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2020-11-09 03:15秦维阳
文存阅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杜甫

摘要:注重民本,以民为重的思想是我国历代先贤立志追求的君子大道。杜甫也十分注重民本,本文试从揭露民间疾苦,反对战争及悲悯诗、美政诗的民本意识三个方面论述杜甫诗中的重民思想,综合归纳杜甫的民本情怀。

关键词:杜甫;重民思想;民本情怀

“民本”,即“以民为本”。《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萌芽体现。第一部最接近提出“以民为本”一词的著作是《三国志》,其言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杜甫的民本思想是對古代先贤智慧与使命的继承。这一点宋人黄徹分析得很透彻,他在《巩溪诗话》中指出:“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而知其志在大庇天下寒士,其心广大,异乎求穴之蝼蚁辈,真孟子所存矣。”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亦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确如后人评述的那样,将民本民忧当作一种使命去坚守。

一、揭露民间疾苦

由于杜甫有着长期的困顿经历,因此,他能够近距离切身感受民间疾苦,对受苦大众深表同情。并且能够做到“请为父老歌”的主动与自觉。杜甫在他的诗中揭示了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阶级压迫

这类诗主要反映地方官员利用职权之威横征暴敛压榨百姓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写作上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象征抒情两种手法。前者如《岁晏行》、“三吏三别”中的部分篇章;后者如《枯棕》《病橘》《枯柟》等。

直接描写阶级压迫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歌以《岁晏行》为代表。该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民间疾苦:首先,诗人从气候条件着手,天气严寒,冰天雪地,渔网都已上冻,本来已经不适宜野外作业,但是渔父却仍然奔波在外。其次,作者进一步揭示了渔夫奔波劳碌的动机在于“米贱大伤农”,不能以米粮维继生活,只能靠打鱼换钱还军食了。再次,作者在该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富人与穷人的生活情状进行对比,富人的生后情状是“高马达官厌酒肉”,而穷人却只能“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强烈的反差中给读者巨大的冲击。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人民生活困苦,直接揭示人民困苦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对剥削之流的痛恨和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

通过比拟象征的手法旁敲侧击表现阶级压迫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这类诗以《枯棕》为例。这首诗以枯棕来象征蒸蒸之江汉黎民,他们的命运就像枯棕一样“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作者痛惜他们的饱受剥削之苦,一生劳碌却最终一无所有,甚至被统治阶级压榨的形影枯干,只能落得“摧残没藜莠”的悲惨结局。象征抒情类诗歌虽然从杜甫诗歌体裁上来讲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但是从写作题材和写作手法上来讲却也算得上是杜诗中的精粹。

与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相对,杜甫对那些勇于革新弊政,减轻人民负担的官员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杜甫表达了一种体恤民情者不会被人民遗忘的思想。这一类诗以《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为代表。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赞美了严中丞在农忙时节顶住压力,放归其制下士兵,让其为家中老父种田分忧的行为。但纵观杜甫诗集,有如严中丞这般有魄力,能设身处地为民分忧体恤民苦的好官确实是不多的,由此也间接反映了从唐玄宗开元后期乃至其后肃宗宝应年间直到代宗大历时期,官场之风不正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艰辛

这一类诗歌杜甫主要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百姓生灵涂炭的情形进行了讽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其中的代表。该诗有极大部分描写了天宝年间上层达官显贵的生活情形,他们吃的是“驼蹄羹”,穿的是“貂鼠裘”,享尽人间荣华。而与之相对应,下层百姓的生活却无以聊生,最终只能变成路边冻死的白骨。这首诗揭露了天宝年间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生活存在的天壤之别,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了“卫霍”等朝廷权贵手中,而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作者运用极端化的对比描写将斥责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揭露他们不体恤民情,一味纵情声乐的事实。

二、反对战争

战争同样也是动摇民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反对战争其实是杜甫巩固民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杜甫的诗作中有大量描写战争的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描写战争的诗中,杜甫并不是简单地站在平定战乱者的角度去抨击发动战争者的恶行,他对平定战乱一方滥用民力的行为也大加贬斥,例如《石壕吏》就是描写作为战争平定一方的朝廷官军抓捕壮丁的情形,杜甫毫不避讳地揭露“正义之师”在战争中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他的人民立场,下文将会详述。

笔者经过总结认为杜甫的战争诗可以分为三大主题。即杀戮主题、征兵(抓丁)主题和逃难主题。这些主题的诗歌不以战争的正义与否来定性,唯以人民的苦难为准绳,无不体现了杜甫的人民立场和民本意识。

(一)杀戮主题

杀戮,顾名思义主要是揭示战争中的滥杀无辜,杀戮者的杀戮对象一般是战败的兵丁或百姓,杀戮反映的是一种不义之举。杜甫一方面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对广大受害者表示出深深的同情。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是《悲陈陶》。

