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探究

2020-11-23 14:29陈岩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竞争力大学生

文/陈岩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不仅指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包括其养成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如果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和扎实的基础知识,那么其就会成为就业市场中的优秀人才,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完成某个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和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方面[1]。具体来说,只有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身心素质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后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指除了学生自身以外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是其是否能成功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是否能成功就业,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从专业技能来讲,能够成为多个企业共同争取的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科学水平,累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求职能力方面来看,如果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那么其就能及时地捕捉职位信息,并且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把握好时机。

(二)学校因素

对于各高校来说,就业指导都是工作的重点。只有高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培养更多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学生,使其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体来说,想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科学和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三)社会因素

现阶段,一些就业市场非常看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秩序。而目前我国制定的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一些想要到大城市打拼的学生会受户口和人事指标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提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的内容,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使其有更多就业选择。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能力,那么就无法满足很多就业需求,高效地完成工作。如果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足以满足就业需求,那么就无法充分发挥真正实力,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保障社会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身的就业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活动内容,有助于明确开展社会实践互动的目的,细化实践策略,强化实践手段,让学生自行完成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构建系统化的逻辑思维模式,这样学生也能更顺利地完成工作。

(三)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只有当大学生非常关注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效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让学生自行学习并实践操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找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并且利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2]。学生在自学和实践过程中,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动手的习惯,有助于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和建议

(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高校没有依据实际的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调整教育思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脱离社会,并且无法成长为能达到社会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转变传统储备知识式教学为结合专业与实践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局限于理解性学习,而学会利用自主创新型的学习方法。只有顺应社会就业理念转变学校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其次,体现教育优势。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经验都有一定的差异,高校应该设计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优势,培养出具有个人优势的人才,让大学生成为就业环境中不可替代的个体,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教育优势有助于保障高校的职业规划,也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标准。高校应该设计具有技术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灵活性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增加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内容,以此在之后的实践活动中能应用所学知识。凸显教育优势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工作,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

最后,推动个性展现。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还应该学会与他人交往,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变通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个性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创新办学方式。如果想要符合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要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理解学习中,要学会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自主学习转变为合作交流式学习。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实践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动力学习新知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推动课程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实行改革后,有助于高校调整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实践操作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高校不仅要设计学生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课程内容,而且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

最后,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应该重点制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探索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学习中都存在的缺陷,从而能有效地查缺补漏。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位置。

(三)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重视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就业状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高校应该在教育体系中融入社会实践内容。如果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就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包括逻辑思维、独立思考、交流协作、自主创新和分析处理等能力。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力量的帮助,学校很难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学校应该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其次,提供实践平台。专业知识和实践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而实践内容不同于专业知识,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实践内容,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优势和创造力[3]。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设置合适的情境,也能有效控制实践活动的进度,可以从中体现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另一角度看,实践课程可以补充专业知识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最后,完善实践考核机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直接融合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知道自身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快步伐建设实践机制,为学生提供校内和校外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充分结合理论与应用实践、环境适应与自主创新。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重点建设实践考核机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机会和平台训练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结语

现代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和家庭社会环境等几个主要因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认为今后应发动多方力量,共同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竞争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之歌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日本竞争力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