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情境化教学设计

2020-11-10 02:44田志茗
山东化工 2020年19期
关键词:乙醇汽油乙醇化学

姚 琦,田志茗

(齐齐哈尔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时代热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情境素材,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提前设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应对高考,“应试教育”目前仍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和教学进度都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对开展情境教学抱有消极态度,认为情境教学需要大量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缺乏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主体”,学生被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上的“观众或听众”。

1 情境教学中的概念归纳

1.1 情境教学的概念界定

情境教学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是与现实世界一致或类似的[2]。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的情境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主题) 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3]。

化学是中学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生当时的发展基础下学习化学仍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听得多想得少,接受的多创新的少,通过做实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机会更少,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化学活动中来。情境教学法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教学的“观众”逐渐转变为“主体”,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要求,在情境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及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减轻对知识应用时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将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连,将有难度的知识变得简单,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情境化”与“去情境化”的关系

“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剥离出来,使之超越情境成为概括性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跳出情境这一过程,产生了许多争议,有些人认为“去情境”会使知识与社会割裂开来,教学过于死板,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有些人认为过于强调情境化将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侧重点,打乱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过程。所以在处理“情境”与“去情境”过程要注意协调有机结合。如若教师没有把握“去情境化”的时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情境化营造的过于“浮华”,为了“情境化”而“情境化”,会使学生沉浸于情境的“新颖,奇特,有趣”的特点,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贯穿整个课堂,达不到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有机转换,对新知识和新的解决问题思路产生“迷路现象”,不知道教师所云所问,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落脚点和切入点,严重影响新知识链的建构,也就不能完成化学情境教学的“去情境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未能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强行“情境化”,学生也未能产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只是了解了新知识的本质,不能灵活变通的运用知识,同样影响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情境化”和“去情境化”辩证统一,两者有效结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情境教学的基本过程

情境教学的基本过程可用图1表示,包括三个方面:“情境化”过程,“去情境化”过程和“再情境化”过程。

图1 情境教学的基本过程

2.1 “情境化”过程

为学生寻找并提供贴近生活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可以从社会热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史,实验探究等方面将化学知识与所创设情境真实融合在一起,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以便达到高效课堂的预期效果。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切入点,促进学生产生原有认知冲突并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矛盾,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新的知识建构。

2.2 “去情境化”过程

协助学生在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后进行知识的“去情境化”,将情境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滤去无用信息,挖出隐蔽并有价值的信息,将情境化问题“去情境化”转化为非情境化问题,再对所暴露出来的知识整合,联想,应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质,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去情境化”过程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完成的理论推导。情境化到去情境化这一过程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对情境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再情境化”过程

“再情境化”是指将所学知识“带回”之前创设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将领会的知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是对新情境案例进行分析,猜想,推演以及结论的过程。“再情境化”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关注学生对知识接受情况的反馈并及时改进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体推动“再情境”的教学过程,并发挥创造精神自主创设情境并分析情境最后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 情境化教学设计案例

以高中化学必修二讲授乙醇的应用为例。

3.1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含氧量高达35%),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乙醇汽油和普通汽油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ethanol gasoline and ordinary gasoline

环节一、情境化过程:创设教学情境

近几年最火的新能源汽油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话题,那么根据表1,通过比较你们发现新能源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的差别是什么?它具有来源广泛,污染少,能够降低汽油燃烧的污染物排放等优点。(引入乙醇,介绍乙醇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环节二、去情境化过程:提炼有用信息,获取知识本质

由于乙醇汽油中乙醇含氧量高达35%,使汽油燃烧时较完全,乙醇汽油与普通汽油相比较污染较少,结合我们刚刚对乙醇结构的讲解,分析乙醇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分析乙醇的燃烧反应,取代反应,酯化反应,探讨乙醇断键的规律。)

设计意图:从乙醇结构出发,探究乙醇重要化学反应及其规律,体现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发展的教学要求。环节三、再情境化过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新能源合成气乙醇通常是通过煤气化制备,这种方法的经济成本较高。而钢厂尾气的处理一直通过燃烧发电或者供热,很多人为之扼腕叹息,却不得法。钢厂废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近年来研究发现可以将钢厂废气和新能源的制备相结合。请同学们根据乙醇的结构及断键规律写出制备乙醇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反思

在实现情境教学过程中,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再逐步完成“去情境化”,其中“去情境化”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去”的时机。例如在讲解乙醇时,第一步:创设真实情境。现代兴起的新能源乙醇汽油引入新知识,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并对自己的原有知识产生怀疑,形成知识冲突,进而主动汲取新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链。第二步:纯化知识。向学生提问“乙醇燃烧时生成了什么物质,以及断键的部位”,进而通过分析乙醇的重要化学反应,深入讲解乙醇的结构,和学生一起探索乙醇性质和断键的规律。第三步:回顾之前情境,并将所剖析出的知识应用在新情境中。围绕问题寻找知识,深化知识的理解,建构知识,将社会应用与学生经验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向《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为宗旨靠拢。

3.3 教学建议

在应用情境化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创设学习情境并“去情境化”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适应多样化,综合化,难度化不断提高的情境,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并有效转化为间接经验,关注化学历史事实与当代化学最前沿发展与应用,保护环境角度的化学素材,促进学生主动寻找对新知识的盲区与新旧知识的落脚点,探索这些化学情境和化学知识的“接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实现“情境化”与“去情境化”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创设情境教学,以社会,环境,生活等真实情境素材生成教学的课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从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情境化”能力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并且能够以自身能力解决问题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将“情境化”,“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学生展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丰富的表现机会。

猜你喜欢
乙醇汽油乙醇化学
车用乙醇汽油与大气环境保护
乙醇的学习指导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新催化剂推进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发展
乙醇蒸气放空管设置室内引发爆炸
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我有话要说
推广乙醇汽油 2020年全国汽车喝酒精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