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舞蹈与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2020-11-19 12:27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宗白华气韵线条

钟 月

一、线条之美

线条美对于绘画和舞蹈都十分重要,也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宗白华先生指出:“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 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1]中国画注重线条,是线的韵律。例如仇英的《莲溪渔隐图轴》描绘的江南水乡的景色,画中草木青翠,隐约可见岸边的房屋,细细的笔线勾勒出连绵不断的山脉与平静无澜的江水,山脉线条简练,仿佛笼罩在薄雾中,朦朦胧胧,虚虚实实,远看似是随意的几笔,但细看却是精心描绘,画家通过流动的线条和有节奏的韵律呈现人们恬静安逸的生活景象,将绘画的线条之美体现得恰到好处。舞蹈则是用人的身体为载体来呈现线条美,我们可以从敦煌壁画等古迹中看到飞舞流动的人物形象。还有我国汉代的巾袖舞,对于巾、袖的运动大大地延长了肢体,延长了身体的线条,发展到今天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其中的抖袖、扬袖、撩袖、甩袖等动作将舞蹈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可见,绘画和舞蹈存在追求线条美的一致性,绘画将这种美永远留存在纸上,具有永恒性,舞蹈动作却存在时间流逝性,是转瞬即逝的艺术,这也是古代的著名舞作无法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原因。

二、气韵生动

气和韵是中国美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气韵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 生动体现事物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创作中,给予作品中的形象以内在神韵,与观者产生共鸣。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要进一步表现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2]艺术不光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外形上的模仿,而且注入形象以生命感,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气韵生动之美,给观者丰富想象的余地。舞蹈十分强调呼吸,尤其是古典舞通过呼吸引领,贯穿始末,作品中充满生命灵气的律动即是韵。如舞蹈《爱莲说》,就像周敦颐在散文诗《爱莲说》中写到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舞者用灵动的肢体动作塑造莲花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古朴典雅之美,更体现了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舞蹈行云流水的动律,身体与呼吸的松弛有度,连绵不断的气的流动融于形体的身体之气、艺术之气、生命之气显露无遗,称得上是气韵生动。画也同样具有气韵生动之美,例如冯长江的《献寿》图,图中两位端着桃子和鲜花的侍女,在去往宴会的途中相互交谈的场景,两人眉眼低垂,侧面看一人似乎边认真听边在思考,另一人看向她,手微微抬起似乎在比划着什么,周围的粉紫色相交的花朵似的线条包围住这一场景,引发人们的联想。画笔下的两位侍女低语的形象生动且富有灵性。可见,气韵生动是艺术家作品所表现出的气与韵的高度统一,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

三、意境创造

宗白华先生说:“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3]在先生看来,意境的创造有赖于艺术家的美的心灵,有赖于艺术家的人格涵养,这是意境创造的前提。艺术境界主于美,艺术如古代绘画和舞蹈通过情景结合、留白等艺术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艺术家的生命感悟,带来美的享受。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艺术家融情于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有利于人们情操和品性的培养与提高。艺术能够将语言道不明的、有深度的哲理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来。舞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人的情感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舞蹈通过将情感寄托于物象,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创造意境。正如宗白华所说:“舞用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4]舞蹈正是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融入肢体的律动中,将道不明的情感用身体具象化,呈现给观众。例如林怀民先生的舞蹈作品《流浪者之歌》,艺术家将一种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融入舞蹈中,借助舞台上的实的布景,像稻米、树枝犁等舞美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同时表达出平淡的生活态度以及圆融的人生境界。

绘画同样通过抒发情志来营造意境,自古人们对山水崇敬有加,对笔墨运用娴熟,善于通过笔墨描绘山水自然,以寄托情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5]艺术家心灵上的感悟、灵感来源于世间万物,通过将情感寄托于浩大的自然景致,经过艺术家独特的创构和对景色的把握,表达其悠远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在我国像这样的优秀画作数不胜数,例如黄宾虹作的山水画,笔墨下连绵起伏的高山,近处轮廓分明,远处朦朦胧胧,好似被雾遮住,萧萧树木下隐约可见三两房屋在其中。画中包含的草木、高山、流水等可见画家对自然全景的把握和体现,远近的描绘体现出层次感,俯瞰之下,让人感叹在宇宙万物中,我们是何等的渺小,同时也能够从画中体会到这位艺术家的胸襟和情致。于此之中,我们能感受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共同的魅力。

2.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的传统意境创作方式,通过在作品中留白来创造虚实相生的关系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方式最早见于我国的书法、绘画中,后来逐渐被各类艺术所借鉴。在舞蹈中,留白的创作手法有着很广泛的运用,舞蹈涉及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留白与舞蹈动作、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空间调度、舞美设计、整体画面都有联系,为作品营造整体的氛围和意境,空白的恰当处理会使作品引发无限的意境和深思。从我国很多优秀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这样的意境创作手法。例如舞剧《沙湾往事》其中的舞蹈片段《雨打芭蕉》,这是一段听雨舞,一群穿着嫩绿色衣裙和木屐的女子撑着伞,在初夏的雨中嬉戏。刚开始舞者造型不一的静止画面体现动作静止时的留白,只听见滴答的雨声,使舞蹈在最初就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舞者分别在两边散开,留一人在中间的队形,是在立体的舞蹈空间中的留白,使舞蹈情感更加真切地流露。

我国古代绘画,通过运用留白的手法而异于西方,形成自身的特色。画家在白色的画纸上描绘着自然生命,将笔墨下的山水花鸟与空白纸色融于一片,共同营造一种在天地间的宇宙精神和气魄,通过以“少”胜“多”,以“空”胜“满”,取得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创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如钱选的《孤山图卷》,画中群山连绵,岸边树木郁郁苍苍,树荫下的房屋内人们立于窗边,正眺望远处。这些景色没有铺满整幅画,一大片空白的画面与岸相连,形成平静的湖面,笔墨与留白处和谐共生,共同构成这幅充满文人趣味和悠远意境的山水画,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正是体现了“留白”这一中国美学思想。

四、结语

绘画和舞蹈的共通之处,也是各类艺术所追求的。线条之美是区别于西方团块艺术的有节奏的流动之美,气韵生动是艺术形象的生命所在,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作品真、善、美的体现,空白的意境创造方式来源于中国人心灵与宇宙的相通,这样美的艺术与艺术家的心灵之美和人格涵养密切联系。通过总结绘画与舞蹈的相同之处,可以进一步了解艺术美学中蕴含的丰富知识,领悟艺术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宗白华先生对于美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以及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本书带我们一起漫步美学,感悟艺术生命。

猜你喜欢
宗白华气韵线条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线条之美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精致线条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宗白华的艺术意境观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