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资源开发战略*

2020-11-24 04:08毕红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全民设施

王 宁,毕红星

(1.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社区体育作为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存在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成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痛点”。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学校体育场馆这一潜在的资源宝藏来满足社区民众健身需求,也就成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学校体育与全民体育的内在联系

1.1 学校体育与全民体育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既有人的身体活动,又包含人的智力活动,并以人的身体活动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而达到人的发展目的。学校体育的特征在于它能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的规律而实施,其发展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的科学、全面与和谐发展。而全民体育则是以改善人的自我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体育实践活动。二者的发展的本质都是为了增强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身体健康、素质良好,身心健全的社会公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同本质属性必然促使二者的衔接与融合。

1.2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全民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校体育和全民体育的本质属性虽然并不矛盾,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全民体育的普及功能则更加明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弥补和相互促进的。[1]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并逐渐形成个体必要的身体素质能力,因此,学校体育具有天然的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全民体育锻炼习惯,全面运动技能的培养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打下良好基础。全民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与发展,则为人的自由运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健康至上”的身体观念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并坚持长期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健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精神价值融入社会工作生活当中,并成为一生的良好习惯,使自我及家人受益。所以,全民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发展,二者须有效衔接、有机统一。

1.3 学校体育的阶段性教育目的从属于全民健身的终极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不难理解,全民健身的浅层次目标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提供保障;较高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和幸福生活;更高层次的目标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实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需要全体民众以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和保障,这就是全民健身的终极价值目标。

2 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体育的必然与应然

2.1 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与发展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发展需要许多条件的支撑与保障,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和法制保障之外,还需要全体人民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全体人民都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中来,个体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整个社会才有和谐文明的发展结果。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全民体育设施基础建设,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资源配仍然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世界体育强国的人均体育资源供给水平相比仍远远落后。[4]而对比之下,学校体育资源则丰富得多,不仅拥有专业化的体育师资队伍,而且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这一供需矛盾面前,将学校体育资源有效应用于全民健身活动,不仅有益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弘扬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也能够产生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2 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是缓解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在城镇化发展中,社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行政划分与区块管理,而是社会文化、文明进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单位。一个社区也是一个小小社会,除了居所、市场、医院等单位之外,学校可以说是一个社区之内最为重要、也最为特殊的一个机构。从体育资源的配置来讲,一个社区的体育资源也主要聚集在学校里边,而一般社区即使是和学校毗邻的区域,能够拥有一块空间较大的场地已属不易,至于配套齐全、功能丰富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从快速而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资源匮乏这一角度来看,充分开发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3 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及价值体现。学校体育之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贡献社会且能够实现自我良好发展的社会个体,学校体育在学生走向社会之时并未戛然而止,而是随着学生成为社会一员而转向社会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对身体素质及有关能力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得到检验。部分拥有体育运动特长的的学生走入社会,能够利用运动特长为自身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能为社会积极做好体育运动培训和体育知识普及活动。而更多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则是以身心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并依靠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和体验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一言以蔽之,健康的体魄是任何社会成员都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这就要求学校体育的价值必须通过和全民体育的相互融合方能得到体现,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只有服务于社区需要,才能物尽所用,也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社会公共效益。

3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在服务社区体育的现实困境

3.1 经费投入不足,场馆资源相对匮乏。“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体育场地只有4.97万个,仅占全国体育场地的2.94﹪,整体占比非常低。[3]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以室外场地为主,较少有体育馆等室内活动空间,体育设备设施也相对欠缺,功能也较为单一,造成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不足,在供给上难以满足社区广大民众日益丰富的体育需求。

3.2 设施功能偏向于体育教学,与民众锻炼需求不相匹配。学校体育偏重于体育教育的专业性、训练性、系统性,而且中小学校和高校的偏重也有所不同。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协调发展,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性比较强;高校体育教育则偏向于专业技能,即便体育专业以外的普通专业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培养也比较突出。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和高校体育场馆及其运动设施的专业性和专用性。而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社会体育属性,除了健身的目的,休闲性和娱乐性也比较明显,活动类型较为丰富多彩。而且,社区居民参与健身的大多为中老年群体,其中妇女也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社区民众健身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与器材功能就和学校体育场馆所提供的有所差异,因此,学校体育场馆所能提供的体育健身设施与社区民众体育锻炼需求匹配度不足,且在建造之初基本上没有顾及到社会体育功能的兼具性,从而影响到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服务社区的能力与水平。[4]

