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0-11-09 03:11赵前程
现代交际 2020年17期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驱动

赵前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辽宁省以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基础建设辽宁省金课网络教学平台,面向省内学生推出了“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探討“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对“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做出分析,总结了“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以期能为相关教师所借鉴。

关键词:跨校修读 项目驱动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016-03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事实上,每个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会在稳定下来之后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而发生重大改变。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传授式,其核心是“讲—听—练”,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练习,最后用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古今中外,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19世纪初赫尔巴特(Herbart)的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与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先从心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选择一些合适教学材料和程序使学生具备学习背景和能力,然后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如果学生的旧知识或已产生的兴趣与新知识有联系,学生较易接受新知识,否则学生仍旧难以掌握新知识。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属传授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在19世纪20年代,杜威提出了“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该模式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

上述基本理论构成了当今各类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基础。

二、“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出

1.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2014年5月,辽宁省教育厅启动了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以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平台为依托,将前期省内精品资源共享课纳入平台,并建立起了学分互认制度,该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成为辽宁省高校金课平台,省内高校师生便于在平台上进行选课、开课和成绩评定。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线上教学模式,同其他线上教学模式没有本质区别。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的仍是传统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融入赫尔巴特的“统觉团”理论以及项目驱动活动。

2.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理论核心是“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该理论立足于杜威的“做中学”实用主义教学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且有一定的经验支持。研究表明,“听”的记忆的保持率仅为20%,“亲身实践”时记忆的保持率为90%。

3.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是建课方将课程的录制视频或习题放于课程平台,选课方学校进行选课学习,本质上仍是讲听练的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因以教师为中心多为现代教育理论所诟病,被认为不适应高等教育。但“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相比古典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并大量使用互联网技术,符合现代教学模式。该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比重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而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是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强,因此在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改革中引入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动手能力,弥补跨校修读模式的不足之处。

总之“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出就是为了弥补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课程特别适用于课程可以分解成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的情况,理论部分采用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实验部分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三、“跨校修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经验

1.充分运用跨校修读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本质上与其他线上教学模式没有区别,具有教学成本低,教学效率高及体现教育公平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此外,超星公司提供的辽宁省金课跨校修读线上教学平台有着强大的功能。比如,它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如观看了哪些视频,做了哪些作业或测验,也能对客观题进行批改,并提供相关的统计图,教师可直观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一键导出相关的成绩,对未完成的同学给予相关的提醒;教师可在平台上对学生下发通知或要求学生签到;学生可在平台上参与讨论,下载课程案例资料;平台提供了手机端和电脑端,方便师生操作。近两学年在运用超星平台过程中,笔者均开启学生可以查看成绩功能,学生均感到比较满意。

2.适当运用赫尔巴特“心理统觉团”理论。

跨校修读的教学模式符合赫尔巴特“心理的统觉团”理论。将课程放于金课平台上,会给学生心里暗示——“这是精品课”,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运用好“心理统觉团”理论,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兴趣是“统觉”的条件,“统觉”也会激发出兴趣。《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个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必然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同时也为后者提供系统全面的信息理论和技术,而后者也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提供了研究理论方法。也就是说,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都会成为该课程的“统觉”,比如说学生在以前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会对数据库感兴趣,而之前课程没有一个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一个数据,这时候“统觉”就会产生。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之前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对本门课哪些知识感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跨校修读部分,在每一次线上教学之前,都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提前对学生阐述课程将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实用性,学生将学到哪些未知知识,激发学生观看在线视频的兴趣。对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要设计好每个实验项目,使前一个实验项目成为后一个实验项目的“统觉”,激励学生一个实验项目接一个实验项目做下去。否则,学生在后半学期基本失去兴趣,靠强制学习则降低学习效果。

