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选调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

2020-11-23 14:29王晓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组织协调参与者调研

文/王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工作干部队伍,去攻坚克难,解决基层和农村各类困难和问题,在2020 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1,2]。选调生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其培养和发展状况关系到基层党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选调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调研样本基本构成

(一)家庭背景

参与调查的选调生共80 人,其中:男生36 人,女生44 人;汉族36 人,藏族27 人,回族8 人,土族7 人,蒙古族2 人;67 人来自青海,13 人来自其他省份;75 人来自县级以下行政区,5 人来自地级以上行政区。

(二)学习情况

参与调研的选调生中,37 人计算机水平为二级及以上,43 人计算机等级为二级以下;75 人没有攻读在职学位,5 人正在或者已经攻读在职学位。

参与此次调研的选调生男女比例相仿,定向选调生占多数(60%),大多数来自青海(83.75%),以汉族及藏族为主(合计占比78.75%),大多来自县级以下地区(合计占比93.75%)。他们对于提升学历水平的意愿并不强烈,半数以上(53.75%)没有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

二、调研样本职业发展情况

“工作稳定”(40%)是报考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希望“实现政治抱负”(13.75%),“老师或朋友的建议”(8.75%)、“规避就业压力”(7.5%)、“收入稳定”(6.25%)、“职业发展前景好”(6.25%)、“家人期许”(6.25%)也是报考的重要原因,另外,“专业对口”(3.75%)、“掌握更多资源”(1.25%)、“随大流”(1.25%)也是参与调研的选调生报考的原因。

52.5%的选调生有3 年~5 年的职业规划,8.75%有终身的职业规划,32.5%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6.25%对未来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可见大部分参与调研的选调生对自己的未来有长期的规划。

(一)工作去向及职级

参与此次调研的选调生工作地点均为青海省,74 人工作单位在乡镇,占比92.5%,6 人工作单位在县直单位,占比7.5%,其中4 人已离开了选调生考取的单位(3 人遴选到其他单位,1 人因工作地区不理想而离开),但仍就职于党政机关,目前所有参与调研的选调生均为科员级别。

(二)满意度情况

在“工作状态”“经济状态”和“生活状态”三个维度里,“经济状态”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统计时满意以“满意”和“很满意”的数据计算。以下满意度的含义均相同。]最高,占比70%;“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满意度相仿,分别为56.25%和55%。

在对现在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中,“薪酬、福利水平”的满意度最高,占比73.75%,接着依次为“领导认可度”(65%)、“自身工作能力”(61.25%)、“工作环境”(56.25%)、“工作氛围”(55%)、“个人发展空间”(53.75%)以及“加班次数”(36.25%)。

结合调研中有关薪资待遇的调查结果,参与调研的选调生薪资范围为4501 元~8500 元,其中薪资在5501 元~6500元占大多数(51.25%),可知,参与调研者对于经济收入的要求不是非常高,这可能与参与者的生源地以及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关系。相当一部分参与调研的选调生认为,现在的工作与之前的预想有差别:60%的参与者认为现在的工作与之前的预想有一定差别,8.75%认为有很大差别。

(三)职业发展困惑

虽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但是大部分参与调研的选调生认为自己在培养过程中与一般干部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由于在择业时,受他人影响而选择职业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工作压力过大”(43.75%)、“人际关系复杂”(38.75%)、“加班次数过多”(37.5%)“就业地区或环境不理想”(36.25%)、“晋升途径狭窄”(31.25%)、“工作能力欠缺”(31.25%)也是工作中困扰参与调研的选调生的重要因素。此外“存在语言障碍”(27.5%)、“交通不便”(26.25%)、“专业不对口”(22.5%)、“饮食习惯难以适应”(11.25%)也困扰着许多参与调研的选调生。

