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段的科技治理研究
——基于与硅谷的比较分析

2020-11-19 08:37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旧金山湾科创硅谷

邓 琦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2)

1 文献综述

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广东工作的部署,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于同年9 月审议通过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广深轴线区域(经广州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城区,长度约180 km)划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在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史上,美国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发展为国内科技创新建设提供了参考经验。丁旭光[1]研究旧金山湾区,认为其科技创新特色与经验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共同体借鉴,在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和科研机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政府作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带、支持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风险投资发展和积极吸引国际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发力。温锋华等[2]通过构建分析框架,将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引擎和氛围以及科技服务方面提出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张振刚等[3]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 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提出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黎友焕[4]通过细致分析旧金山湾区拥有的高校资源、产业集群和中介服务体系等及其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对标旧金山湾区的发展,从中厘清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旧金山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可资粤港澳大湾区借鉴的经验启示,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国际一流湾区给予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钟嘉毅[5]认为,与纽约、东京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更接近旧金山湾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两者都以科创产业闻名,从市场环境的角度看,两者都拥有较完善的市场机制,靠市场的力量崛起,如何在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下,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源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政府和相关中介机构作为创新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活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一流湾区,旧金山湾区的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的深圳与旧金山湾区的硅谷作比较研究,剖析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存在问题,借鉴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段科技治理的思路,以期能为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跻身国际一流科技走廊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2 深圳与硅谷科技创新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硅谷通常是指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市、圣马丁县、圣塔克拉拉县、阿拉密达县、圣塔克鲁兹县和伯克利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南北长约100 km,东西宽约10 km 到15 km,面积占全美总面积的0.2%,人口450 万人至500 万人,约为全美总人口的1.5%,生产创造了美国5%以上的全国生产总值(GDP)和15%的专利。以其产品和服务为切入点研究,硅谷发展可分为4 个阶段:20 世纪50年代初到60 年代末的国防产品研发与生产阶段;20世纪50 年代末到70 年代后期的集成电路研发和生产阶段;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的个人电脑(PC)研发和生产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到现在的因特网开发与服务阶段。

硅谷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而深圳被赋予了对标旧金山湾区硅谷发展“中国硅谷”的国家战略使命。2018 年,深圳GDP 领跑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 109.54 亿元(同比增长9.50%),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6 564.83 亿元(增长12.0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6 131.2 亿元(增长13.30%);计算机、通信等行业增速较快(增长14.00%),汽车、专用设备、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12.40%、10.00%、25.0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0%、12.73%;有14 415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二;有1.8 万件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2003 年以来稳居全国榜首[6]。

本文通过深圳与硅谷科技创新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段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短板。

2.1 科技创新驱动力比较分析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带动下,2018年深圳研发投入占深圳市GDP 的4.2%,相当于以色列的水平;2019 年,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4 万家[7]。2016 至2019 年,深圳人才数量逐年递增,常住人口每100 人当中就有15 位是科技工作者。2018 年深圳高层次人才达10 993 人(全职院士达38人),创新创业团队达143 个[8]。截至2018 年,累计建设各类创新载体2 214 家,其中:国家级115家、省部级595 家;省实验室4 家;基础研究机构13 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9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 家。制定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建设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师资力量或赶超校本部。截至2018 年,深圳人才资源总量达548万人,经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近1.3 万人,平均年龄不到40 岁[6]。与硅谷相比,或与北京、上海相比,目前深圳缺乏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原创基础科学知识能力有待提高,核心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在科技创新驱动力持续供给上下功夫。

而硅谷,其科技创新源头可追溯到20 世纪20年代。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电子工程学博士弗里德里克·特曼在斯坦福大学专攻电子及无线电技术领域,其学生创建了惠普和瓦里安公司等。这段历史被誉为硅谷的“源头”。晶体管、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是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可见硅谷引领了这次科技革命。20 世纪80 年代,美国128 号公路创新廊道的企业跟不上硅谷企业科技快速变化的步伐。目前,硅谷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全球高科技人才被吸引至此,拥有科技人员达100万人以上,而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在此任职,诺贝尔奖获得者60 多人;高科技企业不论大小群聚于此,在普华永道根据全球企业2017 年3 月31日股票市值给出的“2017 全球最有价值的100 大企业”排行榜中,硅谷的企业有7 家,均为科技企业,而且在排行榜前10 名中占了4 席。

2.2 营商、生活主要成本比较分析

深圳的总面积只有1 997 km2,相当于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经过特区经济40 年的发展,深圳的土地资源基本耗尽,商租和住房成本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目前已高于硅谷。高房价留不住、吸引不了高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因生产要素成本过高,很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被迫搁置,拥有优质科技创新(以下简称“科创”)潜力的企业被迫“用脚投票”,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将研发等部门从深圳迁至东莞,严重影响了深圳科创产业的长远发展,大大削弱其国际竞争力。

