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庄严的承诺

2020-11-20 02:01林越陵蔡和朱振标
档案与建设 2020年9期
关键词:残疾人江苏精准

林越陵 蔡和 朱振标

江苏,挟大江,临沧海,抱湖衔山,沃野千里。拥有苏北、苏中、江南三大平原,长江和淮河两大河系及众多物产丰饶、景色优美的湖泊,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有两个位于江苏,地理形势优越,是中国东部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深厚的一方重镇。公元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曾经有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时淮北粮丰景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旱涝之灾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55年,黄河在河南钢瓦决口北徙,仍回山东入海,结束了长达700多年的夺淮历史,但淮北大地却只余“是田皆斥卤,有地但蓬蒿”的荒凉景象。

江苏废黄河沿岸有个相对贫困带,处于其中的丰县、睢宁、宿豫、沭阳、泗阳、泗洪、盱眙、淮阴,涟水、灌南、灌云、东海、阜宁、滨海、响水15县,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500万。长期以来,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特别是相对贫困的苏北15个县,深深牵动着省委、省政府每位领导的心。为了改变苏南、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从而为淮北人民告别贫困奔小康创造了最基础条件。

2020年6月9日,第十一个“国际档案日”,江苏省政府扶贫办和江苏省档案馆以“档案见证小康路——江苏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主题,撷取200余张扶贫工作图片,在线上举办“档案见证小康路——江苏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档案史料展”。徐徐打开的画卷,带领我们走进了江苏数十年扶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

因地制宜,特困之地变身花木之乡

沭阳,江苏人口第一大县,总人口达198.28万人。1991年,沭阳人民的生活仍处在贫困之中,人均年收入仅为332.9元,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相比,竟相差1000元以上。在38个乡镇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有30个,占全省贫困乡镇总数的一半还多,“人口第一县”也因此成为“全省第一贫困大县”。

面对沭阳及整个苏北地区的状况,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在农村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战略方针:一手抓经济发达地区的加速发展,一手抓经济薄弱地区的脱贫致富。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教育和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沭阳县为重点,对淮北10个县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的58个贫困乡派出“社教与扶贫”工作队,按照“稳定提高农业,突破多种经营,放手搞活流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大搞劳力输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1992年3月7日,来自98个省直机关厅局、28个大专院校、45个企事业单位的江苏首届社教工作队619名队员经培训后整装出发。这支队伍中的成员大专以上学历占86%,包括8名博士生,2名年轻副教授,充满青春活力。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省长陈焕友,以及曹鸿鸣、胡福明等省领导齐聚动员大会,为工作队壮行。这其中,赴沭阳工作队阵容最为庞大,时任省农林厅厅长俞敬忠亲自担任队长,7位厅级干部组成队部领导,326名队员则是从省级机关、在宁高校、部省属大中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精心挑选的优秀干部。他们奉命进驻全省第一贫困大县,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一场影响深远的扶贫之战从此拉开了序幕。

斗转星移,28年弹指一挥间。历届驻沭阳扶贫队一个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跑项目,促产业,抓落实。针對颜集镇、新河镇、庙头镇等地素有通过栽花植木传情达意的传统,扶贫队积极发展花木种植产业。鼓励村民种花植树,帮助宣传推广找销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电商业务……一系列的举措让农民逐步尝到了甜头,口袋有钱了,生活有着落了,楼房盖起来了。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镇。如今,沭阳全县共有60万亩花木产地,8000多个种花大户,几乎村村种花育苗,花卉种类多达2000余种,成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2005年,颜集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首批“花木之乡”。

摆脱贫困的沭阳以改革创新闻名全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沭阳速度”,积累了沭阳经验。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连续8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连续5届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北唯一一家落户县级城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33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61亿元。

