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20-11-23 14:29周烨伟韩素斌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就业观形势就业指导

文/周烨伟 韩素斌

自教育大众化发展以来,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的重要课题,学生面临多重的就业压力,高校始终在探索就业指导升级转型的路上探索,既需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能力提升。这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设计。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切入口,用就业来进行导向是一个新的思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立足于就业形势做出的学生管理工作转型

2020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874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将超过400 万人,普通专科毕业生将超过350 万人。即使考虑2020 年研究生扩招因素所吸纳的毕业生规模,仍然会有约700 万毕业生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而根据往年城镇地区新增就业规模来看,经济增长率要达到6%~7%左右才能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300 万人的目标[1]。但就目前的情况,由于全球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试图通过经济增长拉动人才需求的可行性较小,同时,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并不意味着市场对于高校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步增长,因此,需要高校在结合就业形势的分析下,从内部对学生就业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调整传统模式下的就业指导工作部署,审时度势地将就业视为导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二)立足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部署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才需求标准也顺应市场不断改变和调整。高校作为输送人才就业的关键环节,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综合分析,既要注重学术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专业上的实践应用操作,既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作支撑,又有结合实际工作快速上手的应用能力。简言之,人才培养目标应向应用型和复合型方向发展。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学生的教学工作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安排,学生管理工作作为贯穿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是推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应该就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导向调整。

(三)立足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核心调整

学生管理是实现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管理措施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保证。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带来明显的人才效益[2]。基于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人才要求攀升的情况,确保高校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就业,将就业指导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是当务之急。借此也能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体系,打破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侧重管理、轻服务的状态,促使其转型升级,让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毕业,使他们顺利进入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立足于搭建校企人才输送链的合作方案

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纵观高校与工作岗位的实际现状来看,人才输送的契合度不够,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这对于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说,需要消耗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来积累技术经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时,学生无法快速上手,将会失去竞争优势,也会被现实的洪流所冲击,失去工作机会。高校要着眼于现状,通过调整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地以就业为出发点来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借助学生管理工作来进行指导,从学生自身出发,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搭建校企人才输送链,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促进校园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二、具体路径研究

(一)择业观念的调整

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型升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最新的就业资讯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前瞻性的就业建议。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内,对于社会的就业形势存在消息不对称的问题,容易延续传统的择业观念,导致就业决策存在滞后性,因此,高校应该对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学生应该抛弃的就业观包括:一是紧盯“铁饭碗”的就业观;二是找工作一定要“对口”的就业观;三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本地就业观;四是“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就业观。五是好高骛远的就业观,这些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和选择,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3]。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就业指导应该就以上所说的传统择业观进行纠正,避免学生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要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新的择业观,促进学生择业观念与时俱进。就2020 年的形势来看,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无接触、电子化远程办公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防控疫情下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要向学生传输线上择业和线上就业的工作模式,帮助学生专业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型,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二)就业知识的搭建

就业指导工作讲究全方位,不仅需要对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对就业问题作出解答,对就业方向作出规划,还需要向学生普及就业知识,完善学生的就业知识结构,确保学生不陷入职场盲区,掉入就业陷阱等,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增加就业知识课堂,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搭建。所谓就业知识课堂,就是针对学生开展职业发展就业规划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多元化设计,一是对常见的就业陷阱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对中介收取押金、与企业签订不平等的协议以及榨取劳动力等行为进行识别;二是就劳动政策法规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知识普及,促使学生在面对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或与就业单位就自身权益问题产生分歧时,善于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三是在课堂上丰富就业技巧,就常见的面试礼仪和商务社交礼仪进行介绍,帮助学生能够在仪态上更好地展示自我,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模式技巧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在就业课程设置上进行多元化发展,完善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就业认识,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搭建。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

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人才输送链的合作方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首先,高校就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作出整合分析比较,就当前就业形势所暴露的就业结构作出专业结构调整,例如,目前就业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全球价值链运转受到冲击,与全球价值链联系密切的专业(如:服装、物流、机械、电子、科技等)就需要进行课程升级调整,在基础课程上加设风险防控、供应需求等课程,就形势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其次,高校应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调整,在理论课程的开设上适当减弱,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上适当增加,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等模式来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吸收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平台,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课程设置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构建校企输送链,让企业需求来指导课程设计,让课程设计来适应实际工作,实现校园学习与企业互动的无缝衔接,同时,加强企业互动能够深化校园企业的深度合作,能为学生谋求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

(四)管理模式的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各大高校培养教育学生的核心,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直接统领着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但就目前高校的普遍现状来看,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推动就业管理工作上存在影响,暴露了现有管理模式的弊端,因此,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

第一,部门之间协调性弱,存在沟通壁垒。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本质上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协作开展,但就现状而言,由于各个部门对于学生工作管理意识不强,导致机械划分职能,因而各自为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进行动态跟踪,消息无法及时共享,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佳。这要求高校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促进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各部门联合,共同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开展,在课程设计、指导、就业形势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联合设计。

第二,管理渗透性弱,管理效果不佳。高校不同于初高中,有院系专业划分,传统的上达下传的指示安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来消息传播不够及时;二来接收对象过于统一,不具有针对性。简而言之,学校集中指示的模式无法以一概全地传达所有任务,尤其面对就业指导这种专业划分较强的工作指示,更加不能集中指导。因此,应该将学生管理工作细分到每个院系,给予每个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空间,有针对性地就自身专业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第三,管理缺乏灵活性,忽视服务性。重管理、轻服务一直以来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典型不足,这让学生被动地处于被管理者角色,循规蹈矩地进行学习生活,虽然表面能够暂时呈现优良风貌,但实则未能触及学生内心,无法将管理内容内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就管理角色进行转变,化管理者为引导者,切实让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服务性。

三、结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就业管理的新模式,力图从内部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给予学生应对现状的就业指导。基于就业导向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新的思路,它借助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性来进行渗透式的就业指导,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猜你喜欢
就业观形势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