硅谷企业的商租和员工生活成本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便超出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至2016 年,美国住房均价每套24 万美元,而硅谷的旧金山市达到115 万美元、帕洛奥图等则超过250 万美元且供不应求[9]。付不起商租的一些科创企业和买不起当地房屋的科技人才“用脚投票”到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其他科技创新活跃的地方寻求发展。

2.3 政府作用比较分析

2.3.1 深圳

(1)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均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出百余项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1995 年,出台文件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1999 年出台“新22 条”规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1 年至2005 年间先后出台文件规范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规范创业投资、鼓励相关孵化器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2008 年先后出台文件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2016 年形成以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为主的政策体系[10]。但毕竟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机制难免存在滞后,政府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治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2)基础研究投入方面。政府相较于企业有宏观调控、服务公众、服务长远等特点。目前深圳市政府对科研投入虽增加,但对科研的帮扶、项目落地、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支出的监管等需要加强;对发展潜力大的科研成果、项目等购买、支持的制度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创新引导能力有待提高,如对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的引导性行动措施、战略计划等仍较缺乏。

(3)公共产品、服务提供方面。一是基础教育未能保质保量。学位供不应求情况严重,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医疗资源保障不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合理以及基础医疗保障未能充分深入基层社区,未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类病情治疗需求。三是养老保障不足。老人院等机构建设速度赶不上深圳居民老龄化速度,解决存在问题的相关补给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在教育领域,截至2018 年年底,北京拥有93 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接近90 万人,上海拥有64 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66.6 万人,相比之下,深圳仅有8 所高校及9.7 万名在校学生;同时,深圳每一所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达到12.8 人,高于北京的6.5 人和上海的10 人,反映出深圳普通中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圳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仅有31.8 张,远低于北京和上海。

2.3.2 硅谷

比较而言,硅谷当地政府可谓“无为而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提高生产、生活要素的聚集效益、减少相应成本等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在一段时期里,对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硅谷当地政府没能积极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硅谷的科技创新发展,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长期短缺,未对41个城市建成贯穿其中的交通网络系统。此外,硅谷的基础科研资金投入主要来自美国联邦政府,在20世纪70 年代末后,相关投入总体呈下降趋势。

2.4 创新文化比较分析

深圳文化多元、社会包容度高。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富有“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精神,创业者到深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形成了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人口的高度流动性使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频繁,逐渐养成了包容心态和竞合意识。深圳吸引外来人口,不甚挑剔,各类层次均有,丰富多样,在营造自由、快乐的生产、作业氛围的同时,亦满足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需要,利用市场推动人力资源优化升级。高科技人才的竞相出现、创客机构的竞相发展,衍生科创文化、极客精神。深圳具有创新发展普遍需要的文化和社会基础,但专门为科技创新打造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

安纳利·萨克森宁[11]认为,美国西岸的优势在于企业和不存在等级制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及非专有标准;硅谷企业的“慵懒”风格营造了信任、知识共享的氛围。这就是硅谷成为全球科技风向标的成功经验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呈现出变化的趋势:更具灵活性、更能调动科创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意的中小企业因为商租和住房成本增长过快等原因,“用脚投票”离开硅谷,留在硅谷的更多是科技巨头如苹果、脸书、英特尔等大企业,其科技创新精神风格日趋求稳定,硅谷昔日澎湃的创新魄力、精神转弱。这种趋势,值得后来者思考,作前瞻性应对部署。

3 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包括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东部的奥克兰和南部的圣荷塞,南部坐落着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旧金山湾区自19 世纪后半期以来,已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经济型世界级湾区,汇聚了大量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

3.1 发展回顾

(1)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淘金热”乘着海上运输发展的东风,掀起了旧金山地区第一波人力、资金等热潮,相关生产因素盘活了当地工业、金融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蒸汽船等科技的出现,奠定了旧金山湾区成为加州核心区域的地位。旧金山湾区内的生产资源随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港口延伸到了内陆,但其周边地区没能得到带动发展。

(2)20 世纪中叶到80 年代。旧金山湾区的工业得到发展,出现规模的港口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海上、陆上以及海陆间的交通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产生空间分工和空间生产效应,前往周边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中心、次中心发展格局。

(3)20 世纪80 年代到本世纪初期。旧金山湾区内高端制造业出现,服务业日趋成为主导,金融、信息技术和船舶租赁等逐渐支起其全球金融和商贸中心地位。随着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旧金山湾区内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科技驱动经济、吸收文化多元,推动旧金山湾区内各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