(四)能力提升需求

参与调研的选调生均有能力提升的需求,其中72.5%认为自己需要提升“公文写作的能力”,61.25%需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51.25%需要提升“组织协调能力”,48.75%需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41.25%需要提升“办公软件使用能力”,30%需要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需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单兵作战能力”的各占22.5%,另外还有13.75%需要提升“外语水平”。

而在被问及在校期间得到提升并对工作起到帮助的能力时,67.5%的参与者认为在校期间“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得到了提升,61.25%认为“公文写作能力”得到提升,55%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各有“53.75%”的参与者认为“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提升,51.25%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38.75%认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12.5%认为“单兵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3.75%认为“外语水平”得到了提升。

由上述可知,“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校期间能力提升的效用大于工作需求,而“公文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单兵作战能力”和“外语水平”在校期间能力的提升不足以满足工作需求,由此可知,该校在计算机使用这项硬性技能的培养以及口语表达、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这些软性技能的训练上是有效的,而在公文写作、外语训练、人际交往以及个人单项能力训练上有所欠缺。

三、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

参与此次调研的选调生中男女比例相仿,定向选调生占多数且多毕业于文科性质的学院他们,大多数来自青海,以县级以下地区居多,汉族及藏族为主。他们大多就职于青海的乡镇机关,大多对自己目前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表示满意,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和诉求以及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可以作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下一步的研究要点和努力方向。

(一)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

1.职业心理预期需要调整。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了解大多来自亲朋好友或各类网站、媒体,参与调研的选调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父母有一方为公务员的不超过12 人,因此他们对于公务员工作内涵的了解可能不全面、不到位,68.75%的参与者认为现在的工作与之前的预想有差别,这可能会延迟他们对工作的适应期甚至更换工作。

2.职业的选择过于依赖他人。参与调研的选调生中仅有28.75%认为自己才是对自己择业影响最大的人,其余参与者更多会听从亲朋好友的建议,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从事的职业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影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学历提升意识过于薄弱。参与调研的为2016届~2019届毕业生中的选调生,他们已经在职场中历练了一定时间,且大部分人(61.25%)有3 年~5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业规划,应该懂得如何为自己的加薪晋职加码,但93.75%参与者没有攻读在职研究生,当然这可能与得不到组织批准或地域因素有关,同时与参与调研者的个人意愿也有关系。

4.软硬性技能均有欠缺。调研中发现,参与者中有31.25%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欠缺,对于办公软件的使用、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外语能力等这类硬性技能以及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口语表达等这类软性技能均有较高的提升需求,特别是公文写作能力,72.5%的参与者有提升需求。

(二)应对措施

1.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通过笔试或已考取选调生的应届毕业生开展职业心理调适、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挖掘职业兴趣点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此类人群尽早熟悉角色,进入角色,及早胜任工作,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职业需要怎样的就业心理、怎样的工作技能以及如何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梳理就业思路、找准就业方向。

2.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参与调研的选调生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部分问题是由于参与工作前对工作的陌生感所造成的,消除这种陌生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整合并充分发挥强大的校友资源。通过邀请成功校友来校讲座,或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工作的方式方法,指出自己所属行业中的雷区,明确行业中的必备技能,让在校生提前感受职场,理解职场,提前调适职业心理,掌握必备技能,尽量避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弯路。

3.加强毕业生软硬性技能的培养。调研中反映出,选调生对于公文写作能力、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等硬性技能有较高的需求,特别是作为公务员必备技能的公文写作能力需求最高,针对这部分需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培训,提升在校生的硬件能力,提高应聘素质,增加就业砝码。对于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口语表达等软性技能,可以鼓励在校生多参加学生社团、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自信心,同时也便于毕业后尽早适应工作角色。

四、结语

青海省选调生的存在职业心理预期过高、职业的选择不明确、学历提升意识较低以及软硬性技能不佳等四问题,对应的可以通过争强就业指导工作、利用校友资源以及加强毕业生软硬性技能的培养提升选调生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组织协调参与者调研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试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
立法主导要从加强组织协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