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促进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2020-11-18 15:47王于樵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数学思维教学策略

王于樵

摘 要: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与教材,立足数学课堂的教学,着眼这一核心任务,积极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世界、描述现象,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数学思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给孩子留下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方法,使孩子有效进行思维活动并进行深度学习,逐渐实现自主学习与创造的兼容,并最终形成自我独立的、稳固的数学综合素养。本文试从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思维训练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从模仿开始,培养数学思维的条理性、有序性

“学”是人类的天性。在希腊文中“学”(manthanein)这个词不仅有模仿的本义,本身还与“数学的东西”相关联①,可见在古希腊人的眼中,数学与“模仿”行为之间的关系何等密切。人类从出生开始,模仿行为就伴随终身。在每一个生命的初始阶段,学习就是模仿。而学生自然而然会经常利用“模仿”这种方式学习数学。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课堂教学不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的教学,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简单地模仿,数学思维无法充分发展,常常出现“课堂上听懂了,题目不会做”的现象。有位青年教师曾和我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她在教学教学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这部分知识时,课堂上孩子们的反馈不错。可是到了单元整理时,就糊成一团粥。我与这位青年教师共同探讨了她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并对她的学生做了些了解。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位青年教师注重解题过程,没有和学生说清算理。导致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老师地解题方法。数学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模仿上,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人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转化成什么图形→为什么要沿高剪→剪拼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公式的生成”这一推导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条理有目的地思考,为后面其他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搭好“脚手架”,让学生在新知的探究中有了可以模仿的探究方法。虽然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用到剪拼法,但两者又有不同。三角形的转化方法更多,难度大,更有挑战性,促使学生在思维方法模仿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进行思考,针对遇到的新问题,根据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的探究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创新性的模仿能促进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数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二、从思辨入手,培养数学思维的分析性、严谨性

小学数学课堂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主要以直观教学为主,启迪他们开展形象思维,但不能一味以形象思维充斥数学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适当进行抽象思维训练。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有一道这样的选择题: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46度,这是一个( )三角形。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学生审题后,师生、生生之间有了如下的对话:

生1立即回答:“这道题应该选‘不能确定。”其它有一部分学生也附和这个答案。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只知道一个锐角,另外两个角不能确定是什么角。”

生2:“这题跟前面的题比,虽然多了一个‘最小的角这个词,但一样只知道一个锐角,我也认为答案是‘不能确定。”

生3:“我的答案跟他们一样,可是想法不一样。‘最小的角这个条件引起了我注意,我把第二个角假设为47度、50度、90度、100度,发现第二个角是47度、50度时,计算出第三个角也是锐角,可第二个角是90度、100度时,第三个角就比46度小,所以第二个角估计不能达到90度,也就是这个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当然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

师:“你能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抓住关键词从中推出第二个角也只能是锐角,真不错。”

生4:“我认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因为它的第三个角也只可能是锐角。”

师:“你怎么知道它第三个角也是锐角?”

生4:“因为它最小的角是46度,就算第二个角跟最小的角一样小,两个角的和超过了90度,那么第三个角一定比90度小,也就是锐角。”

生5:“其实我们可以假设这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90度,这样算出第三个角就比46度还要小,因此最大角不可能达到90度,也就知道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正所谓“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学生把思维用语言具化,并不断地去思考,深入地辨析,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接近数学知识地本质。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搭建“思辨”的平台,让学生有问题可思,有话题可辩,甚至为了引起学生广泛地思辨,必要时可以精心设计分组“思辨”。

三、引导发散、质疑,培养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学源于疑,起于思。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引导、激发,从而生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设计适当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变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例如在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出示“5个棱长5cm的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用两种以上方法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先求出长方体的长是25cm,再应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b+ah+bh)求出表面积。这时可引导学生再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法,学生易于看出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面积相等,从而得出“5×5×5×4+5×5×2”,還可以数出露在外面的正方形的面有22个,然后用“5×5×22”来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抓住表面积的本质,引导学生灵活思考。这样的开放练习,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鼓励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避免了“就题论题”,促使学生发现个性化的、独特的解法,促进了他们思维灵活性和广阔性的发展。

四、联系实际应用,培养数学思维的实用性、深刻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教学时需活用教材练习题,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给的数据,应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真实、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并完善自己的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过长方体的容积计算后的一节练习课,在教学前测中,学生利用知识在解决包装盒能不能装得下长方体实物时,大部分局限于长与长比、宽与宽比、高与高比。为了打破思维定式,拓深教材知识点的思维含量,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1)是否可以装下?(2)要想装得下,需要什么条件?(3)高至少要多少厘米才能装得下?”这里包装盒子是否能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还要进一步更优化地思考,从而得出盒子高度至少要与玻璃器皿的宽16厘米相等才能装得下。在这个设计中,我抓住知识点的中心——比较包装盒与物品的长、宽、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抓疑点——物体的不同摆放对应的长、宽、高也就各不相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求异思维;抓难点——包装盒的高度至少多少厘米才合适,为什么?如果此处教学教师只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长与长比、宽与宽比、高与高比,将严重导致学生思维的闭塞,错失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提升契机。

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不能满足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中数学问题,使“学知识——用知识——促思维发展——形成数学素养”成为学习者的常态循环。

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想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更高,尤其是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精湛的业务水平,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从学科本质去解读教材,挖掘教材里隐藏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内在的高層次的元素,然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理解、感悟这些方法,刺激、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逐渐由“扶多放少”到“扶少放多”,直至学会数学地思考。

参考文献:

[1]孙周兴. 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2]沈会成. 小学生数学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分析.

[3]王晓晖.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3):168-169.

猜你喜欢
空间与图形数学思维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