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摄影节院校展
——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访谈

2020-11-14 06:37朱竣炜曹元杰
海峡影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展黄河学院

朱竣炜 曹元杰

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于1984 年,摄影专业成立于2009 年,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近几年该校在PIP 上的表现异常出色,从过去参展中我们统计出连续五年斩获PIP 国际院校展区的最高荣誉“新人奖”,成为全国唯一拿下两个“青年摄影师”大奖的民办高校。黄河科技摄影专业学生作品整体内容一方面倾向于关注当下人与社会的问题,比如历年获奖学生刘林杰《高级动物》系列、李怀雨《霾》等;另一方面也注重“日常生活化”的问题,如韩煜峰的《老韩》、张腾宵的作品《同居》系列。

从学生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科技学院学生摄影技术与语言扎实,在专业教学理念中始终秉持走进社会现场这一特色。借助本次访谈我们很荣幸与杨赫老师在线上进行多次深入的交流。杨老师作为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始终保持开放的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态度,同时也善于发掘学生潜能,在创作中以调整学生思维方式为导向,成为积极的引领者。在访谈中杨赫老师将从策展人和教师双面视角去探讨展览和专业教学。同时我们也选择斩获2015 年PIP 新锐摄影师奖的范家燊同学进行交流。他的《像素入侵》作品探讨了虚拟与现实的问题,并采用介于传统与非传统的表现手法去呈现。访谈中将与他针对作品的创作过程,关于作品的思考,以及如何面对当下的媒介创作等问题进行对话。

杨赫: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

朱竣炜: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在读研究生

朱竣炜(以下简称朱): 杨老师您好,很荣幸获得与您对话的机会。杨老师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的情况。

杨赫(一下简称杨):2009 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黄河科技学院设立摄影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设立专业以来,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系统掌握影像采集、生产、创作、管理技术技能和相关艺术理论。从而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影像宣传、商业影像生产、影像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品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摄影专业现有在校生342 人,专职教师9 名,外聘教师7 名。在专职教师中副教授3 人,讲师4 人,工艺美术师1 人;外聘教师中企业导师3 人,副教授2 人,高级讲师1 人,讲师1 人。专职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活力,他们分别来自于专业美术院校、综合类大学艺术类和海外综合院校艺术类专业,他们带来广泛的专业资源,给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

截止到目前,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共建设有#1 影棚、#2 影棚、#3 影棚、摄影传统工艺实训室、影像实训室等7 个专业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总值155 万余元。一流的设备和专业的场地设置为实景演示、专业技能训练、艺术创作、教学研究和教师团队的学习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极大的提高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丰富的对外交流合作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黄河科技学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利用广泛的专业资源和平台已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国际一流高校建立了合作;通过学术讲座、跨校联合教学、高校教学研讨会、联合摄影作品展等方式增进了学习交流,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也明确了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教学研讨、专项研究的论证先后建立了“强训式”、“混合式”、“导师制”、“阶段式”教学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过去十年里,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逐步完善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建立了集监督、评价、反馈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我们的学生作品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丽水国际摄影展等10 余个国内国际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新浪网、河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百度网、《中国摄影》杂志等数十家新闻媒体选后刊登我们的学生作品,报道了我们的教学活动,并对我们的工作和成果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朱: 据我们了解,在过去9 年里黄河科技学院摄影专业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屡次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斩获新人奖,您作为一名有多年摄影教学经验的教师,请举例与我们分享下您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杨:在教学中我会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我希望我的学生对原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把作品做得更扎实,所以在很多课程中例如黑白暗房基础和大画幅摄影中我会预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推出原理;另一方面,我认为专业的学习最终目的不仅仅为了谋生,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我们自己建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系统,所以,我在创作类课程中就会更多的采用谈话、讨论、集体讨论等方式来逐步解决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创作方式、呈现方式等问题。

朱: 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互联时代,摄影基本的技术操作已经普及化,图像成为日常语言,那么摄影教育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杨:摄影基本的技术操作的普及化和图像成为日常语言都得益于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本的降低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在我看来,我们在看到变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机器的辅助和快餐知识很难让人对摄影这门复杂的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它们也会让摄影教育有一个更明确的清除和改进的目录,有些教学内容会被剥离,有些会改变方向或更加深入。因此,摄影教育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纯粹,更专注于对原理和图像本身的研究;另一方面,大量的图像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技术进一步简化的需求也势必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对摄影有更深入研究的从业人员而不是简单的图像生产者。

朱:我们也观察近年贵校在平遥摄影节期间展出的作品内容和主题方面“日常生活化”居多,这是否有一个原因/契机?

杨:近几年来我们的确选送许多有关家庭生活和与作者自身经历关联性较强的作品,我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们希望我们学生创作的做品能够更加完整,更扎实,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讲述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式,所以我们在创作课中都会比较重视创作的“在地经验”。

二、我们之所以会选择这些作品参展,是因为有了丰富“在地经验”的这些作品,学生的创作就会更加完整,呈现的情感也更加真实,在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有许多家庭矛盾和个人情感问题得到了化解,我们觉得这样的作品应该被鼓励。

朱:参加平遥国际展这么多年,您觉得平遥国际摄影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院校在其中有哪些收益?