(4)本世纪初期至目前。旧金山湾区聚集创新资源能力日趋强大,完善金融、高校、企业创新循环系统,出现创新经济主导的产业群,以科技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形成了信息化服务业和新兴商业等全球追随的模式,将空间分工、生产效应发展至全球。旧金山湾区已成为加州第二大都会区、人口仅次于洛杉矶地区,也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拥有美国国家公园等许多自然景观,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之一和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3.2 成功经验分析

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支持其经济发展。据统计,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均GDP 与该国家(地区)的创新指数得分呈正比(见表1)[12]。截至2018 年,共有33 家世界500 强企业总部设立于旧金山湾区。2017 年,旧金山湾区GDP 超过7 800 亿美元,与世界排名第18 名的国家相同;拥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包括公立型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私立型的斯坦福大学以及世界顶级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截至2020 年3 月,约200 位诺贝尔奖得主、超过20 位菲尔兹奖得主、超过50 位图灵奖得主曾在旧金山湾区学习或工作;此外,旧金山湾区产生超过250 位奥运会冠军。

表1 2017 年旧金山湾区及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单位:美元

(1)科技产业发展成熟。一是科创企业实力雄厚,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不断碰撞出创新火花。基础数量巨大的科创相对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和脸书、英特尔、苹果公司、特斯拉等巨头,为旧金山湾区冠以“全球创新高地”之称。这些科创企业将实验室、科研机构和消费者串联起来进行有效交流、反馈效果,推动建立了学、研、消费和市场之间的高效闭环体系。二是卓有成效的科技金融体系持续推动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壮大。2014 年,超过14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硅谷,占全美风险投资资金的43%[13]。风险投资帮助企业起步,保障初创人专注创新;当企业进入扩张期,私募股权投资便发挥作用,通过资本重组助力企业壮大。事实上,卓有成效的科技金融体系成就了硅谷科技产业与科技金融业相辅相成、不断发展。三是完善的科创服务体系。旧金山湾区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管理、金融等科创中介,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整合创新要素,提高科创成果产出率。

(2)政策开放和文化包容。一是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创新的源泉来自创新人才,创新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旧金山湾区能够每年吸引两万移民的重要因素是其便利的移民政策和倾向性的政策优惠。其中,初创企业中约25%的创始人来自中国或印度,约33.33%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出生地不在美国。圣何塞市1950 年至1970 年新增人口中约66.67%是移民,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电子工程师、技术人员等[13]。政策倾斜为高素质青年在旧金山湾区创新创业提供机会。二是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创新环境。美国是地方自治体系,这里主要指地方政府没有层级之分,以市场为导向,不预设产业政策,在采取优惠政策的同时,以容错、优厚待遇等营造着良好的研究环境、培养着自由的土壤,吸引一波又一波科学家入驻。开放的文化营造着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调节着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

(3)生产要素流通网络成熟。一是以科技手段设计交通体系。旧金山湾区交通体系服务的对象是北湾、东湾、半岛、硅谷和南湾,为满足因地理、经济、生活等产生的需求,旧金山湾区通过对旧城与新城的连接、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的状况)的数据化评定设计交通体系。二是以绿色理念构建交通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跨海大桥是保护旧金山湾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牵手东湾和北湾、旧金山和北加州、旧金山和奥克兰、旧金山半岛和东湾的5 座大桥不仅形成了旧金山湾区高效时空通道,而且将其天然屏障优美地连接起来。

(4)城市间协调发展。一是发展城市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是优化空间分工、提高空间生产的基础,旧金山湾区对其三大城市的定位是旧金山市倾向于金融业、生物制药等产业,奥克兰市侧重临港经济和装备制造,圣何塞市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信息通信和航天航空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奥克兰市是圣安东尼奥河的内港和旧金山湾的入口,二战期间以港口经济起家,随之以工业、文化产业等实现经济腾飞,目前主要产业为玻璃、数控机械和生物制药等;圣何塞市是硅谷的“心脏”,遍布许多电子计算机、仪表和宇航设备等工厂;旧金山市是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主要发展如金融业、国际贸易等科技服务业,包括美洲银行总部的40 家银行及其147 家分行坐落于此,孵化着旧金山湾区大量的小型生物科技产业[13]。三大城市港口工商业、科技创新业、金融服务业互相支撑,元素丰富的产业结构促进旧金山湾区整体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

(5)着力可持续发展。一是环境基础条件好。旧金山半岛三面环水,夏季气温最高20℃左右,降雨量少,四季宜人、环境优美,这是旧金山湾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络绎不绝的创新人才基于旧金山湾区能够满足其对居住和生活的要求,选择留在此发展。二是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出台节能减排等规定,制定城市规划,将环保建设等制度化、规范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6)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以及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强有力支撑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制定“产业联盟计划”,形成了大学为旧金山湾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大学提供科研设备和资金的良好互动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技理论与创新实践的深度契合,也实现了科研成果商业化提速。同时,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畅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和政府之间互动的制度机制。

