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从众”和“反从众”心理矫正不可或缺

2020-11-16 02:29张先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甜味盲目口罩

张先舜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大多数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所谓“反从众”心理,就是大多数人说什么,我偏偏反对什么,自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般情况下,“从众”心理是有益的,如疫情期间“没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跟着绝大多数人响应国家政策是有益的。但是,“从众”心理有时也有害处,比如跟着大多数人传播不实消息。而且害处不少,如听说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就赶紧抢购,弄得药店“一药难求”。

小学生如果盲目从众,对于深层的问题缺乏独立思考,不能另辟蹊径,长期下去,不仅仅带来个性思维的缺失,也是独立思考品质和鲜活思想的死亡。这种“从众”心理蔓延到学习中,更是得不偿失。当“统一、标准、整齐”流行,“个性、多元、创新”消失时,课堂的沉闷、无趣和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同样,“反从众”心理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适度的“反从众”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批判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但是,过分的“反从众”就会让人陷入自私、自大、固执和偏激中。尤其在当下后疫情大背景下,“我就是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戴口罩”等“反从众”心理有害无益。岂不知,就有一个市民因为不戴口罩去买菜,在短短的15秒内感染了新冠肺炎,再小的概率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成为事实。

“从众”心理是小学生的典型心理,“反从众”心理是少数学生的心理,但每一個心理背后都存在学生个人的思想。因而,我们必须因人而异,注重一个“变”字,以多维因子促心理健康。如面对盲目从众心理,教师应加以引导;面对过分“反从众”心理,教师应“一对一”进行沟通交流……什么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团体情境法、音乐疗法、同伴效应法、愉快教育法等,都可以因人而异,大胆一试,只要能真正促进学生摆脱从众和反从众心理的盲目,学习坚持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态度,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教师在教室中做了一个实验:教师出示一个瓶子,告诉学生瓶子中有甜味(其实什么味道都没有),然后让学生闻。结果,一部分学生认为的确有甜味;另一些学生说什么都闻不到,没有甜味;还有人犹豫不决。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从众”心理和“反从众”心理的特点。教师最后告诫学生们:“真的是这样吗?”“警惕,大多数人同意的并非是对的。”“放心说,哪怕你错了,但你表达了自己的主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老师的意见你可以反驳,只要你有自己真正的理由。”教师类似的引领越多,越能抑制盲目的从众心理和没有反思的反从众心理,培养孩子们的个性思考、多元思维和批判意识。

还有一个老师,制作了一些少数人和小区防疫值班人员打架的“反从众”微视频,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先在家中观看并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印证、磋商、更正,以此让不良的“从众”和“反从众”心理丧失了成长“土壤”。创客教育、大数据教育、“和教育”平台、场馆式学习等,都为抑制不良“从众”和“反从众”心理构建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一切首先有赖于教师。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一个冷静的“终结者”——当学生人云亦云时,立即按下“暂停键”,促使学生说出另类答案;一个正确的“导航者”——引领学生从一些错误的“从众”或“反从众”心理中走出来,拥有更健康的心理。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金昌,7372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甜味盲目口罩
能抑制甜味的植物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风波
雾霾口罩
盲目自大的小蚂蚁
小蝴蝶花
黄尾鸟的香味
黄尾鸟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