精准扶贫,让红色土地开满致富之花

1943年3月18日,82位殊死抗日的新四军勇士,将青春与热血抛洒在刘老庄的土地上。岁月悠悠,光阴荏苒。烈士们的英雄丰碑熠熠生辉,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乡亲们仍旧日复一日地过着艰难的生活。2009年,全村36个自然村庄,58个废沟废塘,无一条水泥路,小土路两旁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村集体经济负债7.8万元。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革命老区的乡亲们,针对刘老庄地处江淮腹地,没有产业支撑的情况,为了后来居上,不拖全省脱贫后腿,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朱林经过调研考察,先后引进了中能环光伏产业园、吉美生态园、精品苗木大洋生态园等项目,将全村3280亩土地全部流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成了千亩日光能大棚、千亩果树采摘园、千亩精品苗木、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等4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村民也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从村民变为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年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000多元,猛增到2015年的16800元,农村合作医疗、水费、幼儿上学等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缴纳。村民富口袋同时不忘富脑袋,刘老庄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制蔚然成风。如今,刘老庄已告别脏、乱、差、穷,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到美丽现代的红色家园的华丽转身,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江苏最美乡村”等多个荣誉。

刘老庄凤凰涅槃,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千村万户帮扶工程”“脱贫攻坚工程”和“脱贫奔小康工程”。

2002年印发的《江苏省扶贫开发“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继续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少数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村、贫困户继续组织实施扶贫攻坚;对已经解决温饱的着力巩固扶贫成果,加快实现小康步伐;对基本实现小康的进一步提高标准,努力建设宽裕小康。这一时期,江苏先后以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2500元和4000元作为扶贫标准,组织实施了三个阶段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05年至2007年,江苏以1500元作为扶贫标准,部署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顺利完成了310万人的脱贫任务。2008年,按照世界银行当时提出的人均生活费1天1美元的减贫标准,江苏将扶贫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 2500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到2011年底,脱贫攻坚5年任务4年完成,苏北468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1011个经济薄弱村基本达到“八有”(有“双强”班子、有科学规划、有高效农田、有特色产业、有配套设施、有保障机制、有整洁村容、有文明村风)。2011年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东部有条件地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率先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工作要求,江苏于2012年部署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历经4年时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2015年底,江苏411万低收入人口如期达到年收入4000元标准,1533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增收目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

创新驱动,让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乡亲们口中的“亚夫”,是镇江市农技专家、句容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赵亚夫。他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学成归国时,带回的是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按资历,他本可以获得更好的晋升待遇,然而他没有按照人们想象的路走,而是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和农民一块苦一块干,无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种苗服务,带出了一大批万元户,帮助农民盖起了一幢幢“草莓楼”。这一做,就是整整五十年。

五十年中,赵亚夫先后在250多万亩土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他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亲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带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有人对他说,“我们把论文写在纸上,您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视察时,赞扬赵亚夫的科技成果体现在了广阔的土地上,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在江苏扶贫路上,无数如赵亚夫一样的共产党员,仰望着美好生活,脚踏实地带领乡亲们追逐梦想。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滨海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这是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典型的最高认可。盐城市副市长、滨海县委书记孙轶登台领奖;滨海县委副书记张孝荣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滨海县是江苏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县。

依傍黄海,滨海却是江苏特困地区之一。2015年,在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后,江苏决定“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作为新一轮扶贫标准,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省委继续派驻帮扶工作队,加强滨海等12个重点县(区)帮扶力量,重点实施产业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助力、健康援助、金融助推、基础支撑、国土支持、企业帮村八项脱贫致富行动。在省委、省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引下,紧扣“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围绕低收入农户收入稳定超过6000元标准,建立“以产业扶贫为引领,以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政府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探索出一个互助、共赢、共享的长效脱贫、防止返贫新模式。截至2019年9月底,该县4.1万建档立卡户、10.8万人已全部脱貧,2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昔日的盐碱地荒滩涂,一跃成为百万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富裕之都”。

助残致富,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翻开扶贫档案,一个特殊的群体让人们揪心:在江苏,有479万残疾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收入低于6000元的贫困残疾人有21.8万名,且分布在苏北地区的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他们中大多数是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特殊困难人群,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全省将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建档立卡、就业帮扶、兜底保障等工作,推动残疾人脱贫增收。2017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工作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要求全省新增实名制残疾人就业10000名、辅助性就业10000名。全省将残疾人生活水平提高和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纳入地方政府扶贫考核和新农村建设指标。全面摸清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残疾人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江苏实施低收入残疾人“精准脱贫”专项行动,全省残联系统紧盯30.7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到2019年底,全省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基本实现脱贫。

