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精神”的溢出效应、动力机制及其对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启示

2020-11-18 01:11寇光涛刘竹青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精神

寇光涛 刘竹青

曲周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校地合作长达四十七年的地方,几代农大人秉承“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信念,前赴后继、献身曲周大地,服务“三农”、造福人民,形成了铭刻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这是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办学理念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投身三农事业的具体诠释。从改土治碱小分队到建立科技小院、成立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研究院,从解决粮食安全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曲周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具有科学报国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大局的协作精神、扎根大地的务实精神和舍己为民的奉献精神[1]。

从“曲周精神”的相关报道来看,“曲周精神”内涵可以概括总结为“人文的”和“科学的”两方面,其中“人文的”体现为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育人精神,“科学的”体现为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两者互相作用,表现在道德与价值的结合,可以说“曲周精神”与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2]。20世纪50年代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最初完整形态,在“向科学进军”科技赶超行动以及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曲周精神”的背后体现的也是农大科学家以国家大局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大团结,展现的是科学家们的大力协同精神[3]。科学家精神是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大学生要胸怀科技强国的崇高理想,满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树立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4]。中国科学家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植根于长期“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历史实践所积淀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是被科学家成员广泛认同定型的价值理念[5-6]。在注重时代精神与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相结合的今天,更需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汇聚爱国奋斗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本文通过曲周事迹及其溢出效应的介绍,对“曲周精神”涵盖的主要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来阐述“曲周精神”是如何溢出并发挥作用的,进一步探索“曲周精神”的普遍性启迪及“曲周精神”如何促进高校科研队伍建设,这对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曲周精神”的缘起与发展传承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四十多年前,河北省曲周县是一片盐碱荒滩,四十年后的曲周,不断改善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充满着勃勃生机。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扎根曲周四十余年,成功治理盐碱地,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留下一段佳话。

(一)“曲周精神”的缘起

1973年周恩来总理做出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示,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进驻曲周北部盐碱地中心的张庄村,居住在漏风、漏沙和漏雨的“三漏房”,立下了“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的豪迈誓言。经过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从1973年治碱开始到1987年项目如期完成,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七成,粮食增产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9倍。研究团队推动研究成果应用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于等区域,在扭转我国南粮北调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农业科技的“两弹一星”[7]。

(二)“曲周精神”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盐碱地治理取得阶段性成绩后,以辛德惠为首的团队并没有离开曲周这方热土,而是从国家需求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在育种、土肥、栽培、农机、水利等领域进行综合开发和探索,构建了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高效、优质和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避免走上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全县“举绿色旗、走现代农业路”的发展模式,推动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

(三)“曲周精神”的传承

“十一五”以来,为解决黄淮海地区的绿色增长增效等问题,以张福锁团队为代表的新一批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科研团队,于2006年与曲周县共建“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研究基地”,并协助曲周县申请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科技小院模式,提供“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科技服务。相关科研成果先后在《NATURE》杂志发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等[9]。

二、“曲周精神”的溢出效应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榜样的力量带动与前行,“曲周精神”的传扬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有力举措,“曲周精神”还是大力发展“三农”工作所应弘扬的时代精神,“曲周精神”的溢出效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时代进步所需要的。

(一)“曲周精神”的溢出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我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内容中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科学家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养浩然正气”便是其高度凝练,用来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曲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对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对实事求是、认真执着、遵循规律、善于作为、创新探索、开放协作的科学精神的充分阐述,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对“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充分诠释[10]。

(二)“曲周精神”的溢出效果

2019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相继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责任、奉献、科学与为民”的“曲周精神”,其中人民日报以“创新为民,科学报国”为题高度赞扬了中国农业大学四十多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的奉献精神。中国青年报则在报道中赞扬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称他们不仅仅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更激活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潜力,勾勒出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的蓝图。不仅如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央广中国之声等栏目也对曲周事迹与“曲周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展示,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曲周精神”的认可与赞许。“责任、奉献、科学与为民”的“曲周精神”不仅仅在解决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精神层面上将几代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信念向社会广泛传播开来。

