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广电记者的转型和能力提升

2020-11-17 11:51◎郑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荆门新闻记者广播

◎郑 耘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如今,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广电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向和新闻报道格局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及时进行转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一、与时俱进,强化融合意识

打造“融媒体”,就是摆正新老媒体关系,分析新老媒体的利弊,以优势互补、扬优去劣,达到1+1>2 的效果。 比如,广播的迅疾、便捷,电视的直观、立体,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 各媒体对“我无他有”的东西,不妒忌,不害怕,对“他无我有”的,不排异,不拒绝,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兼收并蓄,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荆门广播电视台是在2011 年12 月机构改革中,整合原荆门电视台、荆门人民广播电台、荆门电视发射台、荆门微波站等四家事业单位组建而成的,如今已形成了完备的全媒体发展格局,构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立体信息发布渠道,线上播出荆门新闻频道、公共频道、教育频道等三套电视节目,荆门综合广播、交通音乐广播等两套广播节目,网络媒体“云上荆门”“荆彩网”。作为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CMMB 等多种现代传播手段为一体的强势主流媒体,荆门广播电视台坚持以“新闻立台,人才强台,经济稳台,创新活台”为发展理念,多年来立志于打造湖北中部区域性中心媒体,节目生产、技术水平和事业建设,在省内同级台中始终处于第一方阵。 尤其在成立了融媒体中心后,荆门广播电视台更是将内容生产放在首位,成立了荆门广播电视台新闻调度中心,搭建“中央厨房”,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保证“中央厨房”的正常运转,荆门广播电视台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固定改革成果,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新机制,有效避免了“人管人”的弊端。这些管理制度中既有针对多部室管理的 《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运行管理办法》《全媒体新闻中心编务会议制度》《新闻编审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办法》等制度,也有面向编辑记者个人管理考核的制度,如《全媒体记者考核办法》《电视时政新闻编辑规范》等。 对编辑记者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既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又保证了“中央厨房”的良性、高质量运转。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还有部分记者融合意识不强,囿于原地,认为只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挣点“工分”就算了,至于传播效果、媒体融合那都是别人的事,这种观点是非常不对的。

笔者认为,目前,无论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宏观政策,还是从各新闻单位的现实需要和发展实际,以及受众信息获取与沟通交流求, 都预示着我国融媒体发展时代已经来临,且融合进程在不断深入推进。 为了顺应这种变化,作为新闻生产的主题——记者,必然也要融合转型。无论是负责哪一块的工作,作为一名记者,都要有融合意识,都不能置身事外。 笔者认为,要想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记者必须转型,坚持移动优先,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全媒体记者。

二、提升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努力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引领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笔者认为,在融媒体环境下,提升个人素养,发展综合能力是大势所趋,也是刻不容缓。在新闻界,有一句名言,叫做“脚板底下出新闻”,而基层是滋生好新闻的肥沃土壤。作为一名记者, 要勤于跑基层, 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虚心向采访对象请教,用手中的笔捕捉社会万象。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记者不能只联系相关部门拿汇报材料匆匆整理成文, 否则写出的新闻肯定是枯燥乏味的。 记者需要深入基层,获取第一手资料,只有身在基层,深入现场,才能发掘出好的新闻素材。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还需认真观察,捕捉鲜活故事。 新闻记者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抓住细节的闪光处,从而发现新闻。新闻记者应以勤劳的双脚寻找新闻,用慧眼发现新闻,用头脑认真思考,用文笔书写真情,真正把心思用在增强“四力”上,这样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比如:从4 月底开始,荆门广播电视台调度全媒体编辑、记者分阶段组织实施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荆楚风采”大型系列主题采访活动。 各路记者深入村组,走进农户家庭,与他们同吃同住,采写了一大批鲜活的作品。 比如6月份以来,沙洋长湖水位上涨,汛情严重。 荆门广播电视台记者兵分几路,不分昼夜地守候在抗洪一线,及时报道了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武警官兵和当地群众共同抗击洪涝灾害的感人事迹,很多稿件都被中央台、省台采用播发。

应该说, 职业性质决定了记者要同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接触面广是记者工作的一大特点。这种职业性质决定记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笔者认为,新闻记者仅仅只掌握本专业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涉猎不同的专业知识,在提高自己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不仅需要懂各个方面的知识, 还要具备各个方面的素质。 现在, 荆门广播电视台将每周一晚上 19:00-21:00 定为固定业务学习时间,就是为了提高记者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相信只有兼容各种知识和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为社会所需要的新闻记者。

三、内容为王,提升创新能力

融媒体时代,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创新意味着变化万千,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 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 这就使得媒体之间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也意味着记者必须对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一些平面媒体都有所了解, 同时也要有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融媒体时代对记者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强化理念创新。在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有各自的劣势,发挥优势、扬长补短、互利共赢成为融媒体时代下媒体发展的重要战路。这就要求记者必须高度重视理念创新,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转变过来,学会为我所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推动发展理念创新。

二是必须强化工作创新。 融媒体时代使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媒体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记者必须高度重视工作创新, 必须从所在单位实际、自身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勢出发,积极推动工作创新,坚持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 只有这样,才能使记者更加适应融媒体时代。

三是必须强化技术创新。对于媒体记者来说,在融媒体时代下能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特别是很多新媒体都能够为记者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这就需要记者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同时媒体也要为记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现在, 荆门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各媒体经常共同关注同一个事件,但在呈现方式上都存在差异。纸媒需要将事件形成文字表达,更侧重于深度报道和政策解读;电视需要用画面讲故事,让观众更有现场感;广播需要说出来;手机媒体需要多种形式并存。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呈现,内容都摆在第一位。因而,“中央厨房”必须对适用于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进行梳理,在无数种分类中按照媒体类型重新组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媒体端的工作效率。

四、深入源头,坚守职业道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一代又一代新闻人共同的理想抱负。新形势、新特点、新机制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对每一位新闻记者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新时期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注入了新内容, 新闻记者更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 笔者认为,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关键在于培养记者好的作风。

诚实公正,为文先为人。 诚实公正是做人的本分,更是记者从业的原则。如今,荆门广播电视台实行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彻底分开的原则,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坚持将采编活动和经营活动加以严格区分, 坚持将新闻报道与广告内容加以明确区别。 采编部门的记者编辑不得利用工作之便或以新闻报道为由从事广告业务和其他经营活动,从源头上杜绝了问题的发生。

加强惩处和制约机制建设。 某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低下而无法使其清醒、悔悟,根本原因是制约和惩处机制的缺席。主管部门对于职业道德低下者要视情节实施批评、训诫、警告,直至吊销记者证,取消从业资格,清除出新闻队伍。 只有严惩不贷,才能把不良的风气扭转过来,从而使新闻队伍的肌体更加健康,新闻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猜你喜欢
荆门新闻记者广播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