,提升作业设计、评价的效能。

(1)利用作业软件,实现作业评价实时化

在对比、实践之后,教师选用“一起作业”软件布置Weekday Homework 的作业。该App 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通过实时语音给予等级评价,如Great 代表“良好”,Perfect 代表“优秀”。该App 还会对习题进行自动批改,形成整体评价并派发错题,要求学生“订正”。实时作业评价使得学生能及时、主动地纠错、提升,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取多元样本,以数据流分类导学

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每次新授课上,教师都会在每班寻找5位“小小老师”(Little Teachers),让他们在课后上传书本、作业本、笔记本的照片,并以语音或视频的形式说一说当天所学的知识。该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钉钉打卡”的数据了解学生作业的整体完成情况;通过“一起作业”中的“作业日报”和“作业周报”了解学生作业完成的整体效度。这三大数据样本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形成了立体的数据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数据进行深度提炼、分析,对应数据流操作策略,实现分类导学。

策略一:导学“橙色群体”

教师同步比照“钉钉打卡”和“一起作业”的大样本数据,将学生大致分为“积极参与的橙色群体”和“需特别关注的灰色群体”两大类。在评价跟进中,对于橙色群体中的(80%左右)学生,教师以钉钉“送花”的方式进行鼓励。之后,教师通过分析“一起作业”的数据,确定典型易错习题,发给部分橙色群体的学生(每班随机选取3名学生,在Excel文件中记录参与情况,保证在大周期内实现“人人参与”)。教师在一对一的指导中相机点拨,再让Little Teachers讲解成果,并将成果分享至钉钉班级圈,完成对“橙色群体”的导学。

策略二:关注“灰色群体”

“灰色群体”通过两大维度确定。

维度一:作业“完成度”,即未完成周作业3 次及以上的学生将被划入“灰色群体”。教师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和分类:对“客观成因”组(如尚在老家或家长在抗“疫”一线)的学生配以一对一的指导跟进;“学困成因”组(如自身缺乏学习能力或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则展开家校联系,如通过钉钉语音通话等方式进行直接的辅导,督促学生的学习。

维度二:作业“效度”(作业表现为后1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也较弱,教师采用“低要求、强鼓励”的方式跟进。对基础题进行一对一指导,评价时使用钉钉“语音转文字”功能对朗读进行精准指导;对于典型习题错误中的基础题,采用“教师示范讲一题,学生模仿说一题”的方式,手把手教学生,引导他们体验、实践,学会学习;对于难题则通过教师或Little Teachers 讲解的方式进行指导,引领学生感知、理解。

策略三:周微课助力,跨群体推动

在“导学‘橙色群体’”和“关注‘灰色群体’”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在线文档形成作业反馈记录,对共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形成问题串,将基础板块和难题讲解这两部分的资源制作成Weekly Micro Lesson。教师以学生的作业成果为资源进行微课录制,让学生充当Little Teachers,以教会他人为任务,启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爱。与此同时,教师以英语云沙龙的形式开展跨群体活动,鼓励学生在多种群体中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从作业平台开发者的视角出发,利用网络以及各软件功能间的优势互补,以多元样本建立数据网络,并对数据流进行分层处理,再并联整体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构建起“赋能型”作业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线上教学的质量。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实验小学 314000)

猜你喜欢
群体班级作业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作业
班级被扣分后
我想要自由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