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育人的意义与策略

2020-11-18 10:57王小芳
教育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政治课劳动育人

王小芳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但是,近年来,青少年不爱劳动、缺乏劳动意识、不会劳动的现象频发,青少年热爱劳动的观念被淡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课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并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精神,而且能够改善思想政治课“理论说教”的现象,使其理论观点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过程中培养自强不息、以劳动为荣的精神以及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思想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劳动与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与劳动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关系,共同致力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说理、价值判断、弘扬精神等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课具备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之源”,带领青少年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即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和创造人本身,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劳动精神需要当代青少年发扬脚踏实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二)劳动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重要的实践载体之一

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技能性活动,思想政治课也不能单纯靠理论说教,依托劳动教育这一有效的载体是思想政治课十分必要的切入点和实践载体。劳动能够使青少年体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劳动中磨炼坚强意志,学会把知识转换成生产力,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促进青少年在劳动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这些品质都是思想政治课要培养的目标,通过劳动这一载体,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要求在劳动中得以落实。正如恩格斯所言,“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2]。总而言之,劳动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现实载体。(图1)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能够发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作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总结和发扬劳动精神。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融入劳动教育是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使空洞的理论得以在劳动中佐证,使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更有说服力。

图1 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育人流程图

(一)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新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劳作方式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智能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随着时代发生改变,传统的体力劳动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立足新时代,教师对劳动应该有新的理解,今天所提倡的劳动绝不仅限于手把手教学的技能性劳动,而是劳动与知识、情感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提倡劳动教育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通过结构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以致用、用以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意见》中提出的“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但是,当前劳动教育的现实误区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纵观现阶段劳动教育的情况,劳动教育的效果与我们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劳动的目标达到了,但是教育的效果却落下了,即劳动教育的内容被窄化为劳动技能训练,未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其次,劳动教育娱乐化的问题,即户外劳动实践课成了去乡间田野观光游玩,学生拍几张活动时的照片就证明参加了劳动。这样的劳动与真实的劳动状况相差甚远,不仅会让学生在观念上对劳动产生误解,而且难以达到劳动教育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劳动教育的现实误区提醒教师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如何调整劳动教育形态,使劳动教育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劳动教育为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列入国家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首先在“评价机制”中增加了对“劳动”的评价,即注重学生学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其次,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增加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的基本理念”[3]的表述。最后,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课程”,并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德智体美”的基础上增加了“劳”的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劳动教育逐渐重视,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三)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融通性等特点,是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且需要将劳动作为一项长期开展的教育活动,甚至贯穿人的一生。劳动教育涵盖的范围广泛,大体上分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涵盖范围之广,决定了劳动教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融通的特点。其中,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的实践基础,是在融通其他四育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利用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等解决陌生问题的过程。因此,基于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条件,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同时,劳动也是检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理论课,而且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在意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白劳动对社会生产、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也可以通过实践环节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找到生根发芽的落脚点。

(一)在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思想政治课是育人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实施。通过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的劳动知识,在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灌输,使学生在课堂中将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意识装进头脑,在意识层面重视劳动。

例如,在“经济与社会——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课中,通过向学生发起议题“你们的家庭成员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工资收入的”,教师一边倾听学生的回答,一边在黑板上做好板书,对学生说的收入来源进行归纳和分析,引出“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分组讨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两者的优缺点以及需要的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体会不劳而获是如何挫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影响社会的团结与稳定的。最后,教师以“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为议题,组织学生探究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和个人积极劳动的价值,阐明劳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

又如,在“哲学与文化——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教师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为议题,组织学生针对我国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劳动时间被文化课程挤占、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和劳动技能薄弱、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现象开展调查,找出此类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人们勤劳工作、热爱劳动,用诚实的劳动换取美好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感悟劳动最光荣、最美丽,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成就感,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懂得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社会热点资源,增强思想政治课劳动育人的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在课中运用社会热点资源是课程的特点、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教师将社会热点融入劳动教育,在与社会真实状况联系的同时,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及时更新,提高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因此,教师筛选劳动育人的社会热点时,应将丰富且多样的资源转换成结构化的课程资源,创设相应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社会热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辩证地看待社会劳动生活。

例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教师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9个新职业之一的“直播销售员”导入,以社会热议的“直播行业月薪过万合不合理”为总议题,再以“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直播销售员”和“直播销售员的创造性劳动对自身和社会有何意义”为分议题,引导学生在议题的指引下,从现象深入本质,加深对新时代社会发展之下新的劳动形式的理性认识,懂得职业背后劳动者的共同特性,强化合法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的意识。学校教育不应该是闭门造车,而应是积极引用社会生活的热点,并结合教材知识。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习惯。

(三)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劳动育人功能

国家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自明,但是梳理近些年中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中学生参与的劳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劳务、校内劳动等普通的体力劳动上,学生参加高质量、高标准、高内涵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少。[4]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达不到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劳动创造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广西“三月三”节假日期间,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五色糯米饭就会准时登场,五色糯米饭对广西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传承与弘扬广西壮族自治区五色糯米饭”的研究,要求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并完成任务:掌握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流程;研究其历史渊源;与同类产品如布依族的五色糯米饭有何异同;设计五色糯米饭的推广方案;等等。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学生不仅是劳动者,更是研究者,他们不仅需要参与劳动,还需要提交劳动成果,亲手制作五色糯米饭和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个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多维度地参与,如糯米的染色原理需要运用物理、化学等知识,其历史渊源需要运用历史学等研究方法。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互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政治课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