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均 守护北京城的“鲁味儿”

2020-11-16 02:19Lotus
餐饮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王义饭庄鲁菜

Lotus

2019年10月,国宝级烹饪大师、鲁菜秦斗王义均,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种纪念章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及以上荣誉并健在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参战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并健在的军队人员(含退役军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王义均,13岁入行,从“小杂工”到“鲁菜大咖”,他诠释了手艺人的“笨”功夫,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真实而可贵的普世价值。60年的厨艺生涯,王义均曾多次出国工作和进行厨艺表演,交流饮食文化,为弘扬中国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徒生涯

1933年,王义均出生在中国名厨之乡——山东烟台福山县,全家五口人,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944年王义均只身来到北京,目的只有一个:“找饭吃。”亲戚把他介绍进了当时京城著名的“八大楼”之一的致美楼饭庄,理由也只有一个:“进饭馆当学徒,好歹饿不死。”说是当学徒,工作却和做饭八竿子打不着,每天起来先端尿盆,然后生火烧水,侍候少爷吃早点上学,劈柴洗衣裳……不久,做苦工的王义均因为生病被致美楼辞退,几乎被抬去白纸坊专门埋“山东北漂”的坟地。

1946年经当时的京城名厨吴行官举荐,王义均到丰泽园饭庄学徒。丰泽园饭庄创办于1930年,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经营正宗山东风味的老字号饭庄。能进入丰泽园饭庄学徒,用王义均的话说,是他“时来运转”。进了丰泽园饭庄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艰苦的从艺历程。王义均接触烹饪是从“蹭勺”开始的。为了防止串味,厨师们用完炒勺就一扔,徒弟们就得捡起来磨蹭。王义均每天至少蹭一百多次。这样一干就是三年,他没有像其他学徒那样抱怨,而是偷偷品尝菜的味道,暗地观察师傅的手艺。除此之外,王义均干完分内活,只要有空,就抢着帮师傅们干活,杀鸡宰鸭、拔毛倒水、收拾鱼虾、搬冰块、运煤球、洗杂物,朱家德师傅在回忆录里夸奖王义均“他特有眼力见儿,你在哪儿炒菜,他准知道你下一步要使唤什么家什,总得是给你预备得好好的。师傅们出个‘外烩(到一些人家中办宴会)什么的,都愿意带上他。他那个麻利劲儿就甭提了,只要你一张嘴,什么‘大海(大汤碗)、‘鱼盘、‘九寸,他随着声儿就把家伙都给你摆设好了。”慢慢地,师傅对这个勤快又聪明好学的小伙计开始另眼相待,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如数传授给他。王义均进步飞快,深得鲁菜其中要义。

王义均说:“过去对我们这行叫‘下九流,伺候人的。而今,做菜是门手艺,让食客喜欢,才能代代传承。”

解放后,厨艺突飞猛进

1949年解放后,王义均被丰泽园切配掌案孙懋峰选中当自己的助手。1954年,22岁的王义均以切配厨师的身份,被派往东德莱比锡参加国际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烹饪技艺。当他圆满地完成任务回到丰泽园时,孙懋峰决定把切配掌案的重任交给他。

1957年,王义均又正式拜丰泽园掌灶厨师牟常勋为师,签订了师徒合同。王义均在牟师傅口传身教下,经过刻苦钻研,在3年中基本上掌握了山东菜的烹调技法,尤其在制做各种汤菜上,深得牟常勋的技术真谛。

七十年代,王義均凭借高超的厨艺,成为丰泽园饭庄的厨师长,实现了他从“厨师”到烹饪大师的追求。王义均对鲁菜在保护传统特点的同时又善于创新,葱烧海参、砂锅鱼翅、糟熘鱼片、烩乌龟蛋、砂锅散丹、龙须全蝎都是他的招牌菜。

在1983年的“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王义均一举夺得“全国最佳厨师”和“冷荤拼盘工艺优秀奖”两项大奖。这一成绩的取得,靠的不仅是他苦练多年的基本功,还有他敢于突破、勤于探索的创新。

从继承者到发扬者百之有十。王义均师承于鲁菜名师孙懋峰、朱家德学习刀工,继又拜牟常勋、郑福祥、吴行官为师,后又投王世珍、郭有忠为师。自从14岁进丰泽园,王老就再没有离开过丰泽园、离开过鲁菜,这对于很多今天的厨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经历。“对于一名厨师来说,学会做一两道菜很容易,但如果说学精、学透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鲁菜厨师,要求对各种食材一年四季的特性都要掌握:香菜是霜降后最好味,白菜要入窖一段时间方能入菜,这些细节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揣摩。”所以,坚持不仅仅是坚守传统,更要守住自己的心。耐得住寂寞,一门心思地研究食材、烹饪技法,才能做好鲁菜。

