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助推王右木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传播

2020-11-09 03:34赵多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融媒体

赵多

摘 要:王右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宝贵财富,王右木精神在巴蜀大地的孕育对于四川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有深远意义。王右木精神是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代言。在新时代,如何利用融媒体传播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如何将革命精神通过融媒体发扬光大是我们总结探索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多角度提出创新路径,切实增强王右木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传播。

关键词:融媒体;王右木精神;继承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8-0003-02

王右木,四川江油人,四川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四川党团组织的创建者。王右木少时家境殷实,1914年通过选拔为官费生开始了东渡日本的留学生活。在日期间,结识了李大钊等爱国进步人士,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四”运动爆发以后,王右木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利用教师身份,开始了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四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路。1920年由王右木为主要发起者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通过读书会聚焦新文化、新思想,吸引了当时大部分在校学生和爱国新青年,让他们在读书会思想广受洗礼。1921年,王右木认为时机成熟,创建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王右木以创建马克思学会为主,并将自己的读书会在成都各大学校广泛宣传。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王右木通过创办《人声》报为介质,1924年出任四川督办署《甲子日刊》主笔,通过报纸这一主流平台,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宣传进步思想,动员群众。1924年,王右木在从上海赴广州参加党的会议的路途中,不幸失踪遇难。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王右木精神的科学内涵

腐朽的旧社会让王右木见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国家出让主权,人民生活疾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王右木立志报效国家。随着王右木阅历的不断增多,各种思想的不停碰撞,其思想从最初的教育救”转变为科学救国”最终落脚到改造社会,对腐朽社会的推翻再重造是王右木后期革命奋斗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他后期一直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

受早期辛亥革命前的影响,王右木认为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是实现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通过教育的力量,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广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国家刚需工业,提升国家实体经济,但内忧外患的现实境况让王右木发现改良主义救国只可治表,不可治根;辛亥革命后,王右木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结识了大批有识之士,商讨国家政治,倡导民主共和,但后期的军阀征战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改变中国现状;1914年,年轻的王右木在日本留学期间,首次接触到《共产党宣言》,让王右木有机会倾听日本进步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通过与李大钊、陈独秀等留日学生的交流,让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意识到了想要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才是唯一途径。王右木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闪现着光辉,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动力,也是王右木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人声》是王右木表达救亡图存的核心介质,其创办目的就是通过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提供更好地生活。初办《人声》时,由于经费不足,王右木将自己任教期间的所有工资和积蓄都投资在报纸的创办上。《人声》的刊发不畏强权,强势揭露了官匪勾结、贪污成风、恶意征税等罪行。为了报复王右木利用报纸来揭露反动势力的种种罪行,反动势力公然将王右木的亲人以非正当理由逮捕入狱,并对其进行了严重的拷问和行刑。正是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王右木乐于奉献,将责任一肩挑,展现了无产阶级伟大革命者的奋斗精神。

(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首创精神反映出王右木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日留学四年归国后,王右木带着先进的思想,在成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创办了《新四川旬刊》和《人声》等报刊、组建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了四川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四川支部,这些壮举背后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王右木却用惊人的毅力,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将这些艰辛却有意义的首创全部落实落地。[1]王右木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鼓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同时也诠释了王右木精神的新内涵。

王右木的一生虽然短暫,但是在他身上无不体现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信念。从1918年前他出国寻找救国之路,到1918年后他开始倾其毕生精力奉献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纵观其革命轨迹,在其身上闪现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继承与发展。

二、王右木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传播现状

王右木精神的形成是基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凝练和升华,新时代的人民大众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把爱国、爱党、爱社会统一起来,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接受爱国主义再教育,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断锻造自我品格。近年来,王右木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传播愈演愈烈,就目前来看,其继承与传播的对象可分为人民群众、青年学生、公职人员。

(一)人民群众:以主流媒体为导向,以内容真实为核心

随着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发扬和继承各类爱国主义的精神各地快速铺展开来。为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革命烈士伟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各地政府都在烈士们的家乡或工作所在地整修和翻新了烈士故居,并由故居讲解员深情地将烈士的生平和故事一一道来,这样的讲解通俗易懂,普通民众也能从参观、聆听、感悟中去体会革命烈士做出伟大事迹前的生活经历,去追溯伟大精神萌芽的根源所在。同时,由于媒体的多元化繁荣,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烈士,报道烈士,挖掘烈士背后的感人故事,也是一种新的继承与传播,通过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烈士故事进行重新整合和还原,并利用各类高科技技术,通过电视、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直播、深度报道等形式播出,让人民大众在易于接收内容的同时,思想再次受到洗礼。

(二)青年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体,以碎片学习为辅助

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革命先烈伟大精神是引导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必要途径。[2]当前,不少高校,特别是四川省成都和绵阳地区的部分高校,纷纷将王右木精神列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学习中。由于地域优势,高校学生们能够近距离的到访位于绵阳江油的王右木故居,通过故居讲解员介绍和对烈士的深刻认识,感悟和传承这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青年学子中,王右木精神的传播,主要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辅之以碎片化学习,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各种App,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王右木的生平事迹,并通过反复聆听,深刻体悟和感受王右木精神。学校也将王右木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通过新生开学的学前教育、思政课的讲授、主题班会的创新性学习,去引导和助力大学生的精神成长。

(三)公职人员: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践结合为目的

广大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在学习和弘扬以王右木精神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更应该争当排头兵。公职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在广大公职人员当中掀起学习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至关重要。公职人员多数由党员同志构成,在继承和发扬王右木精神时,一定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学细悟,多思多想。利用平台,合理对相关精神资料整理和挖掘,将主流爱国主义努力做到将王右木精神凝练出理论价值,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当中大力弘扬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王右木精神。

三、融媒体助推王右木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路径

王右木精神蕴含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大众学习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资源。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探析新时代王右木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路径,是爱国主义精神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建立媒体矩阵聚焦报道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媒体平台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以王右木精神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与发展需要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并通过全媒体记者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采访,以最新的素材、最真实的故事展现出伟大的烈士精神,并根据各类媒体平台的要求制作成各类新闻作品,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全民学习王右木精神的氛围。

(二)通过媒体演示深入学习

除了多元化采访报道之外,巧用媒体平台,根据王右木原型创作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广泛掀起向王右木同志学习的热潮。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台、微博微信、小视频平台、直播等渠道,以生动鲜活的事例,更加深刻地体會和领悟王右木精神的强大现实力量,大力宣传王右木背后的革命故事,挖掘王右木精神思想内涵,以王右木精神激励广大民众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坚定信念和助人为乐的伟大情操。

(三)利用媒体助力故居建设

学习和弘扬烈士精神,烈士故居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参观烈士故居能够更好地领悟烈士精神。但是,以王右木故居为例的大部分烈士故居,由于时代变迁对物品慢慢地消耗,很多珍贵的物品难免受损。基于这种情况,利用数字媒体将故居的物件扫描进电脑,并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将物品对于烈士的意义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播出,既丰富了故居珍贵物品的来龙去脉,又让参观者有更好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总之,利用数字媒体助力烈士故居的建设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一次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良秋.王右木精神意涵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青年,2017(7).

[2]马为公.缅怀先烈业绩 学习革命精神[J].北京党史,2020(2).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