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方案治疗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2020-11-14 05:24
关键词:测压梗阻性肛管

刘 涛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100)

便秘是肛肠科常见、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排便困难、不畅,肛门伴下垂感与堵塞感,便后有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等。弛缓性便秘属于是结肠慢运输型,表现在结肠运输缓慢、结肠冗长方面。本文报告我院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62例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收治时间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均经肛门直肠测压、粪便造影等临床有关检查确诊为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符合条件:因全身性因素或排便肌肉衰弱,尤其是肠管平滑肌张力低下、肠管运动迟缓等造成排便动力不足,结肠内肠内容物运行过于缓慢造成的便秘。剔除:①精神性疾病、有沟通障碍;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有结肠、直肠肿瘤疾病;④其它型便秘。单一组患者31例,男、女各17例、14例,年龄34~73(53.2±4.4)岁,病程1~18(9.7±0.8)个月;联合组患者31例,男、女各16例、15例,年龄30~71(51.6±4.1)岁,病程1~20(10.3±.0.9)个月。2组基础资料比值差异性小(P>0.05)。

1.2 方法

单一组单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选用聚乙二醇4000散,每天口服2次,于早、晚餐后进行,每次10 g。另外联合组加用中医治疗:①口服药方:黄芪30 g,党参、葛根、当归、白术、陈皮各15 g,枳壳、柴胡、升麻各12 g,炙甘草6 g,加减:便秘甚者加火麻仁、郁李仁15 g,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15 g,肛门疼痛者加白芍15 g,大便带血者加茜草、地榆15 g;上述水煎,取1剂300 ml左右,分早、晚两次口服,7~10天为1个疗程。②针灸:取穴有中脘、气海、太冲、腹结、关元、天枢、三阴交、阴陵泉、长强穴、上巨虚,嘱患者排净膀胱,仰卧位下消毒局部皮肤,取3寸毫针,关元和归来两穴位直刺2~2.5寸,其余穴位直刺1.2~1.5寸;腹部穴位小幅度捻转、针感直至肛门;气海和关元穴以补法进针;其余以平补平泻法进行。10次为1疗程。

两组共治疗2~3个疗程,并嘱患者注意饮食。

1.3 临床观察

①痊愈:大便恢复正常,无便秘症状,相关临床检查指标正常;②有效:疾病症状缓解,排便间隔时间与便质基本正常;③无效:排便便质干结,未达到上述恢复标准[1]。观察指标:首先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叮嘱测压前患者排空大便,检测时取坐卧位、保持屈髋屈膝90°的状态,把探头放在肛缘外作为压力点,探头置入约深6 cm左右,分次将探头从直肠当中撤出,并且每撤出1 cm便进行1次标记、各点描记30 s,取检测3次的平均数值;测压探头置入深度约5 cm、5 cm左右时,记录直肠压,并计算平均值;测压探头置入深度约3 cm、4 cm时,记录肛门外括约肌压力;另记录患者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力,下降值为静息压力与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力二者之差。

1.4 分析检验

数据经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值采用非参数x2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指标,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87.1%优于单一组61.3%(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2.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肛管直肠静息压有关值的变化

经治疗后表2结果显示: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肛管直肠静息压值与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力下降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同时联合组上述指标值改善情况较单一组更优(P<0.05)。

表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肛管直肠静息压有关值的变化(±s,mmHg)

表2 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肛管直肠静息压有关值的变化(±s,mmHg)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单一组治疗后比较,#P<0.05

分组 时间 肛管直肠静息压 肛管直肠模拟排便压力下降值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直肠压 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单一组 治疗前 91.02±4.87 61.03±2.49 15.31±1.28 1.84±0.36 2.44±0.37治疗后 86.01±3.26* 57.62±2.13* 13.02±1.04* 3.41±0.42* 3.65±0.48*联合组 治疗前 92.03±4.96 61.05±2.51 15.46±1.33 1.57±0.29 2.31±0.42治疗后 70.01±2.78*# 45.02±1.76*# 9.82±1.02*# 9.21±0.63*# 13.18±1.04*#

3 讨 论

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肛门内外括约肌异常痉挛、排便迟缓造成,该型便秘有肛管直肠静息压力增高的表现。常规西医治疗通常是使用泻药,但效果欠佳。

中医理论认为,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因其有会阴下降、黏膜脱垂、排便乏力等症状表现,多属中医便秘气虚下陷证,病机多是由“虚”导致,例如气虚致大肠传导无力、血虚致大肠不荣、阴虚致大肠干涩,基于上述机理,中医提出对该类便秘患者应采取补中益气的治疗要点[2]。本次研究采用中药主方剂是补中益气汤,现代药理学已经证实,该方剂中多种中药组方的综合应用,有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双向调节小肠蠕动的作用,可显著促进顺利排便;同时配合针灸疗法,中脘、关元穴有补充后天之气的作用,针刺能培元固本、通腑降气,针感直至肛门,气至疾病核心;长强穴针刺可直达弛缓组织,对改善肛门紧缩等不适有直接作用,综合而言,有利于调节神经肌肉功能,促进肛管直肠感觉与动力的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结合本文数据结果可知,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的联合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且效果更优于单一用药方案,同时试验观察到,联合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患者肛门内外括约肌与肛管直肠静息压,并且肛管直肠模拟排便下降值更高于单一组患者,可认为:中西医联合方案治疗弛缓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测压梗阻性肛管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测压表间断测压致气囊内压力偏差的实验研究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综合治疗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河口油区疏松砂岩油藏防砂井出砂机理分析
河口油区疏松砂岩油藏防砂井出砂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