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个大规模的具备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摄影节,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大展为高校摄影专业开设了独立的展区,这在其他摄影节中并不多见,这个展区不但是高校摄影专业展示教学成果的地方,也是高校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我们学校在参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这些年来在交流中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也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朱: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学校历年来参加平遥摄影节展览的作品选择、准备工作有什么调整和改变?学生在参展交流之后有什么变化?

杨:我们在选择参展作品比较重视作品的创新性和完整性,我们之前会在得到展线图前把作品先进行输出再运到平遥进行展览,展览的作品也比较多。近几年因为我们场地的限制取消了毕业设计作品展,因此,我们会在拿到组委会发出的展线图后才会开始制作和装裱作品,也适当的减少了上墙作品的数量。很多学生在跟我交流时都告诉我,他们在大展中看到了差距,看到了摄影的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在之后的创作中对于主题的选择和创作的实施都显得更加严谨和成熟了。

朱:平遥国际高校摄影展有来自国内、外多所院校作品,从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您认为国内与国外院校是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哪些国内外院校给您留下深刻印象?谈谈他们的特点。

杨:国内外高校的的作品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其次还有作品的完整性和对摄影理解的深度等方面。帕森斯设计学院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在作品的呈现上也很下功夫。

范家燊:黄河科技学院2011 届毕业生;现工作于上海 ;2015 平遥摄影大展新锐摄影师奖获得者。

曹元杰: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在读研究生

曹元杰(以下简称曹):《像素入侵》探讨了虚拟世界的表情符号和现实世界交流沟通之间的关系,你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将虚拟的表情符号装置化,展现了“现实中的虚拟”,你认为摄影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范家燊(以下简称范):个人感觉摄影是作为一种媒介拉近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距离,类似一种把现实世界的东西转换为数字化虚拟世界的手段,包括传统胶片也可以通过扫描等手段数字化,有点像架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一个窗口。

曹: 在当前,不管是我们日常使用像素的屏幕,还是我们获取像素的传感器,都是在朝着将像素不断的增加,以追求更加“真实”、“鲜明”、“细节更加丰富”的呈现效果,而你的作品则呈现出了一个“反态势”,将我们日常可见的真实形象用少量像素块的组合虚拟化、抽象化,似乎在割裂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你认为现实和虚拟之间应当用一种怎样的方式相处,是否需要划分明确的界限?

范:我觉得首先就目前来看当前技术还达不到模糊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其实就像图像的质量如何的高他始终在我们看来还是一个二维的画面隔绝在显示设备的后面,就物理层面上而言远远达不到模糊的程度,我的作品使用3D 打印产生这个浮雕的效果一方面是想试着让二维图像打破这面墙,同时用像素块的形式来呈现也可以更直观的给人冲击。其实,就目前大家的生活来看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早就已经不知不觉的模糊了,比较直观的我觉得可以用电子支付来举例子,现金被电子支付取代,还有各种线下购物被淘宝等一些购物平台取代,其实都可以说是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入侵或者说浸染,这个入侵并不一定说是贬义的。是否需要明确划分这个目前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或许如果有一天发展到一个像一些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品里描绘的那样了才需要划分吧,我更多的只是阐述一个大家忽略了的小事实,并不带有批判性质。曹: 你的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当前数字技术正在不断侵占人们的现实生活的空间,那么你是否有关注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你是如何看待它们?

范:有了解和关注这一块,对于这些新的显示技术我感觉其实更多是一个新的窗口,沟通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一个窗口。我的理解是自从计算机和万维网出现,人们已经无意中创造出了另外一个世界了,可能受制于科技的发展,最早的时候这两个世界之间隔绝着鸿沟天堑,这些技术包括摄影,无非是拉近了两个世界的距离。AR 和VR 的终极不是还有脑机接口嘛,我觉得到那个时候就会很难区分同时也不需要区分这两个世界了。当然这是个很大很笼统的概念,我的作品更多是展示最浅表的目前日常接触到的现象。

曹: 你的作品是使用装置艺术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想知道在你进行这个作品的创作前,有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练习与实践?

范:这个其实并没有提前的练习和实践,只是对这种形式和实现方法有过些许了解,更多的是先找到了想要的效果然后一步步倒推得到的这个最终结果,其中实现过程也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尝试,可以说是一步步摸着石头走的。

曹: 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有没有遇到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作品?这些是否有改变你对摄影的一些认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范顺赞老师的《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吧,以前我更多是把摄影当成表达方式的其中一种,在我认知里图片传达的信息量是比较有限的,包括我自己的作品也是用了很多别的手段去扩充传达内容的量。范顺赞老师的作品很直白的让我见识到了图片的力量。

曹: 据我了解你现在是从事的摄影相关工作,是不是很怀念学校,在工作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现实困难?你在黄河科技学院的学习和在平遥摄影大展参展的经历,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范:那必须是很怀念学校的,毕竟工作是为了糊口,能无忧无虑搞艺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当然是更开心咯。工作中遇到困难很多其实就是有些观念上的不同很难解决吧,然后你又不得不听金主爸爸的,这个就自己内心会比较别扭。对工作的影响的话,就是见识的越多就会有更多的灵机一动的这种小办法去处理一些问题吧。实际的影响不多,更多是心态和认知上的,毕竟工作就只是工作嘛。

猜你喜欢
大展黄河学院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选登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月度游记
黄河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