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相声巴扎打造疆味相声特色

2020-11-06 07:30梁仕信
曲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巴扎曲艺剧场

梁仕信

2012年8月,新疆曲艺百花园绽放出一支新蕾——新疆相声巴扎。

8年过去了,这支新蕾扎根新疆艺术沃土,坚持“继承传统相声艺术,打造疆味相声特色,开创新疆相声新时代”宗旨,秉承“团队专业化、内容本土化、娱乐时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品质化”的理念,积极拓展新疆曲艺事业发展新领域,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执着曲艺初心,打造新疆首家相声剧场

曾几何时,小品、笑话、脱口秀等娱乐形式异军突起,使传统相声深陷重围。嘻哈包袱铺等相声园子的胜利突围,使拥有自己的相声园子也成为新疆相声坚守者的共同追求。莫兴伟就是这些人之一。

莫兴伟出生于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当兵来到新疆。他从小就喜爱传统曲艺,在部队里是一名文艺骨干,10年军旅生涯中,莫兴伟利用每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拜访多家曲艺院团的老师学艺。退伍后当一名相声演员,在新疆推广传承相声艺术,一直是他的梦想。莫兴伟说:“离开部队之后,我发现新疆的曲艺演员少,并且不是太专业,感觉到新疆的曲艺应该好好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就带五六岁的小孩学习曲艺。我想的是孩子喜欢曲艺,那家长也会接触并喜欢曲艺,喜欢的人多了,自然会对新疆的曲艺发展有帮助。”

2007年,文化市场深化改革,使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点燃了当时的文化市场。2012年,莫兴伟受邀参加了由上海卫视举办的《2012年我为相声狂,全球华人说相声》节目。就是这次机会,让他萌生了打造一个属于新疆人的相声剧场的想法。从上海回来之后,莫兴伟就召集喜欢曲艺的年轻人,在2012年8月1日,举办成立相声巴扎第一次筹备会,商量作品,选定演员开始排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13年1月1号,团队在新华剧场首场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演顺利为莫兴伟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可是没有场地、没有排练厅,首场演出后的3个月里,他不得不到临时的展厅里“打游击”。莫兴伟回忆说:“那时候演员都是兼职,演一场一个人给200块钱,演一场就赔2000,因为最开始的演出为了攒人气,观众都是我们送票拉进来的。”

正在莫兴伟一筹莫展的时候,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7坊街创意产业聚集区正做得风生水起。水磨沟区政府找到了莫兴伟,以文化产业形式,把相声巴扎引进7坊街文化创意园区,免费提供场地。

2013年9月,新疆终于有了一方可以常态化演出的相声园子——新疆相声巴扎“水磨剧场”。

顺利开门揖客,演出进入常态化

水磨沟区张开怀抱,热情地接纳了新疆相声巴扎。由此,一个由家门兄弟、艺术学院毕业学生和莫兴伟的徒弟组成的相声新班子成立。

2013年9月14日,相声巴扎在新落成的水磨剧场举行了首场演出。400平方米的剧场由展厅改建而成,可容纳100名至150名观众,最重要的是,演出场地免费使用。

新疆相声巴扎起死回生。从此,演出进入常态化,无论春夏秋冬,每个周末,这里都有相声演出,每周节目内容不同。2014年12月起,在每周五、周六演出两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周日1场,每周6场。2020年疫情形势向好之后每周又加到8场。

8年演过来,一支忠实的粉丝队伍形成了。一位“铁粉”说:“每周不来这里笑笑,就像少了什么一样,浑身不自在。”有一对乌鲁木齐的两口子,男的因病坐了轮椅,他们回到老家天津,去听了那里相声园子的相声后感叹地说,如果新疆有这样的演出就好了。这话恰巧让应邀来相声巴扎演出过的天津相声演员佟有力和马树春听到了,便把莫兴伟的电话给了两口子。两口子回来后就给莫兴伟打了电话,结果听说演出的剧场在二楼,为难了。莫兴伟当即表示,只要来听,演员们就去帮抬上来,结束后再帮送下去。于是,两口子从此就成了剧场的常客。

通过微信、广播和朋友介绍,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这里。一路摸索着走来,莫兴伟对未来胸有成竹:“我们已经熬过了寒冬,迎来了春天。老百姓需要欢笑,我们就送欢笑,所以,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目前,其他区域开设分场的事宜也列入了议事日程,在不久的将来,乌鲁木齐的其他地区乃至地州市的观众,也会在自家门口分享到戏园子相声带来的快乐!”

