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020-11-09 02:56聂工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新时代

聂工强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现代化大学治理阶段。当代青年作为中国梦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者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见证者,大学是其重要的人生阶段。辅导员承担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陪伴者、正确人生方向的引导者。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演变;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是其成功进入社会的助力者。当下,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肩负着培养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创造者的伟大使命。高校辅导员应该有更正確的时代定位、社会定位,明确自身角色职责,更好地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进入新时代

近代以来,我国由于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经历了多种思潮和社会变革。历经磨难,发展至今,我们已经成为不断走向复兴、走向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这一切的荣耀和成果都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和努力。大学生作为高校乃至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我们国家未来从一个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接班人。毛泽东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1]

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服务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四有”青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优秀青年的核心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学生能否有坚硬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社会实践本领,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辅导员在校期间的引导。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辅导员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主动对接学生心理,进而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

二、辅导员历史发展中的角色演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辅导员紧密跟随国家政策方针,结合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主动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求新,角色定位不断走向科学化、专业(职业)化、精准化、服务化[2]。其大致共经历了传统期、空白(停滞)期、多元期、专业(职业)期4个阶段[3]。

(一)传统期(1949-1976)

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设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1949年后,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于1951年,先后推行了《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等文件政策,提出了各类学校要着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开始个别地区推行政治辅导员。次年,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进一步重点试行辅导员制度,随后,清华大学在1953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开始第一批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发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5年出台《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两部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从国家教育最高层面确定了高校辅导员制度,同时明确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选人用人制度,工作性质、工作宗旨等,为日后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从制度法规角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空白(停滞)期(1966-1976)

1966-1976年,在西方国家进入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开始了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内斗时期。导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尤其是学校和各个机关的批斗,致使学生罢课、学校停课,老师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虐待和批斗。高校亦是如此,因此,此时的辅导员制度和相关工作基本荒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空白期。

(三)多元期(1978-2003)

1978年,随着“四人帮”被打倒,文革结束,社会主义事业结束停摆,此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开始了复学复课,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重新被确立。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了辅导员制度的性质、要求职责以及工作内容。指出,辅导员也是高校师资力量的一部分,同时还承担部分教学和科研任务。1988-1996年,先后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原有的辅导员制度从各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说明[3]。

这一时间段,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也开始多元化,从原来单一的政治教育,到现在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这对辅导员的各种工作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专业(职业)期(2004-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进入腾飞期,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5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细化和完善了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及相关保障机制;2006年,发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全面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事宜,明确了辅导员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身份。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高校管理、教学模式也面临着向现代化治理模式的转变,辅导员制度亦是如此。2013年,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提出,把高校辅导员打造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队伍。2014年、2017年先后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制度层面说明了辅导员管理办法、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职级划分等[2]。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了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要在日常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提供指导[4]。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岗位晋升制度和发展体系,首次提出选聘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5]。

进入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新(自)媒体不断发展,辅导员借助网络媒体的新手段走上了一条能力高端化、技术方法多样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精准化、职业专业化的新时代。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背景

(一)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我国的高校资助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我国的大学入学率。据统计,截止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学生规模第一的国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大学也进入了由大众化、普及化向高素质、高质量的转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新(自)媒体高度发达

随着网络向大众普及,掀起了一场新媒体改革。人人都是改革者,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我国,微博、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社交软件的受众率都是数以亿计。

新媒体的普及,给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但也带来了前卫未有的挑战。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信息掌握更便捷、综合能力更强、表现更为活跃,但也会使其高度依赖手机,影响其学习生活。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一)辅助者(帮助者)

大学生正处于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自身的理性分析和很好的自制力,多数学生在入校后难以适应大学松懈的碎片化生活,同时学生依然面临着社会经验不足、想法不成熟等问题,容易遭受到各类不良思想的影响,仍然需要深度的教育和引导。

此时,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合理的介入,进行科学引导。利用自身经验和科学的理论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面对生活,规划好大学四年生活,从而更从容应对。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辅导员所具备的辅助者角色并非强制和独裁,更不能凌驾于班级整体之上,要本着“关心、理解、尊重”的角色意识,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效。

(二)引导者(教育者)

有些学生,家中总会有父母时刻看着,管理严格。上大学后,容易放纵自己,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自控力差,过度依赖社交软件,出现逃课、夜不归宿、大量挂科的现象,导致无法毕业;更有甚者,盲目攀比、进行网贷、误入传销等非法组织,走上犯罪道路;同时,也有学生因为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等导致心理承受压力大,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必须及时介入,运用专业化知识、科学化的管理和精准化服务,防止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此时,我们更多情况不能和学生硬着来,而是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而后进行科学引导、梳理,最后形成教育,使学生摆脱困境。这也就对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懂管理知识、心理知识、法律知识等庞杂的知识体系,确保随时能够拿的出、用得上、行得通。

(三)学生中的一员(实践者)

按照政策要求,辅导员的学生配比是1:200,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工作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学生情况和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

进入新时代,高校的发展目标在不断优化,学生群体的特征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媒体下,各种信息几乎没有死角。这对辅导员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学习新内容、新政策,面对新学生、掌握新方法;另一方面,相对课堂教学老师,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不能只是空谈理论,纸上谈兵,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通过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如班级校园文化活动、社會实践活动、家校教育互动、毕业实习和专业见习、科研课题研讨等等,让学生能够在心中凝聚积极的思想正能量,以丰富而有意义的实践让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建立,提升工作效率、达到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鹿陶陶.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J].科学大众,2020(07).

[2] 耿品,彭庆红.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发展演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618).

[3] 林溉宇,基于角色职责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理想类型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

[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5]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新时代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