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策略研究

2020-11-23 14:29王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互联网+大学生

文/王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激励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是各类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相互角逐的主要战场,高校大学生群体变成了最大变量,面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疯狂挤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风险增大,大学生理想信念松动的可能性风险增大。

一、现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够塑造和培养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凝聚青年力量和集体精神力量,使当代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1]。本文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随机对西安市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00 名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如下。

(一)积极表现

第一,大部分高校大学媒体素养较高,能够科学地看待和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在文化碰撞、价值多元的网络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性分辨信息的真伪,做到文明上网;第二,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能够坚定政治立场,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必然会实现,我们每一代人都在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之努力;第三,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和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理性辩证地分析事物发展的正反两面,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消极表现

第一,少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的状态,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过度追逐现实利益,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少部分大学生过度追逐个人利益,认为金钱即实力,也是人生奋斗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下,出现了泛娱乐化的现象,利己主义抬头,缺乏集体意识,“三观”出现偏差;第三,少部分大学生缺失网络道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在海量网络信息的轰炸下,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明知道部分假信息有危害,采取置之不理或者放任自流的态度,面对网络暴力部分学生采取“热暴力”和“冷处理”的方式回应,没有采用客观、理性、文明的方式回应。

二、问题分析

传统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模式过度依赖传统课堂教学,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教育,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受教育和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撼动,这些新问题的浮现,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目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理念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技术方面存在误区和短板。部分教育者认为过度运用网络媒体技术,就会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丧失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社会相脱节,教育陷入到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第二,部分教育者网络素养不足,不能科学灵活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陷入到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由于教育者无法将新思维、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掌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话语权[2];第三,部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模式死板僵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社交方式都已发生变化,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内容较为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可接受性不强,高校大学生失去了本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互联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第一,多元文化价值观正猛烈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我国必须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以一元主流思想主导多元价值取向,但是,高校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还较为薄弱,部分高校还存在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空白点”,这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缺失;第二,西方互联网文化助长了多种意识形态的自由流动、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功利主义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盛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转型期,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再加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容易给大学生造成“抽象”“虚幻”“无用”的感觉;第三,高校大学生从小就关注自己学习成绩,对于事物的判断仅从是否有用出发,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课程多为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灌输式教育,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高校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付了事,失去了对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兴趣。

三、应对策略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时代发展问题为导向,创新发展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首要解决的任务。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升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V(网络意见领袖)应时代而生,在互联网信息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络大V 迫在眉睫,提升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话题交流与讨论,通过网络发言与交流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围观与认可。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和主力军,网络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线上领袖”团队,需要解锁互联网信息新技能,借助“线上领袖”团队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为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代言[3];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新时代中国教育正处于网络信息技术风暴圈之中,多媒体广泛应用、翻转课堂、大学慕课、思政VR 与AI 的广泛应用等等新型授课模式广受大学生追捧,网络信息技术也改变着传统课堂的时间与地点的场域,教育的便捷性与实效性得到增强,同时要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要做到与时俱进,能够理性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端正上网目的,防止网络异化。

(二)以“协同育人机制”为核心,牢固掌握高校的“网络话语权”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优化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和辅导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管理技能,多元知识体系,思想状况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优化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从预案研判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建设一套步骤明确、层次分明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系统教育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以“优化网络文化生态”为重点,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阵地

高校相关部门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文化平台,进而实现高校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文化平台中的渗透作用。一方面,不断提升高校教职工整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帮助教职工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专任教师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日常维护,及时收集、分析与研判网络信息,并快速掌握大学生所关注的舆论热点和舆论动态,这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高校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帮助大学生坚决树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提升自身网络信息辨别力,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守文明上网的社会责任,对一些错误的、虚假的网络信息,坚决不传播不真实的网络信息,及时举报违法乱纪的信息,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理想信念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网络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互联网+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