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

2020-11-09 03:00洪畅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洪畅

【摘 要】目的:研究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疗效。方法:选取40例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论:心血管介入术需要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加强准备工作及术后管理,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医疗事业也随之发展,其中的医疗技术发展和革新均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近年来,我国心血管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发病年龄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的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提高了患者的抢救质量,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所带来的相关血管并发症的控制也是困扰冠心病介入治疗医生的一道难题,患者在接受了心血管介入术的治疗后,有一定机率会出现一定的相关并发症,比如穿刺部位血肿、桡动脉闭塞、穿刺部出血、假性动脉瘤等情况,相比较桡动脉入路,股动脉穿刺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更大一些,而心血管介入术则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进行心血管治疗的主要技术,但是即使是再成功的手术,也难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将从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治疗入手展开研究,现做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資料

选取40例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所对应的年龄中位数为(52.10±1.65)岁。

1.2 方法

对发生血管并发症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发生局部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患者,可早期给于局部冷敷,24小时配合局部热敷,促进局部皮下血肿自行吸收,再配合热频谱仪进行治疗,避免局部按摩,加强患者的局部护理和治疗,促进其血肿更好的吸收。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其对应临床表现则为腹股沟处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搏动性肿块,压迫可消失,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早期进行压迫性止血促进瘤体破口部位闭合,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加压包扎,超声引导下瘤体内局部注射血凝酶促进瘤体内血液凝固,促进破口愈合,必要时手术治疗,包括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等,假性动脉瘤是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为包裹性血肿,与动脉穿刺部位相通,通常表现为有压痛的波动性包块,常伴发感染、出血及局部压迫、疼痛等症状,发生率在0.03%-0.3%,常见原因为拔鞘后不正确的压迫,并与高血压、动脉硬化、使用抗凝药有关,此外,还与穿刺部位过低有关,当穿刺部位离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因为此处没有股动脉鞘制止出血,也没有任何骨性结构可供适当压迫止血,内科局部加压包扎较外科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少,但治疗效果不佳,可采取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后穿刺抽血治疗,给患者减少了痛苦,缩短了疾病治疗时间,提高了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分析处理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指标表示为例数/百分率,检验方法为卡方;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t。若统计值P小于0.05,则说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所选取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状况如下:19例局部皮下血肿,10例假性动脉瘤,7例桡动脉狭窄-闭塞,4例静脉血栓。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对应的临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3 讨论

综上所述,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情况和出血等问题的主要因素为穿刺操作不当而导致,在其大量使用抗凝剂的情况下,一旦手术过程中存在压迫不当的情况,或是存在高血压,穿刺部位不合理、动脉粥样硬化、压迫时间短、患者下床活动过早等情况,均会导致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问题的发生,而导致假性肿瘤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为拔管后压迫位置过低,或是对应的导管型号过大,患者在术后使用抗凝药物等也可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医务人员存在穿刺技术不熟练问题时,则容易导致反复穿刺,应用大型号穿刺鞘管,很容易导致动脉创口扩大。临床中针对假性动脉瘤小于3厘米的患者 ,一般给予局部加压包扎,不需要给予其他处理,而针对大于3厘米的假性动脉瘤,则需要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然后局部加压包扎,给予其压迫性修复,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包扎后穿刺抽血治疗效果更佳,是利用高位距假性动脉瘤上2-3cm处加压的作用力,减少局部动脉内血流量,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流量减少,血流形成的涡流速度减慢,而局部加压,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流入动脉内,进一步使瘤体内的血流量减少,均可使血液对假性动脉瘤壁的侧压力减小,有利于窦口愈合,在合并局部穿刺抽血,进一步使局部血肿减小,加速了假性动脉瘤的愈合速度;桡动脉局部狭窄可远端穿刺后送球囊局部预扩张后再做为介入治疗路径使用,局部闭塞无症状无需特殊处理。本研究将介入治疗方法进行应用,其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患者血管并发症状况如下:19例局部皮下血肿,10例假性动脉瘤,7例桡动脉狭窄-闭塞,4例静脉血栓。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对应的临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表明介入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手术相关血管并发症发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发生并发症后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掌握相应的处理措施技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诉述,心血管介入术需要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加强准备工作,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做好相关病情的评估,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造成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刘福亮.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7):26-28.

张浩,马良,刘倩苗,周清河,张晓东.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3):50-51.

猜你喜欢
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中降钙素原的临床分析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疗效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诊治分析
经皮肾穿刺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