3.两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要做好分工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理论部分教学以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完成,实践部分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完成。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相当多,笔者主要选取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这三部分内容,将信息系统技术和系统实施的内容放入实验课程中讲解。“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优势都可以在理论部分体现出来,如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弥补教学学时不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都会体现出来。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上有其优势,课程难度大或所需要前导知识多的情况下,学生自学难度大,也浪费时间。

实验教学内容选择也需要仔细考虑。零散的实验项目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本门课程对象为经管类学生,学生虽在大一时只学过ACCESS数据库,但没学过真正意义上的编程语言。考虑到学生在前期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学习过html和一些静态网页制作知识,于是实验部分采用B/S结构的信息系统,实际授课中选用了PHP语言和MySQL数据库,主要是因为二者是开源的,简单且功能强大,近几年也较流行。由此可实现数据表的增、删、改、查功能,利用较少的学时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小型的信息系统,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解。

4.注意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区别

跨校修读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教学模式,本质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即使有在线作业或测验配合教学,教学的重点仍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虽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讨论区询问教师,也可以线下询问教师,但实践中只有少数学生寻求教师解决疑难问题,在其后的观察中也发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不理解的知识点也没有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并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会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也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过多重视知识也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较难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教学实践中表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显著优于跨校修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更容易发现问题,更愿意主动解决问题。由于项目驱动是个连续的过程,经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显著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会提高,同时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管理信息系統》课程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非专业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也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项目,如此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不过,跨校修读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非无用。首先,能力的前提是知识的积累。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也会带来能力的飞速提升。线上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掌握基础知识,项目驱动则耗费时间相对长。其次,实际中也发现学生通过项目驱动获取的知识在记忆时间上不如古典教学模式持久,重点也不突出,下次遇到同样的难点问题学生可能还要重新进行一次学习,这并不符合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两种教学模式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对知识点进行浓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大多数经管类专业而言是专业基础课,培养方案中不可能设置太多的学时,而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也大,即使教师系统全面掌握都有难度。实际授课中,针对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中设置的理论部分,我对章节进行了精简,缩短理论讲授时间,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较长时间,会中途离开,或不认真听讲,教师看不到学生会难以控制。对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验部分,要在保证整个项目基本完整的基础上予以精简。项目驱动不同于任务驱动或案例驱动。基于项目的系统性,项目驱动比案例教学的难度更大,真实完整的项目耗费的学时数相当大,因此精简是必要的,但由此也会带来知识点减少和能力培养不全面等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优化教学流程,剔除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集中优势时间,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自主研究、自我排除错误。

6.坚持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系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比如,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主要是关系型数据库的创建,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针对二维表展开增、删、改、查。如今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发展的冲击下,需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传统的客户端操作主要在电脑上完成,如今可能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完成,且第三方登录和支付更方便快捷;传统的信息系统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的维护是系统的大部分后台工作,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爬虫等技术主动获取大数据为信息系统服务。不过,考虑到课程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可能严重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此处也建议教学内容不要受教学大纲的束缚,教学内容应因教师、学生专业、时间实时调整,保证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7.完善考核方式

跨校修读教学平台本身提供很多考核指标,选课方可以赋权重,如作业、课堂互动、签到、课堂音视频、讨论和测验等。实践表明,选取的指标不宜过多,并非指标越多越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如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如果还规定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签到,就发挥不出这一优势,在指定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并不好。指标越多,成绩评定不客观的可能性越大,有的指标数据不易获取,如学生能力的提高情况。有些指标功能上也重复,如学生观看了视频说明学生一定参加了学习,无须签到。有些指标受学生偏好的影响,如有的同学不愿讨论,但不代表没有掌握知识点。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也应关注此类问题。比如,学生完成了项目分解的一个子项目,就应视为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无须考虑学生完成任务花费时间,继而依据完成时间的长短给出成绩,而是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薛明智.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14-115.

[2]陈文铭,张娆,陈嘉馨,等.跨校修读、学分互认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2017(20):200-202.

[3]常涛.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发展研讨
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分析
基于工作流的水运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