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颅内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1-14 05:24
关键词:颅脑血肿厚度

王 强

(保定市第一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急性颅脑损伤是指因外伤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是临床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急重症疾病,且病死率很高。一般急性路脑损伤会伴有脑组织血肿或者是其他部位的骨折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治愈后效果不理想,所以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改善和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治愈率和病死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诊断中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CT和MRI(核磁共振)。本文主要讨论CT和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8例自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24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7例,年龄在5~82岁,平均39.32±15.21岁,其中,高处坠跌致伤8例、事故致伤8例、打击致伤6例、其他致伤2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6例,年龄6~79岁,平均38.40±16.72岁,其中,高处坠跌致伤9例、事故致伤8例、打击致伤6例、其他致伤1例。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和致伤原因等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检查采用CT扫描,CT扫描仪使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quiline CX型。扫描方法:以颅底为基线对颅脑周围横向扫描,其中颅底扫描四层,每层的间距和厚度均为4 mm,颅脑扫描十三层,每层的间距和厚度均为7 mm。

观察组采用MRI。扫描仪使用的是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MRI扫描仪。参数设置为:层间距1 mm、层厚度8 mm、矩阵256×384、Nex2~3次,分别对T1WI/FS、T2WT/FSE、T1WT/IR 横轴位以及T1WI/IR矢状位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根据观察组和观察组影像结果,对比CT扫描和MRI扫描在血肿厚度和诊断准确率等方面的检查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并分析整理,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x2值检验诊断准确率等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出率比较

对照组中诊断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7例,诊出率为70.83%;观察组中诊断出急性路脑损伤患者23例,诊出率为95.83%。观察组的诊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血肿厚度检查情况比较

在血肿厚度小于6mm情况下观察组和观察组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血肿厚度大于6mm情况下观察组的检查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所示。

表1 组间血肿厚度检查情况比较[n(%)]

3 讨 论

CT是通过X线来进行成像的,优点是检查速度快、操作简单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患者病灶位置的状况,找出血肿的位置便于医生对患者及时作出诊断,降低风险。但是CT扫描的缺点在于CT是通过计算机中X光的断层形成影像,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由于颅骨生理结构复杂,CT扫描只能对颅骨内进行横断面扫描,对颅底颅顶等组织的病灶无法扫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颅脑检查效果,致使医生不能及时地对病患进行准确的诊断,导致病情恶化,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CT扫描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讲一方面易造成漏诊,另一方面CT扫描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对人体器官等会有一定的伤害,同时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危险性加大。

核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没有辐射并且是一种无害的影像检查方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了共振而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并且在重建图像时不受骨质的影响、成像序列方式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获得检查结果等特点。核磁共振可以横向纵扫,纵向切割,对颅脑损伤患者来讲,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准确的找到病灶位置,并对颅脑损伤血肿情况进行成像。就目前技术而言,核磁共振成像分辨率很高,图像清晰,该影像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的解剖机构,为医生做出准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准确找到患者病灶,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病情恶化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颅脑血肿厚度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大厚度SA-516M Gr.485钢立焊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