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治理的实践与文献梳理

2020-11-18 03:30李玲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滇池文献阶段

李玲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1 时间划分依据与文献回顾

20 世纪70 年代初,滇池污染与治理几乎同时起步。进入90 年代后,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引起了全国上下对滇池污染与治理的重视。60 年代滇池尚为Ⅱ类水体,70 年代为Ⅲ类水体,至80 年代,草海水质达到Ⅴ类,外海为Ⅳ类;90 年代草海水质超过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2002 年,新的《滇池保护条例》正式通过,滇池治理理念等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最早关于滇池的一篇文章是1990 年发表于云南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云南省环委委员及有关领导视察滇池》,选出知网文献标题中带有“滇池”与“治理”这两个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发现对于滇池的相关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从管理技术、生态各层面:研究起始时间早,1993 年发表的《综合治理滇池》,作者席素芬[1];二从人文层,起始于2002 年,《滇池环境保护中的个人态度与行为——对滇池流域千名调查对象滇池环保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作者王彦斌。由此为接下来的滇池治理时间段划分提供了依据。

划分三个时间段:19 世纪80 年代末之前(滇池治理早期阶段);19 世纪90 年代至2001 年(滇池治理前期阶段);2002 年至今(滇池治理现期阶段)。在各个时间段中对滇池治理的实践、理论文献等进行回顾。

2 不同阶段的滇池治理实践与文献

2.1 19 世纪80 年代末之前(滇池治理早期阶段)

早在1972 年7 月,周恩来总理来昆明时就曾指示:“滇池是掌上明珠,发展工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会影响昆明市的建设”。不幸的是,滇池水质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受到污染,滇池水污染治理开始于20 世纪70、80 年代,《滇池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滇池保护工作进入系统化、法治化轨道。

2.2 19 世纪90 年代至2001 年(滇池治理前期阶段)

此阶段滇池治理实践涉及滇池截污除污等水利工程、监督《滇池保护条例》、提高滇池保护意识、滇池治理规划、相关人员视察滇池、滇池治理资金筹集、滇池治理规划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滇池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只有政界,还包括了学术界相关人员,比如有一个相关的滇池课题研究——《松华坝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课题(1994 年11 月),这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个对滇池处理问题进行相关思考的好的开端;对于滇池治理来说,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加快滇池的污染处理。

接下来对此时期的滇池治理相关文献做一下简述。席素芬在1993 年表明,滇池治理是一项十分浩大且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息息相关,同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要获得较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投入足够资金,并且需要一个科学的治理规划,同时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这是对滇池治理问题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相关文章,表明在此阶段,我们对滇池的污染治理已经有了一个长远深刻的认识。黄永泰;朱智、吴江明、周俊杰;张体伟;杨健强都对滇池主要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治理滇池污染的相关项目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简要描述,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对策建议[2-3]。

2.3 2002 年至今(滇池治理中期阶段)

此阶段滇池治理的实践除了包括滇池治理前期阶段的实践外,设立了相应的滇池管理机构“滇管局”,实现了所谓的“一龙治水”;颁布了新的《滇池管理条例》;成立了滇池治理投融资平台“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水文化和水文明、水环境保护以及滇池治理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议;与各国、各省展开了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学习。在这些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滇池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期间几乎没有相关公众、环保组织的身影参与。对此时期的滇池治理相关文章进行梳理。

从2002 年开始,滇池治理文献中有了人文理念治理滇池的相关内容。先将以工程技术、管理、水利生态等理念治理滇池的文章整理如下。

强继红持此观点: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通过建设主城区截污工程和外流域引水工程,来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柘元蒙;吕小玲、徐清艳在强继红观点基础上,增加了加强法制建设的建议。王玉朝、彭永岸、李益敏在《滇池水体污染和治理的特点》这篇文章中,除了对滇池污染原因做了一个综合分析,还对治理滇池的各种工程做了一个总述:外流域引水工程、置换滇池地理位置、湖岸截污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治理。邓辅唐、孙珮石、邓辅商、吴广、李强、马丽红、陈汝才;闫伟华、史正涛、关海波、童彦等人着重强调人工湿地净化滇池的重要性。丁一、赖珺从城市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对滇池治理现状、不足等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潘吉宏、刘正康着重从政府方面提出治理滇池措施。刘瑞华、曹暄林在滇池治理中,提出了后期滇池工程措施治理的思路。

以上罗列出的滇池治理观点,按照文章发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接下来对此阶段涉及“人文”等治滇理念的文献梳理如下。

吴剑辉、董大敏采用了加勒特·哈丁“公地悲剧”理论分析滇池污染成因并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能的相关建议。董学荣在《滇池治理思想变迁》中表示“治理思想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文明史观的转变”。杨宏山在分析了滇池治理的三种思路:(1)运用“三方效应理论”;(2)通过自治途径;(3)采用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对“供应”与“生产”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要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应”职能的理论,最终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型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蔡毅通过哲学层次的思考表达出“滇池之污染,罪魁祸首是人”,治理滇池先在“治人”的观点。

3 对实践、文献的梳理发现

3.1 实践发现

滇池治理实践中,早期和前期都是云南本土在进行滇池治理工作,到了现期阶段,有了中央政府甚至国外政府机构在滇池治理工作中的参与。

3.2 文献发现

以工程措施治理滇池的文章不管在哪一个阶段,都比涉及“人文”治理滇池的文章数量多;并且这些文章,以云南本省发表为主,辅之以其他省份中与中国环境、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机构相关的文章,国外与滇池治理相关的文章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没有相关结果显示;关于滇池治理的相关文章中,早期和前期都涉及滇池污染治理的工程、水利等措施,现期的滇池污染治理措施更全面,比如引清水入滇中和、置换滇池水体、改变滇池地理位置等,同时还增加了其他学科领域对滇池治理的相关建议,比如生态学、管理学等。

4 简要评述

通过对滇池治理的实践回顾与相关文献梳理,滇池治理的实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工程措施的实施,还有相关的滇池治理状况调研,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对滇池治理措施的讨论等。滇池治理的相关文献的类型愈加丰富,各个学科在其中建言献策,对于滇池治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但是,笔者在此处想表明,虽然我们现在的滇池治理效果日益显现,但其中还是存在不少相关问题回答的模糊与缺失,比如政府政策下达后的实际执行力与政策的要求目标契合度;滇池治理投入的资金与投入资金产出效果相关性;政府主导型滇池治理与民间环保NGO、市民之间的互动有无、互动程度等,这些问题在所有的文献之中,没有具体确切的表达。早在2005 年,习主席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评论时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接下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建设生态文明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得到了以中央政府为代表的重视。但是,主要以政府为主体的重视还不行,我们还一定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中对“人”的重视,毕竟,一人为人,两人为从,三人为众,如果我们市民每人都能展现自己的环保力量,那么,环境治理问题的困难性不足为忧,滇池污染治理的问题也不会太过于艰难。笔者建议,应在继续加强工程措施治理滇池的基础上,加大各个“人文社科”对滇池治理的建言献策作用,多发表相关文章在分析滇池污染、滇池治理成效方面来提升政府、市民、环保NGO、企业等的互动,使滇池治理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滇池文献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