创新延续传统,打造疆味相声

在水磨剧场,除了传统相声,最常表演的,是改编经典之后的创新之作。莫兴伟和团队加快学习的脚步,开始琢磨和尝试将传统曲艺融入新疆元素。他们深知,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品得接地气,讲述百姓身边的事,大家才爱看。莫兴伟也鼓励大家,多创作新作品,将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进作品中,力争将每部作品都带有“皮牙子味道”。

李兆帅和搭档道云鹏曾参加过2019年天津相声节和北京曲协组织的“相声回家”比赛,他们创作的作品《嘻哈新疆人》,就是用新疆土话来展现新疆人的热情、好客、豪爽等。演员于海波、王飞也自创作品参加上海卫视《笑傲江湖》演出。作为后备力量的李兆帅、于海波说,有的作品在内地包袱会响,在新疆未必,我们要做的就是说新疆话,讲新疆事儿,反映新疆人的生活,让新疆人喜欢,也让内地的朋友通过新疆相声巴扎了解大美新疆。

立足基层演出,服务曲艺市场

新疆相聲巴扎成立以来,把坚持水磨剧场常态化演出作为服务基层的重点。每周星期一至星期日固定演出8场,遇有重大节假日加场演出,累计全年剧场演出350余场。观看相声演出已成为各族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越来越受到疆内外观众、游客的喜爱。新疆相声巴扎每年完成到街道乡村、牧区、社区、军营、学校、监狱等单位公益性、惠民演出120余场次,约有5万多名观众观看相声表演,已成为宣传新疆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

2013年以来,相声巴扎承担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法治文化基层行文艺演出、“民族团结一家亲专场”“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建国70周年·大丰收”和其他主题内容的演出任务;深入到克拉玛依、石河子、伊犁州、阿克苏、哈密等全疆10地(州、市)42个县、56个学校社区等单位企业巡演,把欢乐送进基层单位;2018年、2019年举办了两届新疆“丝路欢笑”相声大会。

在宣传党和国家重大主题活动等方面,相声巴扎也是积极作为,灵活出击,编排相声、群口快板等曲艺作品深入到老百姓喜欢去的公园、商场进行“快闪”演出。

挖掘本土资源,進行作品创作

更好地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创作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文艺作品。相声巴扎结合新疆文化元素进行原创,先后创作、改编80多个作品,如《我从新疆走来》《真情》《牧羊世家》《庆丰收》《新疆吆喝》等,并获得有关资助和奖项等。2015年创作的中篇评书《智者阿凡提》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金资助;《牧羊世家》参加第十届天津相声节演出,参加北京曲协“相声回家”青年相声节比赛并获得第二名;2018年原创戏剧小品《寻亲》于央视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栏目播出,2019年参加中国曲协在江苏张家港组织的全国性展演;2019年创作表演的相声《我从新疆来》在上海东方卫视《笑傲江湖》录播……

在创作时,相声巴扎谨记习总书记文艺工作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要求。创作人员根据莫兴伟与两个维吾尔家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活动教两个孩子学习曲艺艺术,帮助成才成人的真实事情创作了群口快板《拜师学艺》;创编人员深入到基层寻找线索和素材,创作了反映第一代援疆干部认亲结亲,第三代援疆干部继续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小品《寻亲》;创作人员深入到基层单位体验生活、讨论主题,创作、编导相声《社区故事》《邻里关系》《找关系》等作品,并组织了一台水磨沟区“阿迪·艾沙民族团结一家亲”曲艺专场,由水磨沟区委宣传部统一组织在全区管委会、社区、学校等演出20余场。

注重文化传承,培育曲艺人才

在每周8场的演出中,莫兴伟发现台下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看演出时的眼神,很认真,他们很想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曲艺。”莫兴伟从2018年起,设班开课,力求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统曲艺的新生力量。

拜师学艺的大门一打开,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家长也多了起来。现在除了周末戏曲课堂,相声巴扎与乌鲁木齐市88小、66中、73中、50小等8个学校联合开办第二课堂学习曲艺艺术,学员达400多人。相声巴扎还联合水磨沟区水塔山街道办事处,开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周末曲艺义校,对所属10个社区132名孩子免费培训。每年组织1次“新疆少儿曲艺专场”演出,为少儿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和机会。学员沙合扎提、娜依拉、唐努儿等8名不同民族少儿参加了全国、各省市组织的曲艺比赛并获得奖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新疆相声巴扎在走过了不容易的8年,今后还有两个目标:首先是创作出反映新疆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正能量作品;其次就是培育更多的曲艺少儿们,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活动、比赛,让疆味相声走出新疆,让更多人了解新疆,走进新疆。相信相声巴扎这支新蕾在新疆曲艺沃土的滋养下,将愈发绽放别样的魅力。

猜你喜欢
巴扎曲艺剧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北京的金山上
独具魅力的新疆集市
《曲艺泉城》
基于喀什地区巴扎民俗文化的装饰画设计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开心剧场
动感剧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