责任是指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它源于“解民生之多艰”的笃定信念;扎根曲周大地的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求摆在崇高的位置,他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以破解国家农业科技难题、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的誓言展现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11]。奉献则源于对责任的落实,对无私无畏的使命传承;扎根曲周的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砥砺前行,始终将“农民所想、农民所急”铭记心间,为了曲周的事业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生动的向我们诠释了知识分子务实求真、永无止境,“数年磨一剑”“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追求,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不是靠蛮干,而是源于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不懈追求;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发扬科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把个人追求自觉融入“三农”科技事业,努力钻研“卡脖子”技术,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探索突破。为民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扎根曲周的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将“心与农民连在一起,汗流在一起”,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农民着想,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身边,脚踏实地为农民、为群众办实事。

可以说,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用“科学报国的初心、矢志创新的决心、孜孜求索的恒心”向全社会生动展示了“曲周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完美结合,是新时代师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生动写照。

三、“曲周精神”的动力机制

从科学家精神的角度来讲,“曲周精神”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二重性,前者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后者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者实现有机结合,需要运行机制的有效保障。“曲周精神”背后蕴含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样子的呢?文章从动力来源和力量作用主体的角度等考虑,动力的来源包括内生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外联动,力量作用主体涵盖了科研团队的创新带动力、各级政府的推动力和三农事业的驱动力等,从而构建出“曲周精神”的动力机制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曲周精神”的动力机制模型图

(一)“曲周精神”的内生动力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曲周精神”的内生动力主要源于农大科研团队本身。内生动力是几代农大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也是“曲周精神”价值形成的关键所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这致力于精神涵养与人格魅力的塑造,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力。“曲周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是以中国科学家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为遵循的,表现出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倡导家国情怀,与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家国情怀是在文化的积淀中形成的,责任担当是其内在形成的精髓所在,这是“曲周精神”价值形成与维系的关键所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前赴后继扎根于曲周,致力于服务曲周、服务于三农事业,在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科研团队,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精诚合作,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团队组织——农业科技大兵团,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对曲周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全国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体现的是“曲周精神”的责任与奉献,是几代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精神”的“根本”。

(二)“曲周精神”的外在推动机制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在驱动力的源泉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曲周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保障。任何科技大战役的推动和落实,都需要坚强的后勤保障,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号登月”,这都是一项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民心所向为新时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中最有活力与创新力的组织单元,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外在驱动力量是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以国家大课题、大项目为载体,全国人民默默付出,聚集配置相关范围内的专家智库、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本,驱动各专业、各领域、各方向的农大科研团队人员承前启后、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农业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新篇章。

从社会广泛要求来讲,普通公民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显然是当代科学家精神内涵的“最大公约数”,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站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前沿,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崇高理性和精神追求。科技创新是外在驱动力量中最锐利的武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曲周通过县校合作的方式不仅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高端平台与创新基地,实现了曲周地区科技的创新与经济的增收,更将改革发展中的探索创新精神融入到“曲周精神”当中。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三)“曲周精神”的内外联动机制

外因需要基于内因起作用,同样内因也无法离开外因,外因在事物演化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曲周精神”表现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的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服务三农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为载体,“曲周精神”的求真性体现科学精神、进步性体现人文精神、突破性体现创新精神。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成就三农大事业时,将人生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农大科研团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三农事业,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服务和奉献三农事业,在农业科技上孜孜求索,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在曲周事迹中把内在动力和外在驱动链接的有效载体为国家农业发展需要和科研团队从事的“三农”事业,凭借对“三农”事业的责任担当,勇于承担历史赋予时代发展重任,具体为解决农民要富裕、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建设等前沿难题和关键技术。从科学研究的开展来说,不是遍地开花,而是基于整体的局部突破来实现科学问题的协同推进,展现出的是一个从实践到认知,从认知再到实践,从再实践到再认知不断深化升华的过程。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将“曲周精神”融入服务全国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资源,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形式多样,具有中国农业大学特色的社会科技服务工作,不仅仅为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力量,同时在也提高了学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全方位展现了“曲周精神”动力机制内外作用的持续运行效果。

