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理论解读《创业史》人物塑造
——以梁生宝与梁三老汉为例

2020-11-19 12:27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互助组创业史席勒

叶 敏

一、“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理论诠释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一对相反的文艺创作方法。这两个概念出现在马克思的《致斐·拉萨尔》信中,恩格斯也写了一封致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都是应拉萨尔的要求回信评价他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信中评论道:“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1]

马克思、恩格斯这两封信在20 年代初期就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了解以及进行阐释。瞿秋白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一文中,较早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是希望文学能揭露真正的社会动力和历史的阶级冲突,而不要只写主观化的演说。陆梅林在《体系和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初探》一文中认为:马恩提出“莎”和“席”这两个概念尖锐地批评了把剧本变成图解观念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强调文艺作品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2]

总而言之,“席勒式”人物性格单一,主题概念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人物塑造性格丰满,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戏剧性,性格复杂多样,充满发展变化,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真实描写,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此外还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

二、《创业史》中梁生宝与梁三老汉人物塑造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感情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运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以下就借助“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理论分析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复杂艰难的时代背景依托

1952 年5 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田间生产中。《创业史》以秦岭山脚皇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的过程和必然趋势。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着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展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小说开篇就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来预示小说的走向:“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3]

小说中,核心人物梁生宝一出场就具备了沉着、冷静、思想觉悟高等一系列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征。在奋斗和抗争苦难的叙述中,因为他的出身和苦难经历以及党员身份,就拥有了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备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导到革命队伍,迅速地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拉开距离,成为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领路人。

梁三老汉是蛤蟆滩上勤劳的农民后代,由于那个时代的天灾人祸,生活惨淡,生存困难,他新婚不久就丧妻,后来领回了宝娃娘和宝娃,对宝娃视如己出,给他改名为梁生宝。为了生存,他又重新升腾起不屈不挠的创业理想。可是创业艰难,加上人到中年,长年累月的劳动导致他脖梗上有肉疙瘩、喉咙里有永远咳不尽的痰,这让他已经丧失了健康的身体,尤其又是这么个复杂的时代环境,固着的旧思想、旧观念已经实现不了他的创业梦想。但是面对党的新政策、新变革,他又显示出矛盾的心理,在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这两条创业道路上犹豫彷徨,甚至反对变革。

(二)单一视点的心理描写刻画

在《创业史》中,故事主要通过叙述人来描绘,这个叙述人是事件的参与者,他在叙述过程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爱憎,解剖人物的灵魂,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创业史》中心理描写的“视点”是单一的,就是通过某一个人的内视或内省、内心独白和外视来描写心理活动。

生活在蛤蟆滩上的人物都在考虑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梁生宝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困难,如何反击自发势力的攻击,如何使互助组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些都关系着贫雇农的生活前景、集体的创业致富以及对党的农业发展政策实施过程的忧虑,从梁生宝的心理倾泻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坚定负责无私的党员代表形象。

梁三老汉作为庄稼人,一心想的是有自己的土地,老实本分地种地从而发家致富,他不同意甚至还生气梁生宝撂下自家生计去忙活公家事业。所以他唯一想的就是让梁生宝听他的话,为自己家庭的发家致富努力谋划奋斗。“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头发、胡子和眉毛都雪白了的郭二老汉的红光脸上。他奇怪:这个老人说话又慢,声音又低,他用一种什么方法教导儿子安分守己过光景的呢?他多么想参考参考旁人的训人方法。”小说中还多次描写了梁三老汉的矛盾心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见梁三老汉的真实想法以及慢慢迈向创业新时代的心路历程。

三、结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理论分析梁三老汉形象更为成功

小说中,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分子与正面榜样,他的形象是值得歌颂与赞美的。严家炎提出《创业史》中最成功的形象不是别人,而是梁三老汉;他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作家如何让人物说故事,前者从环境、情节、心理等多层面揭示,让听故事的人自己去深刻体味;而后者直接让人物叙述,少了环境烘托、情节揭示、心理显示就自然少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人物的铺陈直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类似于教义宣传,阻止听者的自我体味。

梁生宝自始至终都是一位正面英雄形象,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也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拥护党的领导,并且积极带动他人勤劳致富,集体致富。一方面我们从精神上赞美梁生宝这种在困难时期能顾全大局、顾及集体利益的难得品质与光辉形象,但是另一方面或者准确地说在艺术创作方面是有一点欠缺的。梁生宝的形象创造还缺少了点动态的变化过程。另外,他的某些言行就直白地显示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宣传器,接近于“席勒式”的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梁三老汉的形象更为全面、丰满,而且有一个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他的转变具有现实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复杂性,当然也深刻地体现出党在特殊时代进行社会变革的深度。梁三老汉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对土改之后分到新土地,梁三老汉是欣喜若狂又惊慌失措的,他想着要带着梁生宝好好经营这些土地,从而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创家立业梦想;但是面对梁生宝为了公共事务而忽略自家农作,梁三老汉是不满意的,甚至在后面扯梁生宝的后腿,但是梁三老汉骨子里的善良与老实也决定了他不会做出极端反动的行为,其作为人父对梁生宝的担心大于不满,所以也为后面相信并且支持梁生宝集体致富提供可能性。梁三老汉虽然固执,但是对互助组的关心还是实心实意的,在买稻种、进山割扫帚、两户退组而不动摇等事件之后,在见证了党把梁生宝这个庄稼人小伙子锻造强大之后也就彻底服气了,并且深深地为儿子梁生宝感到自豪,“他想起了他爹和他两辈子创业的历史。实在说‘那不算创业史!那是劳苦史、饥饿史和屈辱史’”。至此,梁三老汉完成了转变。阅读完《创业史》,我们对梁三老汉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对他辛勤劳作、质朴善良的赞叹,还有对他阻碍变革的气愤,更重要的是对其态度转变的理解与敬畏。梁三老汉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双重性格和摇摆性:一方面背负着苦难生活,另一方面又期待互助合作能圆其创家立业之梦。也正是因为后者最终促使他迈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互助组创业史席勒
柳青的创业史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席勒的烂苹果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