4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圳段科技治理的思路

4.1 发挥中心城市、科创巨头优势,补足科创短板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深圳以其突出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优势稳居中心城市地位。深圳要提高协同发展认识,在做大做强自身优势的同时,加速将创新资源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辐射;通过加大汇聚资源、基础科学科研投入力度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学府、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自主培养、引进研究型人才,进一步深挖、扩大科创动力源。深圳周边城市,如东莞可以构建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创新格局,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精度,实现制造业的更新换代,并着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丰富科创产业链结构、提高商品附加值等;依托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以及发挥科创企业孵化器等作用优势,吸引富有科创活力的中小型科创企业,承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效应,发展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新支柱;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高对聚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吸引力,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又一个人才高地[14]。

4.2 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治理水平

虽然深圳、东莞、惠州等市于2012 年已就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签署协议,但到2016 年,上述城市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仍举步维艰,主要原因之一是守旧制度的障碍。当前,深圳要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立健全科创成果的使用和相关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相关收益份额应向科技创新、研发人员倾斜,科学设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门槛标准,对标国际规则完善科技产品、服务的采购政策体系,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并且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赋予的使命,构建适合区域多元治理的新制度机制,凝聚市场主体、公众等智慧,避免政府一元治理局限而产生的弊端,积极主动地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城市间合作向纵深发展[15]。

4.3 突破瓶颈,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为优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生态系统,要突破基础创新链中存在的瓶颈。其中,人才汇聚、科研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源整合以及营商环境等是关键。对此,深圳要与周边城市共同营造能激发科创人才灵感的包容、宽松的工作环境,协同建设国际化科研基础设施,协同完善维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以及对标国际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投入,搭平台、通渠道,如建立健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对话机制等,加强城市间数据共享,统筹科创协同发展方向;完善创新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提高聚集、整合优质资源的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合理流通,协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16]。如在东莞建设的科技创新园区,科创人才与制造业基地相连接的实际是包括科创人才在内的创新要素流通、碰撞,激起创新火花,同时也能起到降低科技创新和创业风险的作用;平台所形成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将科技创新要素与科技管理服务要素联合起来,规范高效运作。

4.4 加强协调联动,利用好国内外资源发展科技创新

深圳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和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赋予的利好政策等,对标国际,协同周边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与周边城市开展严丝合缝的科技协同创新,不仅要建成层次丰富的科技创新高地,而且要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以尺度重组调整空间生产策略,推动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协调统一行动计划等,并以具体行动方案明确分工,在制度化机制下开展并接受监督[17];对标国际,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深化金融与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高端服务业,切实为科技成果保质、为科技产业发展提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深圳周边城市要积极加强与深圳的合作,特别是科技赋能制造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优势互补、产业梯度发展格局,打造科技高尖端、智能制造世界先进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例如东莞可以以科技赋能,做大做强世界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经济腹地的雄厚实力及滨海湾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用好松山湖等两大核心创新平台及中子科学城等9 个创新节点,用不断更新的科技成果武装制造业和海洋产业。在科技创新上,参与国际竞争更能锻炼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治理能力,更好地发展科技产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城市可多参加国际展会、全球论坛以及积极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在国际科技创新舞台上乘风破浪,提高国际竞争力[18]。

4.5 分工协作,合力保障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4.5.1 革新做法,共同开创土地使用新路径

深圳要多管齐下,解决住房、商租问题。一是丰富住房形式,构建满足不同对象、需求以及防止炒房并配套现代化住房制度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在保障住房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管理能力,做好科学规划,用精用好每一寸土地,切实保证土地使用质量。三是提高城市改造速度,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的同时加强城中村等的改造或转型,释放空间潜能,专供科创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科创企业商用。四是深圳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解决方案之一:进一步解放思想,革新土地管理理念,以区域性行政和合作治理的思路引导,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共同开创土地使用新路径[19]。

4.5.2 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

深圳要加大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完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引进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制度机制,多渠道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并且科学、合理布局教育资源;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加大引进区域外优秀人才技术力量的力度,整合优质医学科研资源,对标国际建设一批综合医院,打造高端、先进医学研究平台,同时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将医疗站、门诊部等充分建设到社区、村等基层,切实保障不同人群需求、不同病情的治疗需要。深圳协同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参与建设强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从“衣食住行”,包括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等各方面,切实提高社会福利保障质量,留得住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驱动力。

猜你喜欢
旧金山湾科创硅谷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Uber内客服通话功能正在旧金山湾区测试
智商着急勿赴硅谷饭局
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抢“红包”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