盐城市对于贫困残疾人口的帮扶贴心又务实。当地残联等单位将建档立卡残疾人脱贫的目标从“两不愁三保障”拓展为“两不愁四保障五提升”,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基本家电覆盖面、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率不断提升。同时,根据建档立卡残疾人的不同情况,精准落实增收减负帮扶措施,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关爱扶贫,帮助建档立卡残疾人获取经营性、资产性收入,增加薪资性和帮扶性收入,确保2019年底所有建档立卡残疾人脱贫。句容市残联采取部分资金扶持,减免高架草莓大棚租金的措施,指导帮助残疾人建立草莓种植基地,还邀请赵亚夫现场指导,提高产量增收效益。句容县戴庄村残疾人扶贫基地依托赵亚夫指导建立了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布局、技术指导、标准化种植,以及统一收割、统一包装、统一组织产品销售的“六个统一”。通过对农村残疾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资金及营销扶持,辐射和带动周围80多户残疾人发展有机大米、水蜜桃、蔬菜、草莓等种植项目,帮助残疾人在基地从事农产品包装等力所能及的工作。沛县爱心互助蔬菜种植合作社与徐州农管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实现经济利润360余万元,该县湖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江苏庆安集团公司合作,投资600余万元拓展螃蟹、对虾、土鸡养殖等项目,安置带动110余名残疾人走上脱贫路。

见证历史,档案聚焦决胜扶贫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精准扶贫的决胜时刻。

为了让江淮大地全民脱贫的历史成为永恒的记忆,江苏省政府扶贫办、省档案局(馆)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加强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形成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扶贫办牵头,档案局(馆)负责对精准扶贫档案监督指导的工作机制,确保扶贫档案工作落到实处。宿迁市档案馆与市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精准扶贫规范建档工作的通知》,明确精准扶贫规范建档工作中的部门职责、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将扶贫档案建设纳入扶贫整体工作,宿迁市各级档案部门创新征集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征集工作,范围涵盖省委扶贫工作队、重点帮扶地区、对口帮扶单位和贫困户,并采集口述资料;淮安市深入部门和镇街对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开展定期督导,涟水县在督导过程中和县纪委联合建立“一单、一函、一书”制度,即交办单、督办函、问责书,同时通过“资产大排查、绩效大提升”专项行动、每月一次的阳光扶贫“回头看”活动,确保档案的有序管理;徐州市档案馆为突出2020年“6·9”国际档案日“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的宣传主题,发布了扶贫开发相关档案资料征集通告,在“徐州发布”平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大面向社会征集扶贫开发档案资料力度,同时通过“阳光扶贫+”监管平台,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全市共收集建档立卡电子信息234879户、602354万人。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2016年,江苏省扶贫办与江苏省档案局共同制定了《江苏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从综合类、精准识别类、精准施策类、精准脱贫类四个方面明确了全省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时、完整对所有档案做到规范归档。2018年机构改革后,江苏省政府扶贫办、江苏省档案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在2019年修订的《江苏省政府扶贫办管理制度汇编(试行)》中,将档案管理制度作为专项制度单列开来,突出强化对日常工作中的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做实做细做好档案管理的原始记录等基础性工作。《江苏省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下发后,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学习贯彻活动。盐城市滨海县根据滨海扶贫档案的特色,制定了《滨海县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下发到各镇(区)、村,根据各阶段材料收集内容制定详细的目录清单,达到标准统一、资料完备、索引准确、查阅方便的效果。各地档案部门与扶贫办及驻地帮扶工作队密切配合,跟踪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做到了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档案成为江苏人民携手脱贫奔小康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从1992年向苏北经济薄弱县(区)派出“社教与扶贫”工作队开始,28年来江苏扶贫事业的奋斗历程历历在目,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辛、奋勇向前,带领贫困地区人民摆脱千年贫困、走向富裕的伟大成就铸就的丰碑;是江苏省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也是江苏档案人用档案记录江苏扶贫历史,讲好江苏脱贫攻坚精彩故事的担当作为。

站在2020年打响“全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节点上,展望未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十四五规划”将朝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標进发。江苏档案人也将铭记前辈丰功伟绩,奋发图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主动作为,努力担当,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档案力量!

猜你喜欢
残疾人江苏精准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图说江苏制造
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