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问题分析

2020-11-24 19:12张凯鲜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灌篮 2020年12期
关键词:步法乒乓球高校学生

张凯鲜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乒乓球在我国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能够在室内外开展,球小,变化多,速度快,设备简单,运动量适中,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的参与,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伴随着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校院校的乒乓球教学受到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等的影响,在组织过程中以教材为主体,乒乓球理论课教学采用被动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造成了高校乒乓球教学枯燥无味,影响了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热情。这与新形势下高校院校乒乓球素质教学的要求相背离。如何深化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激发高校学生学习乒乓球的热情,从而提高高校院校乒乓球教学质量,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乒乓球选修课场地设施现状

1.乒乓球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乒乓球场地设施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2.54%,“满意”的占29.28%,“基本满意”的占26.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场地设施持肯定态度。这与近年来体育部更新乒乓球器材,改善教学条件密不可分。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6.03%,“很不满意”的占11.15%,学生对场地、设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乒乓球桌老化、破损严重而缺乏维修,使用起来不便;二是体育馆乒乓球场地较为简陋,上课条件艰苦;三是两个乒乓活动场地在课后均不对外开放,没有场地供学生课后练习;四是乒乓球场地器材短缺,班级人数过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没有训练场地。

2.乒乓球场地设施的开放需求

调查表明:学校每年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多达上千人,学生学习乒乓球的热情较高,但目前学校的乒乓球活动室在非上课时间普遍不对学生开放,仅靠每周一次的乒乓球选修课程来学习乒乓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余时间开放乒乓球教室的需求较为强烈。学生的需求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为了复习、巩固、提高课堂所学技术,便于更好掌握考核内容,取得优异成绩。二是部分学生对乒乓球的热爱,想利用课余时间与同伴进行乒乓球活动,以达到提高乒乓技术、获得运动乐趣的目的。

(二)乒乓球选修课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是乒乓球选修课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技能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设置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乒乓球选修课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打过乒乓球,小部分也仅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乒乓球。而在接触过乒乓球的学生中普遍没有接受过正规乒乓球教学,技术动作多为自学且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技能水平的低下,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

乒乓球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最受学生喜爱的理论教学内容是乒乓球技战术讲解,占比30.31%;最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乒乓球游戏,占比42.51%。研究发现,乒乓球选修课的理论教学、身体素质练习受喜爱程度分别占比11.61%和8.36%。究其原因,还是理论内容过于枯燥、缺乏新意,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中身体素质练习由于种类、强度等因素,受欢迎程度较低。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比赛内容较受学生喜爱,分别占比42.51%和35.19%。在比赛游戏中,学生能尽情展现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乒乓球实战水平。

3.学生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原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往往不是受单一动机所驱使,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组合而成。对大学乒乓球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的调查发现:将学习乒乓球技战术作为学习动机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64.11%;以兴趣爱好作为学习动机的学生,占比42.85%;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占比30.31%;以娱乐、交友为目的的学生占比31.70%。后两类学生对选修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起重视,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使学生真正热爱乒乓球运动。

(三)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

1.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满意度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是体现学生是否学有所获的重要标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选择“比较满意”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94%,“满意”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53%,选择“一般”“不满意”的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16%、4.8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是持肯定态度,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还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绝大部分学生是乒乓球初学者,乒乓球技术能力不足,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2.学生每节课的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乒乓球选修课的授课时间为90分钟,每节课中教师都会穿插讲解理论知识或安排身体素质练习,其余时间则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调查结果显示:练习时间达到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比13.24%;练习3040分钟的学生占比33.10%;练习2030分钟的学生占比42.86%;练习2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比10.80%。由此可见,练习时间在20-30分钟的学生占比最多。可见乒乓球选修课学生每节课练习的时间并不多,出现这种情况与乒乓球选修班人数过多,球桌太少,学生需要轮流进行练习有密切关联,也与部分学生对枯燥的练习内容不感兴趣有关系。

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是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认为学习乒乓球选修课后掌握乒乓球专项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占44.95%,培养了对乒乓球项目的兴趣的占25.01%,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感情的占23%,能欣赏乒乓球赛事的占18.82%,大部分学生对乒乓球选修课程还是持肯定态度,对提高学生乒乓球水平有一定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不大”“没有收获”,分别占12.89%,6.27%。究其原因,是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达到预期。今后教师要重视这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尽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四)乒乓球选修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教学场地有待改善

宽敞的体育场地,数量足够的体育器材是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项目的开展。根据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要求,每个学校约4个班级就应该配备一张乒乓球台。假设大学的招生规模每一届约为五千人,按照这个标准,每届的乒乓球选修课至少配备25张乒乓球台,而目前学校还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想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增设教学场地、器材数量势在必行。

2.选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有待完善

乒乓球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影响着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更直接关系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内容设置丰富,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身体素质的练习,令学生产生了倦怠感;而颇受学生欢迎的娱乐性教学内容安排数量太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乒乓球的主动性。

3.选修课班级人数容量过大

班级人数的多少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乒乓球选修课需求的场地器材比较多,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就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分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乒乓球选修课每班的人数均达到45人以上,大部分班级甚至达到50人,每张球台有5-6名学生轮流使用。这么多人在有限的球台上活动,练习效果较差,教师的精力无法照顾到40多个学生的需求,更谈不上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高校乒乓球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高校乒乓球教学应该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提高。

1.启发式教学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高校乒乓球教材的要求与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特征,和乒乓球教材重点与难点相结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使高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索,从而获得答案,由此加深对乒乓球运动技术的理解。以乒乓球的《脚步移动技术》教学为例,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的方法,使学生对于单步移动与跨步运动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在打乒乓球过程中,如何实现在小范围内的移动?如何实现大范围内的移动?两者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不同的移动步法适用的情况是什么等。基于对问题的设计,促进高校学生展开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握乒乓球技术。