四、“曲周精神”对高校科研队伍的启示

学习研究“曲周精神”和其蕴含的作用机制,不仅利于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更对新时代高校科研队伍建设具有很强借鉴和指导意义。文章利用模块化理论、系统分析法等构建“四横三纵”模型,如下图2所示。该模型是将两类或者更多主体的发展目标或关键要项进行凝练,研究其参与主体交互作用关系的模型。基于“曲周精神”动力机制的分析成果,三条竖线主要包括:外在推动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和内外联动机制,四条横线主依托的是责任、奉献、科学和为民的“曲周精神”,从传承理想理念、依靠团队组织、集成创新技术、推广复制模式对当前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给予启示。

图2 “曲周精神”对科研队伍建设启示的“四横三纵”模型图

(一)传承理想信念是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为了曲周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言行诠释“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信念。他们利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发扬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突破了一个个农业科学技术难关。这种“曲周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基层、同舟共济、奉献三农。

对祖国和人民的爱遇到科学家的情,必然迸发无尽的力量,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科技工作全过程,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坚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政治立场。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当下,“曲周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将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有助于在未来各研究领域造就一支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二)依靠团队组织是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

依托集体组织和团队平台在利于发挥学科互补、实现协同攻关,曲周实验站走出了3位院士、2位校长,培养出60多位教授,200多位硕士和博士。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创新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战略视野和杰出的领导能力,还能把创新团队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为团队带好头、掌好舵。

优秀的团队组织是成体系的,跨越和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互补的原则配置人才,并且通过团队中的分工合作和岗位设置培养和造就人才。依靠组织,倡导弘扬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强化跨界合作,促进多专业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迷信学术权威,既做学科发展的领路人,又做提携后学“铺路石”。

(三)集成创新技术是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以及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实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工程成为一个相互统一的系统,单一的技术公关已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项目要求往往呈现出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要求高等特点,技术集成和创新应用是十分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在曲周试验站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包括了土壤、肥料、育种、栽培、肥料、蔬菜、农机、水利、食品、加工、包装、机械、信息、销售等技术领域的集成应用。

创新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能力、技术和产品,在独创上下功夫,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集成创新更是需要全力协作,鼓励学术自由和集成创新,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经营者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共同出谋划策、强化担当作为、想办法解决问题,做到集思广益,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科技和应用的集成创新,实现重大课题和重大项目的攻关。正是有了不甘人后的创新精神,才能保证在现代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四)推广复制模式是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服务大众的民本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实现模式推广复制才能解决更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使更多参与主体受益。在“曲周精神”缘起阶段,曲周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成果在冀、豫、鲁、苏、皖5个省份进行推广攻关大会战,全面扭转我国南粮北调的历史,为解决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曲周精神”传承阶段,曲周试验站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打通了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目前全国23个省市,45个产业体系采用不同的三农的服务形式,建立了120个科技小院,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示范推广网络,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切实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成果推广的落脚点,更好地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五、结束语

“爱国、创新、求实、协同、人梯”是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时间在变,问题在变,环境在变,中国农大师生服务三农、为国为民奉献的情怀没有变。老一辈农大人不畏艰苦默默奉献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退,它经得住时代的考验,愈发深入人心。以史为鉴,可以资政育人。曲周事迹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值得深入挖掘,“曲周精神”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对过去、当下以及将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指导下,应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优势特色加之新特征和新元素,将对当下和未来高校科研队伍建设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才能使“曲周精神”星薪火相传,为我们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精神
博落回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拿出精神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保明教授及其团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