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020-11-10 11:21傅瑞香
教师·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辨快乐语文素养

傅瑞香

摘 要:文章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把“思辨”作为语文教学的主策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策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析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文章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在环节设计中激发思辨,在捕捉生成中体验思辨,在思维可视化研究中激扬思辨,从而营造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促使学生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辨;快乐; 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5-0043-02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思辨能力是指导人一生的思维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将受益终身。它将成为工作生活中指导我们的方向标,影响到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与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综合能力。可见,思考是学习的助推器,思辨是课堂的生长点。[1]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让思辨活动在语文课堂中落脚。

一、锁定目标,巧设环节;激发思辨,生成快乐

“语言与思想密切相连。”辩论赛不仅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思维的碰撞,两者相互促进。央视举办的大学生辩论赛,场上,辩手们唇枪舌剑,慷慨陈词,精彩纷呈。不得不惊叹他们精湛的口才、广博的见识、敏锐的思维。在辩论场上,我们看到的现象是选手们的“口才的展示”“见识的展示”,而实质是“思维的展示”。这给了教师很大的启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口语交际辩论的课程要求,在班上精心开设辩论赛活动。在班里举行“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赛后,学生惊呼:“这堂课怎么这么快?老师,我们还要辩。”大家意犹未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课堂中的互动与平等,要融入学生当中,有点忘我或无我之境。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放下防备和压力,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教学,正所谓寓教于乐。回顾这一课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喜爱,还得益于目标的设定和环节的精心设计。

(一)提供视频,尝试反驳

在这场辩论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根据学情预设,学生在“抓漏洞进行反驳”时有难度,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提供视频材料,双方尝试针锋相对,思维碰撞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辩论天平,直播赛况

借助一个简易的“辩论天平”版画演示,直播赛况,小学生生性活泼好胜,他们一开始瞪大了眼;接着就争先恐后地举手,谁都争着要跟对方一决雌雄,自然是听得特别认真,脑子转得特别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特设规则,灵活应对

口语交际课是以辩论的形式,采用竞赛的手段,指导学生既可以用事实说话,又可以从对方的漏洞中加以反驳。如此可攻可守的游戏规则,降低了辩论的难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文教学思辨过程的多元互动整合。

语文教师无论在课堂或课外,在与人交流或授课时,事均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逻辑思辨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教学中,都是具有很强逻辑思辨能力的典范(身教)和践履者,学生因感同身受而引燃思辨之火花。在课堂上,口语交际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辨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地打开了学生的五官,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对话体验中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2]

二、捕捉生成,出奇制胜;激情思辨,Hold住快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根据偶发的事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场景,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气氛,并从有趣的故事中推导出背后的道理,总结出经验教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点燃学生爱思考的火花。

【情景再现】

师:《天净沙·秋》曲中有画,如果让你根据这首元曲画一幅画,你会怎么画?再读读元曲《天净沙·秋》,边读边想象,看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师(相机板画):可这‘一点飞鸿影下该怎么画呢?

生:可以画一个点。因为一只飞雁渐行渐远,剩下一个小黑点。

生(激动地说):我不同意,也可以不用画。

“不同意”是笔者始料不及的。按照字面意思,自然是“一小点”,连课文的插图上也是画著一小只大雁。笔者是断然说“不对”,还是给予这名学生解释的权利?笔者选择了后者。学生解释道:“因为‘雁过无痕匆匆掠过不着痕迹呀。”多么精彩的解说,笔者心理暗喜刚才明智的选择。他的回答,也立即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争论,学生或从词句、插图中找依据,或联系生活,议论纷纷,这个话题激起了千层浪,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最后笔者查阅了资料,果然两种说法都合理,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一课堂的生成资源,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不同意”,引发了学生的争辩,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经意间为课堂增光添彩。可见,尊重学生就不会扼杀思维的火花,就不会掐断课堂快乐的源泉。

三、图文结合,呈现思维;激扬思辨,妙趣横生

(一) 我思故我在

众所周知“思维远比知识重要”,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是不可见的。那么,这种看不见的思维过程能否表现出来?呈现出来后对学习能起到推进作用吗?笔者从以下几个教学现象与问题中再次寻找“思辨课堂”的出路。

(1)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如果布置:请以“下雨”为题写一句话,学生常常无从下笔;但如果提供一幅下雨的图画或是请学生先把脑海中想到的下雨的情形画下来再写,学生就能动起笔头。【链接思考:画在写话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可有可无,还是至关重要?】

(2)低年级学生学会了看图写话,可为什么进入中年级在写人记事时就无从下手了呢?【链接思考:写人记事是否是因为缺少“形象印记”,学生仅凭回顾,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如果加入“形象印记”,让学生在写前也画一画,学生动笔写作是否就能更顺利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寻找“撬动语文教学”的支点,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低年级画画促写话,是中年级画下“形象印记”帮助写人记事,共性都是将抽象的思考形象化,呈现思维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思维可视化”。可见,“看不见”的思维是可以想办法呈现出来的,它能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解题,帮助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

(二)我思故我行

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因此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用“图”把“思维”画出来。其中,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它运用了“全脑学习的原理”,以“图像”来激发右脑参与学习,以提炼关键词、梳理逻辑关系(分类、分层)来训练与提高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毕竟年纪小,对过于抽象的事物的理解是有所局限的,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将抽离的事物或道理用思维导图加以解说,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当然对选取好的思维导图尤其重要,必须浅显而易懂易记,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将大有益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涉及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指导等诸多方面,下面着重以说明文指导为例。

【呈现《飞向蓝天的恐龙》预习作业】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过程,请反复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个过程表现出来。(请注意文中句与句子之间的过渡词)

(一)根据课文内容用以下所示的“词语条子”,设计思维导图:

第一种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一些猎食性恐龙;树栖生活过程;形态各异的庞大家庭。(见图1)

在解决其他学科的一些问题时,我们常常截取关键信息,利用线段图或是图示来表达文字所传达的关系。同理,运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的方式也能一目了然地呈现恐龙的演变。如果学生画错了,说明他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画对了,则说明理解了。如此,对与错一对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应该”等语言进行比较推敲,使其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科学性,做到在品味语言中悟方法。如此寻找依据,畅谈看法,进行修改,学生就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入文本的表达之中。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的热度高涨,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品质。

思维导图是体现思维的一种流程图,可促进学生进行多思维层次学习。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改变阅读方式是最为直接的表现。比如,在阅读课外篇目《不同寻常的鲸类进化史》作品时,学生可以根据文中所描述的文字利用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要点突出,分门别类,层次清晰,使理解更透、记忆更牢。在绘图、识图、记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效开发提炼、区分、归纳、分析、推理、转化等多种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就要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逻辑性指导下的推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因受时空的限制多数教授的是方法,而走出课堂时,可让学生进行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或在作文过程中的一些语言模拟试验,证明推导了整个逻辑思辨演练过程,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具备严密逻輯思维与提高辨析力。学生在写作时如此,在阅读理解时解题能力将大大提高,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实现有效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 2009(4):51.

猜你喜欢
思辨快乐语文素养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