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途径

2020-11-09 02:56王浩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延安精神

王浩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存在的问题,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使大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大学生党员得先进性更加凸显。

关键词:延安精神;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使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是1937至1948年黨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军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优良作风,在当今党员教育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学生党员数量达到196.0万名,其中新增学生党员84.4万名”,占各地各部门新发展党员的比重达到36.0%。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的重要发展对象群体,是发展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将延安精神融入到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内涵

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突破重重困难、取得辉煌的胜利。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克服千难万苦、创造辉煌成就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原生形态。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含义: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中共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它是共产党人不断奋斗前进的指向标,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挣脱固有思维的束缚,秉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利益坚持正确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的,“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再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根本立场上,把全党思想和实践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来,创造了延安时期风清气正、“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社会风尚,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上从严治党的日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基本特征。1940年至1941年,陕甘边区发生空前的财政经济危机,在面对“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难困苦,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并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民生得到明显改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二、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足,政治素养欠缺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普遍注重专业素养,学生也更倾向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领域的深耕中,学生党员对党史党章、条例法规、时事政策等方面学习的投入时间不足,学习的深度广度不够,更多的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华势力为了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臆想,采取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的方式对我国人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肆意夸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与民生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大肆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大肆鼓吹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不当价值观。在这些披着华丽、时尚外衣的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加之理论学习不扎实,部分阅历尚浅的学生党员由于政治信仰不坚定,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理想信念逐渐发生了动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之脑后,甚至出现了有损学生党员形象的“洁洁良”事件。

(二)功利主义凸显,责任意识缺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将入党作为一种就业筹码和政治荣耀,入党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在这种趋利性动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以后,容易忽视和放松自己在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作风修养上的锻炼和提升。因而,一些党员同学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主动、不积极履行党员义务,工作、学习不积极、成绩不优秀,不仅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甚至还可能因为消极堕落的表现受到师生的诟病,对大学生党员群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形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群体,只顾自身发展,不顾整理利益,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缺失,形式主义严重。

(三)群众基础不牢,服务意识不强

相对而言,大学生群体在同龄人中综合素质较高,发展为党员的机会更大,因此,高校的党员发展名额占比更高。高校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重点依据本省及中央的党员发展规定与条例,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发展党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发展党员质量“打折扣”的情况。具体在某个年级来说,第一批次发展的党员大多德才兼备、担任学生干部、群众基础良好、服务意识较强,跟满足发展党员的标准,但第二、三批次发展的党员就容易出现部分人员的“质量问题”,为了不浪费党员名额、简化发展党员程序,会发展一些成绩好其他方面表现一般的学生,这其中的部分党员不但群众基础和服务意识差,其所作所为还会严重影响党组织的整体形象。

(四)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

当代大学生党员成长于物质充沛、精神丰富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革命和动荡的艰苦岁月,对苦难生活的理解较为浅薄。另一方面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呵护有加,成长过程中自立自强的教育不足,缺少生活实践经历,没有真正意义上过过“苦日子”,整体而言存在居安思危意识较弱,有坐享其成的思想倾向,不愿吃苦或吃苦不耐劳等情况,一些品学兼优的党员在困难面前显得格外脆弱,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关键时期和关键事务上不能像老一辈党员那样独当一面。

三、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途径

(一)教育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论上的自信与清醒。大学生党员具有文化素质高、年纪轻、党龄短、可塑性强等特点,相对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不扎实、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尚浅。以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理论成果和典型故事为主体内容,在积极分子教育阶段持续深化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党性要求的理解,加强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了解和认同,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上和课外融合的方式,把延安精神学习和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发掘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以时政时事为载体,增强内化效果。

(二)培养学生党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在日常的党性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延安时期“整风运动”作为教育材料,培养学生党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调查研究,凡事追根溯源,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为下一步工作收集可靠的事实根据。摈弃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不做“学生官”,做实实在在的走到师生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的学生党员,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塑造学生党员的实事求是的形象。

(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同样也是学生党员取得学业和成长双丰收的保证。学生党员不仅要求学业好,综合素质也要强,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通过学习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组建志愿服务队、安排定期定量的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个人特长,是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加强总结交流,分享成长故事,做到知行合一,学思践悟,在组织中成长与进步。

(四)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纵观中国历史、中共党史,每个时期都少不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时期学生党员更应该继续保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课培训教育过程中,增强中国历史和中党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把中华民族的勤劳坚韧品质和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精神讲深讲透,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与正式党员过艰苦奋斗的生活,评比学生党员艰苦奋斗模范宿舍、模范事迹、模范人物,将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学生党员考核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行为,坚决抵制。为大学生党员营造“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氛围,体现党组织的优良作风。

四、结语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全过程,教育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责任使命,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觉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田玲.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50-55.

[2] 张金锁.延安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3] 夏晓青.英烈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3):47-50.

[4] 陈蕾,刘伊.延安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林区教学,2015(10):70-31.

[5] 于鸿雁,杨欢,张丽.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科学文汇,2020(4):32-33.

[6] 王本成.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量化考核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39-40,4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伟力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