《悲陈陶》描写的是一场无情的杀戮。诗中“群胡归来血洗箭”一句颇有韵外神髓,它仅以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用“血洗箭”三个字将暗无天日的漫天杀戮场面藏在了诗作无尽的留白想象之中,以最少的笔墨带给了读者最大的震撼。该诗表面上是为在陈陶之役中保卫陈陶而战死的大唐勇士而悲哭,但其“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的余韵则明显又将陈陶之战之后,敌方军队洗劫陈陶,屠戮百姓的惨烈场面委婉地展露出来,如此哭勇士、哭难民的双重内涵就汇聚到了一起。这种多镜头委婉描写杀戮的手法比直接描写杀戮场景更令人寒心。

(二)征兵(抓丁)主题

兵丁是作战攻坚的保障,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作战双方都会采取征兵或抓捕壮丁的形式补充兵员,可壮丁从何而来?当然出自百姓!这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兵车行》中作者着墨描写了一位兵士,他十五岁就被征去戍守黄河防线,直到满头白发时仍旧在戍边。他的一生都被耗在了无休止的战乱之中,然而他或许还是幸运的,在“边廷流血成海水”的战乱年代他至少还是幸存者,而更多如他一般被征得兵士却恐怕早已成为了枯骨。

杜甫在该诗中揭示了征兵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首先,造成人民战死沙场;其次,影响农业生产;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凋敝。征兵之举一般出现在战争初期,统治阶级的手腕还算柔和,但已经足以看出它给人民生计带来的深重灾难了。那么,抓丁之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则更甚。抓丁一般出现在战争的相持阶段,双方军力都已耗竭,一方为了获胜不惜竭泽而渔,榨干民力。以《石壕吏》为例,该诗描写的即为兵士抓丁的情形,老翁担心自己被抓,逾墙而走,老妇出门相送,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被抓去做了壮丁,且两个已经战死。而作者“天明登前途”时则明显暗示了,没有来得及逃(也不想逃)的老妇已被无情地被抓了壮丁。

如果说《兵车行》只是间接对战争引起人民生活苦难的粗略描述,《石壕吏》则显得十分具体。为了应付战争,抓丁已经到了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家境、不分老弱的地步。

(三)逃难主题

因为战争引发社会动乱,因为动乱人民不得不四处逃难。逃难则影响社会生产,社会停产、人民停收则民本动摇,这是一串连锁反应。其中以《逃难》一诗最有代表性。这首诗以逃难者的眼光去看战火纷飞的世界,在他眼前和身后是一个“四海一涂炭”“故国莽丘墟”的疮痍世界。这就使他陷入了进无处可寻容身之地,退不能回归生养之所的两难之地。这首诗暗示了在战乱中逃难的人民既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的残酷事实。

杜甫之所以用诗来揭露民间疾苦和反映战争的残酷其目的主要在于讽谏,即让当权者充分了解人民生活情状,并且警醒他们千万不要只顾纵情享乐,而置人民生死于不顾,做出本末倒置的事情。

三、悲悯诗和美政诗的民本意识

所谓悲悯诗是指体现杜甫同情劳苦大众的诗,代表作《又呈吴郎》;所谓美政诗是指寄托了杜甫政治理想的诗。杜甫的美政理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希望人民安居乐业,代表作《江村》;第二,希望天下太平,从此不见战争,代表作《洗兵马》。

(一)悲悯情怀

将悲悯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要算《又呈吴郎》這一首诗了,该诗体现了杜甫对一位生存艰辛的老妇人的关切之情。杜甫十分同情老妇人无依无靠、衣食无着的悲惨境遇,因此他以宽厚之心对待老妇人,并且以诗赠友人,希望他也能如自己一般,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受苦受难的人民。

(二)渴望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

杜甫是一位注重写实的诗人,以浪漫笔触书写自己理想的诗句并不多,《江村》就是其中难得的代表作。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江村一地人民生活的安逸情形。但实际却寄托了作者希望普天之下皆能像江村一样,成为人间乐土的美好愿望,试想如果天下海晏河清,何处不可成为作者的“微躯”之地呢?

(三)渴望太平

早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见到中原有恢复太平希望时他就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喜悦之情,只可惜好景不长,在杜甫完成此诗之后,战乱并没有止歇,人民仍然在战火中煎熬。这种痛苦犹如至宝得而复失。

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一直是杜甫所希望见到的场景,以《洗兵马》最具代表性。这首诗仅从题目上就表达了作者希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此天下太平,再无战事的美好愿望,在诗中杜甫更是设想了一个太平世道,隐士、词人、田家都能各得其乐,表达了杜甫希望天下太平之后各行各业的人民都能步入正轨生活的美好理想。

杜甫的悲悯诗和美政诗反映了他渴望太平,希望人民能有一个安逸的生存环境,方便人民进行生产生活的愿望,同样也寄托了杜甫以民为本的情怀。

结语

天宝后期,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政局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杜甫适时高举“以民为本”的旗帜,不仅顺应了时代要求,更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心声。

参考文献:

[1]冯建国.论杜甫的民本思想[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2]姚志勇.论杜甫诗歌中的“仁政”和“民本”思想[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4).

[3]糜星华.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J].文教资料,2008(11).

[4]王静.试论杜甫的民本思想及升华[J].名作欣赏,2015(27).

作者简介:

秦维阳(1990年—),男,湖北随州人,硕士,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人文基础部大学语文学科教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