2.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的展不,从而把抽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具体化。通过多媒体技术推动了高校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其模仿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对《正、反手搓球技术》进行讲解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技术要领清晰的展不给学生,便于学生的掌握。

3.心理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心理训练法培养高校学生的想象意念,将动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使学生实战水平提高。比如在《正手发下旋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不学生不要紧张,将对手的可能的招数在头脑中想象,以最好的状态应对对手,从而提高出击的目的性。

(二)尊重个体差异,训练学生的步法

一般情况下,在室内进行乒乓球的比赛。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围绕着球台不停地展开移动。在飞落过程中,乒乓球的速度与落点均会出现变化,因此,不可能按照人们的想法落到最佳位置。因此,乒乓球运动中,运动员尽可能的使对方不能击中自己的球,提高球的威胁力。因此,运动员要对自己的步法不停地移动,使击出的球能够得分。所以,步法训练在乒乓球教学中十分的重要。

1.要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关注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高校体育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基于高校学生乒乓球基本功的程度,把学生进行不同学习小组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乒乓球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小组,主要是培养其基本功;对于乒乓球基础比较扎实的学习小组,要求对推挡球、搓球等技巧进行掌握。基于层次化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高校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每节乒乓球课都会有收获,从而使高校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提高。

2.要重视单一的步法训练

单一步法训练是乒乓球运动步法训练的前提,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单一的步法训练更加的适合。高校体育教师在步法训练中对反复的指导学生练习原步技术、并步技术等,循序渐进,使步法的难度增加,进行侧身步技术、交叉步技术的训练。通过反复训练,高校学生可以基于来球的情况对合适的步法进行选择,由此通过移动对来球速度与来球位置进行快速反应。

3.要重视学生的复式步法训练

对于高校乒乓球教学而言,其单一步法与复试步法相辅相成。乒乓球步法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复式步法需要在击球的过程中对超过两种的步法进行应用,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提高复式步法的水平。一方面高校学生从不规律的击球落点出发,对合理步法进行选择,另一方面通过故意制造网球、擦边球等,对高校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行培养。

(三)巧用多球训练方法

高校乒乓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分为以下环节,分别是教学泛化阶段、教学分化阶段、教学巩固阶段,以下就多球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1.泛化阶段

在教学泛化阶段中,大部分学生均会出现控制能力差、动作不协调、精神紧张等问题,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他们接触乒乓球项目的时间还比较短,再加上还没有完全建立大脑内皮层的抑制,因此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过度抑制或过度兴奋的情况,因此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没有稳定的条件反射,且动作表现和运动感知等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对乒乓球的击打还不是特别稳定。针对泛化阶段,在采用多球训练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教师需要注意,先给学生安排负荷小的训练强度,在此强度下让学生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训练,便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概念,这样更便于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动作技巧。对于泛化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掌握好乒乓球的单项训练技术,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应用多球训练法时,应当多采用多球单练的方法,还要尽可能多开展多球训练,这样一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分化阶段

教学分化阶段主要是学生提升、改进乒乓球动作技术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还处在分化阶段,抑制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和发展,兴奋也相对比较集中,学生在经过了泛化阶段的学习之后,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乒乓球动作定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项乒乓球动作技术了。根据分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应用多球训练法开展乒乓球教学时,教师更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乒乓球结构学习和技术学习上,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训练乒乓球的环境。在教学分化阶段比较适用的应当是多球变换训练法,也就是通过改变乒乓球运动形式、练习内容、运动负荷等让学生慢慢地适应此种训练的方式。同时,在分化阶段应用多球训练法时,因为大部分学生的乒乓球动作和乒乓球技术已经定型,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各种各样的乒乓球动作,因此教师便可以在原有训练难度的基础上再增加训练难度,例如,提高乒乓球落点、提高乒乓球速度、增加供球组等方面的难度。

3.巩固阶段

学生在进入巩固教学阶段之后,他们的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比较牢固,且兴奋也更加集中,而且大多数学生已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乒乓球技术动作,也能够比较快速、稳定、轻松地完成各种乒乓球技术动作,并可对这些动作进行灵活应用。针对教学巩固阶段的特征,将多球训练法应用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时,教师可采用变换训练与持续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并通过持续性训练来对学生开展规律性的乒乓球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改进乒乓球技术动作的相关细节,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一系列技术动作变得更加规范和连贯,这样一来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的训练环境下合理采用各种技术动作完成运动,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效果。

(四)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同时通过比赛推动乒乓球教学的开展

1.构建高校乒乓球教学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对高校乒乓球考核模式的优化,使高校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乒乓球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基于学生的层次开展分层考核。一方面考核高校学生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由此使评价客观全面。

2.重视比赛,通过比赛推动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开展

事实上,乒乓球运动的入门要求不高,高校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乒乓球学习,能够对动作要领基本掌握,部分同学甚至对一些技巧,比如提拉球、旋发球等掌握。此时,由于看到自身的进步,部分高校学生可能认为自身的水平较高,从而产生自满的心理。体育教师通过班级乒乓球比赛、年级乒乓球比赛等的组织,进行对抗性比赛,高校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能够为班级赢得荣誉,与此同时,通过比赛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向他人虚心学习,刻苦训练。观看乒乓球的学生在观看到他人的高超的球艺之后,激发自身学习乒乓球的动力。

通过比赛扩大了乒乓球运动的影响力,在使高校学生乒乓球技术提高的同时,对其组织能力与社交能力进行培养,符合新课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在对高校学生乒乓球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对其“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培养,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新课改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步法乒乓球高校学生
乒乓球悬浮术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步法教学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乒乓球与大铁球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步法训练在乒乓球运动队中的应用分析
迷你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