3.3 管理机制落后,缺乏社会运营理念和模式。由于学校管理目标的特殊性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封闭性,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就相对较少,这直接造成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和效果。中小学体育场馆因有关规定不可能实现社会化管理,高校体育场馆也因体制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社会化。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大多还都是学校内部的某个部门或某些人员,如后勤人员、体育老师等。学校内部人员管理的特点是管理的专业性不强,社会化管理和运营经验不足,从而造成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与社会需求的严重封闭与分割。[4]另外,如何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学校也缺乏科学的制度依据,尤其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指导人员。

3.4 行政监管缺失,组织与安全问题突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向学校开放的法律规定,在国家《教育法》《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全民健身条例》中均有体现,这为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法律大的框架下,可操作性的细则规范则相对缺乏,这对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实施开展造成制约。实际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积极性之所以受到影响,确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思考,比如在组织管理方面,由于实施细则的缺失,行政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责任的划分并不明确,导致问题出现但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等情况,且安全问题无法保证,社会人员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背景较为复杂,素质修养也参差不齐,给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另外,众多社会人员在集中时间内跻身于学校体育场馆,有关设施的维护、保养、维修及更换锁产后产生的费用,也会增加学校的开支,进而加大财政负担。[5]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向社会开发体育设施的积极性。

4 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体育的有效策略

4.1 加强政府在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中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实施。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下,社区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规划管理中的影响作用,无论在哪个方面,它对整个社会的构成与推动意义都是非常大的。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活动的有序、良性和持续开展,都将体现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效益和战略效果。社区虽然有一定区域上的限制,但其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无不需要完整的设计与合理和谐的构成,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学校教育的所有目标内容都必须与社区长远发展相联系、相融合。因此,政府在进行学校体育设施的扩建、改建或重建等规划时,不能囿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狭小范围内,而应该和国家全民建设计划实施的整体战略相融合,兼顾社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文化生活需求等各种社会因素而进行整体设计,要在社区区域范围内对场馆分布、场馆规模、设施多少、运用功能等多层面进行考查和研讨,并根据社区区域之内的学校级别与性质进行二次合理分配,以保障学校体育场馆在功能发挥上能满足各种需要,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4.2 提升学校体育场馆在服务社区过程中的资源供给功能与能力。学校组织作为学校体育资源的法人或直接管理者,在服务社区的能力方面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支持之下,学校在发挥体育场馆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首先,学校应根据所在社区之内的社会人员状况和健身需求对体育场馆的规模、体育设施的数量、场地器材功能等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建、扩建或重建计划,并形成数据详实、可行性强的书面报告呈递政府相关部门,以保障体育资源供给的充裕、设施功能的齐全以及健身需求的多样性,为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其次,要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要在增加设施功能的基础上,丰富体育设施的项目种类,兼顾体育设施的教育、训练、健身、娱乐等多种应用,减少永久性或一次性固定设施,尽可能保持空间弹性和设施的灵活性;再次,学校应根据全民建设计划的价值取向、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以及社区居民健身的需求而提供比较专业化的服务,切实提高自身服务社区的能力。尽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则是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公民。所以,充分开发利用自身体育资源服务于社区健身需求也是学校教育义务的延伸和拓展;学校对进入学校的社区居民要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使学校体育资源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4.3 提高科学化运营管理能力。首先,在社区区域内的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者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针对现有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或者以专业化的体育老师进行辅助管理,并将责、权、利进行合理构置和分配,以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要实现学校体育资源联网与应用平台化。一个社区之内的体育资源不可能集中于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的现有体育场馆规模及其所拥有的设施功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能够将社区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学校的体育资源联网,并使之平台化,社区居民便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而选择自己的取舍,这样一来,学校体育场馆以及相关设施便可以为各类不同的健身爱好者所利用,避免了一些设施供不应求,另一些设施闲置荒废的现象发生。再次,要整合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现存体育资源,建立健全共享应用及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全民设施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全民·爱·阅读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