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标志性符号对中国动画的良性影响
——以动画片《南郭先生》中汉画像砖运用为例

2020-11-19 12:27
名家名作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画像砖南郭先生动画片

陈 捷

一、中国动画中民族文化运用的理念分析

(一)造型风格的民族特性

国产动画片自1922 年第一部《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继而20 世纪40 年代的《铁扇公主》、60 年代的《大闹天宫》、70 年代的《哪吒闹海》、80 年代初期的《葫芦兄弟》等作品陆续产出,它们虽然取自不同的题材,处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之中,但其共同点就是:从故事情节到形象设计,均和中国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突起

传统代表着历史发展轨迹的脉络,传统文化代表并标志着历史轨迹的文明符号,无论是物质符号还是精神符号都是在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国家文化。近些年,国内影视动画制作人在含有强烈中国文化符号的动画片创作基础上,极力去体现浓厚的本土意识形态、观念标准、价值体系,甚至是时代的审美信仰。中国元素抗争着外侵文化的骚扰,始终是我们全民推崇的理念。

二、《南郭先生》 创作过程分析

(一)汉画像砖的产生历史背景

汉画像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两汉时期的墓葬消费热潮加速了美轮美奂的汉画像砖文化的发展,其特殊的艺术特点受战国与秦代砖瓦装饰的影响,后结合商周青铜纹饰运用并采用绘画及雕刻技法,在空心大砖及实心砖上进行作画并雕刻。汉画像砖题材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及古代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有车马过桥砖、官员出行砖、宴请官员砖等,神话故事有西王母画像砖、伏羲、女娲等,这些场景的完整性堪称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当时的汉画像砖的画面线条生动、构图和谐匀称、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装饰。

(二)《南郭先生》的创作内容分析

《南郭先生》故事源于战国时期,讲述齐宣王、齐湣王与南郭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这部动画片从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新利用形式的回归。

当代动画的设计内容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着多样化的发展,单纯从内容上包括叙事小说式、舞台戏剧式、西方特点式、还原纪实性等;在技术上分为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设计制作;使用范围分为商业动画、实验动画、广告动画等。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南郭先生》属于舞台戏剧与叙事小说混合式的作品。我们在分析其内容上首先从创作背景出发,那个时代传统题材创作方向的作品日渐成熟,例如与南郭先生同年产出的《九色鹿》已然代表着关于传统文化题材运用的兴起与成功。另外,《九色鹿》故事情节源自绘于敦煌莫高窟的257 窟的西壁,为古代故事型启示录般的内容,符合当时社会的国民思潮。因汉画像砖在内容上到处充斥着写实的播种、收割的生产生活,歌舞宴乐的极乐画面,渔猎骑射的动态还原,历史故事情节再现、奇幻仙境理想憧憬,这部作品的内容、选题上符合和反映了时代的诉求。

(三)《南郭先生》的构图与造型分析

《南郭先生》的汉画像砖主创作形式融合了剪纸和皮影,并带有水墨风格的素雅,以及战国时期的装饰纹。特别是运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构图”特征的演化而来的汉画像砖构图——平行横列式、斜线横列式、上下叠压式、高低区格式、满堂鸟瞰式,并结合当代的平面化构图,充分地运用到此片中的人物、车马、房屋、树木、山石等排列布局中,惊为天人,造就了这个动画片在1982 年第2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荣获最佳美术片(提名)的嘉奖。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自己形体、动态的特点,儒雅的中国柔和与奔放的欧美热情造就了动画领域中的各自领地特点,《南郭先生》最初具有自己的一套造型程式,由于汉画像砖的工艺特点,也可以说是工艺缺陷,使刻画的人和物的造型细节化不强,并不是像绘画那样准确把握五官等细节,恰恰是这种缺陷,导致人们更关注其外在特征的刻画,对动态的强化,即使没有特别细节的刻画,甚至色彩的添加,仍然能根据简练而充满生气的造型、概括的动态和布局幽雅的场景、点线面之间断断续续的结构关系,总结出“炼形”的精准。

“炼形的过程与程式的传袭有很重要的关系,程式沿用得不好,会变得僵化守旧,发扬得好,能福荫百代。汉画像砖在程式的广泛传袭过程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风度垂范千古,取决于其经典形象在代代工匠们的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利用这种炼形基础,《南郭先生》巧妙地将“意外”的造型结果,结合现代的平面构成,排列出极富有韵味的意象美形式,彰显了它稚拙、生动、流畅而华丽的特点。

此部动画片中剪纸元素和汉画像砖的叠合运用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最初的创作理念是剪纸艺术的造型元素、皮影戏的表演元素和传统戏曲的声音元素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剪纸动画(按照发展脉络):1958 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是全景为主的单一局面《猪八戒吃西瓜》;1959 年,万古蟾又导演了剪纸动画《渔童》,通过皮影戏单纯的平面效果,使用多层景的移动;1962 年的《人参娃娃》在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银质美人鱼奖”,这也是中国剪纸动画第一次在国际获奖,标志着中国剪纸动画的成熟阶段。经历特殊时期的60 年代后,80 年初,动画开始复苏,剪纸动画在表现风格上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剪纸动画在深入挖掘传统故事题材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高峰,例如《南郭先生》和《火童》的创作。

三、《南郭先生》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良性影响

(一)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

《南郭先生》的创作体现“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象征在动画片中运用的成功表率,是宣扬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旗帜,证明着中国传统文化同其他各国传统文化同是世界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过程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符号的特征,证明“中国精神元素”是以国家精神为代表的创作手段,是国气之使命。

(二)美学研究方面

汉画像砖继承了青铜时代的民间艺术风貌,没有随着两汉冶铁和漆器的盛行而被人淡忘,而是以墓葬的流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更为简约、生动、古拙的艺术。它既有青铜艺术的力量美,又兼有北魏壁画和雕塑的灵动之气,文化上将北方的中庸之道和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以画像砖为研究基础,动画创意领域仍然可以开发除了画像砖以外,包括敦煌壁画,各种地域文化,各地民族民俗、地貌人文等多方位的研究与运用,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中华之美的灵感,再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灵魂的魅力。

(三)动画产业的良性循环方面

近些年,我国动画创作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发展的速度迟缓,国际影响力也不够大,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模糊的审美定位、受商业化影响的高产低质、缺乏原创和创新团队、市场化进程不健全、运作资金欠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创作内容的粗制滥造,创作形式的肤浅涣散,鲜有优质动画片产出。所以,如果将动画产业的每个步骤(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生产制造、营销发行、播放、衍生品)都环环相扣地执行到位,监理过关,培育出优质的动画指日可待。《南郭先生》的成功即是抓准创作的文化定位;创作内容的底蕴深厚;强大的创作形式原创力量;整体过程推敲到位。以此前行基础作为铺垫,结合当代产业链的培养,将其先于创作团队的产出,做好后期保障以及文化和经济脚步同起同落,这样才可以更加良性地促进我国动画的民族符号化的新形式产出。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动画中名族文化运用的理念的阐述,加深我们对造型风格的民族特性的了解,探寻传统文化元素的突起即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动之一,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中华美学研究论证。从这些角度来梳理汉画像砖的产生历史背景,深度对《南郭先生》的创作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展现这部动画片从内容上、创作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利用的新形式回归,尤其是在其动画制作构图与造型上,运用民族自身形体、动态的特点,使这部动画片带有强烈的民族符号特征,注重写意抒情,表达意境,表现含蓄优雅,处处以说理明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画像砖南郭先生动画片
唉,真是报应啊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发财记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续写《滥竽充数》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