守护北京城的鲁菜

王义均说,鲁菜,就像中正平和的君子,像山一样坚定执着、像海一样广纳百川,这就是他坚守的山东味儿。他说:“鲁菜目前的水准和几十年前相比,是大大地进步了。就拿北京丰泽园饭庄来说,如今供应的菜品,无论是色、香、味、形,还是菜品的原料、品质、加工精细程度,都是过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的。”丰泽园的当家菜“葱烧海参”是王老的拿手菜,也是他与师傅们反复研究改制而成的。“我们把原来菜品上存在的色乌、汁稀、味薄、葱淡的欠缺加以改良,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进行上档包装。食客再吃这道菜的时候,感觉到的是质地软润、色泽光亮、汤汁浓厚、味道鲜美、葱香浓郁的新口味,其受欢迎的程度只能用‘滴水不剩来描述。”

除了在海参烹饪上具有独特领悟和终极造诣外,鲁菜还拥有许多独家秘笈,如油爆、芫爆、酱爆、清炒、锅烧、红烧、拔丝、蜜汁、清汤、奶汤这些济南菜的手法,是鲁菜师傅必须极其精通的厨艺;像烹、煮、扒、炒、熘这些烹制海味原料的山东福山技法,也必须做到得心应手;烹制中常用的水焯、水划、水煮、油划、油氽、油炸的方法更要为厨师所惯用;注重火候、讲究口味亦是鲁菜大厨的不二心法。王老概括说:“总而言之,鲁菜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传统的魅力,过去的东西要继承、要坚持,鲁菜基本风味不能变,不然那就不叫鲁菜馆子了。但又不能全盘照搬过去的那套。曾有食客对我说:鲁菜我吃不惯,总是黏乎乎、黑乎乎、油乎乎。意思是说鲁菜带芡的多,带色的多,油大。要改变人们对鲁菜的印象,就得靠厨师去努力,去改变手法、改变品种,又要有应变的能力才行。”就如同糟熘鱼片,老的方法是将鱼肉取下,挂糊熘一下,倒在盘中就这样上桌了,鱼的头、尾弃之不要。后来,王老将其改进,先将鱼头、鱼尾在油里一汆,再煮上味,放入腰盘中,中间放糟熘鱼片。这样成一整鱼,既美观又不浪费,在口味上也更加丰富。

桃李满天下

在60年的厨艺生涯中,王义均拥有一系列殊荣,“中国十大名厨”、“中国烹饪大师”、“国宝级烹饪大师”等等。他曾多次出国进行厨艺表演,交流饮食文化,先后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设宴款待外国贵宾时作主厨,这当中有西哈努克、田中角荣、基辛格、布什等知名外国政要,均受到他们很高的评价。

董振祥说:“我的董氏烧海参是在师父王义均先生指点下慢慢成熟起来的,在这道菜里,师父把自己的全部制作经验点点滴滴传授给我。每当我对葱烧海参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时,师父都会大加肯定。我们爷俩人直抒心怀,乐不可支。每当有疑问,都会给师父打电话。师父不但即时解答,还会追问‘还有什么要问,这时候心里暖乎乎的,有师父真好!”屈浩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绩,和我的恩师王义均的栽培和提携是分不开的,应该说,我的成功那也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师父对于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是举足轻重的。我在丰泽园学徒时师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手艺来不得半点虚假,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作风。”顾九如说:“我1971年进了北京第一服务局厨师培训班,专门學习鲁菜。因为仰慕王义均老师的为人,也为把正宗鲁菜烹艺学到手,于是拜在王老门下为徒。”王义均将毕生所学毕生所创全部传授给徒弟。王义均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风光无限,屡屡在大赛上获荣誉。史连勇、尹振江、李启贵、屈浩、王富强、安万国、于铁柱等在全国大赛、亚洲大赛等都获得过金牌,都成为时下各处最具影响力号召力的一代名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他的弟子依然运用他教授的技艺,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为人类烹饪事业做着贡献。

王义均大师的业绩成果

1944年到北京“八大楼”之一的致美楼饭庄当学徒。1946年经当时的京城名厨吴行官举荐,到享誉京城的正宗山东风味的丰泽园饭庄当学徒。

1954年参加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表演中华烹饪技艺,赢得赞誉。

1955年受指派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给元帅、将军们授衔的宴会上执厨。

1963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一级厨师,上世纪70年代末,被授予“特一级厨师”称号。

1982年受日本邀请,和代表团赴日本表演中国菜厨艺,名扬日本。

1983年参加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荣获全国最佳厨师称号,是唯一获得热、冷菜双料冠军得主。

1984年赴意大利献艺,中国菜一举轰动罗马。

1986年赴美国新泽西州中国饭店进行技术指导。

1989年赴新加坡进行烹饪技术表演,时任总理李光耀先生及众多政要亲临现场观摩。

2000年3月被世界烹饪协会聘为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评委,4月,被国家国内贸易局全国饮食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中国烹饪大师。

2002年9月被授予国宝级烹饪大师称号。

200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选授予中华名厨(荣誉奖)称号。同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王义均从业60周年发行了特种纪念邮票。

2008年被授予餐饮业终身成就奖,著名作家黎莹老先生为王义均撰写了一本二十万字的个人传记,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为一个厨师立传记的书。

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猜你喜欢
王义饭庄鲁菜
一个华人饭店的柬埔寨故事
一道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与教学启示
不要说那两个字
乡味小厨诚献夏日经典鲁菜美馔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小饭庄的秘密
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