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门到家门,三点两段闭环管理

2020-11-24 02:00赵雪岩史生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5期
关键词:长宁区医学观察闭环

赵雪岩,史生铭,江 萍,吴 琼,郑 星,赵 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2019 年12 月从湖北省武汉市迅速蔓延至其他地区,全国多省市迅速启动一级响应。1 月24 日,上海市正式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从启动防止国内重点地区输入病例相关防控工作开始,上海市长宁区及时调整防控重点,积极应对挑战。随着疫情形势变化,防控重点调整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长宁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积极探索“从国门到家门”全程闭环管理具体措施,将防线前移到入境口岸,实现了闭环全程陪伴,确保各环节无缝对接,落实疫情控制工作。

1 社区境外抵沪人员疫情防控压力

上海市长宁区拥有来自150 个国家和地区约12.4 万名境外人士(其中常住境外人士2.9 万名),长宁区的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 月27 日起开始对境外入境人员开展信息排查,并承担居家隔离人员的医学健康观察职责,工作量快速递增。以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新华街道地处长宁区东部,现有居委会17 个,辖区内有17 个涉外小区。随着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新华社区范围内境外抵沪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呈现明显增加,并于3 月25 日达到高峰,单日284 人。3 月28 日0 时所有境外返沪人员实行集中隔离观察,社区居家医学观察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截至4 月14 日,累计落实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居家隔离244 户403 人(其中同住人45 人)。

新华街道共计承担境外返沪居家医学观察人员358 人,分别由23 个国家返沪,境外返沪人员入境前来源国前三位分别为美国(97 人)、日本(79 人)和英国(31 人),分别占入境观察人员的27.1%、22.1%和8.7%。居家观察人员中中国(含香港、台湾)国籍185 人,外籍人员173 人,主要来自于美国(50 人)、英国(19 人)和日本(19人)。

2 从“国门”到“家门”,落实闭环管理的具体举措

2.1 优化路径,形成闭环无缝衔接工作机制

以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基于长宁区制定的关于境外抵沪人员的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了“集成式”防控管理模式,构建了指挥中枢、信息处理、疫情处置和运营保障模块,通过集中式、网格式、联动式的管理,提升防控管理效能和疫情处置效率。其中,作为指挥中枢的综合指挥组,与街道联动中心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分时段提前拿到机场或临时留验点等候待转运的入境人员信息,及时下发给辖区负责医务人员,实现了对辖区内相关人员从国门到家门的全程、分段式管理与服务。家庭医生作为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的主体及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2.2 分解风险,落实家庭医生全程参与模式

依据上海市制定的境外返沪人员工作流程,境外返沪人员在全程闭环中先后经历“入境检测点—区级集中留验观察点—家”三个空间的转移,涉及两次转运、两次长时间等待以及2 周居家隔离的时空变化特点(图1)。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三点两段一环”的路径特色,确定了家庭医生“空中桥梁,‘医’路陪伴”“家门等待,‘医’路问候”“居家观察,‘医’路守护”三个工作段服务举措,实现了家庭医生早介入、全程陪伴,闭环管理的目的。

2.3 空中桥梁,“医”路陪伴

根据长宁区统筹安排,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全区境外返沪人员辖区内集中留验工作。所有长宁区的入境人员在抵达留验点后,由工作人员引导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测试,同时对入境人员的行李进行消毒。

由于核酸检测等待时间长(6~8 h),再加上入境人员因旅途劳顿、滞留机场时间较长,在抵达留验点时,体力透支、情绪烦躁,对于核酸检测结果的等待时间、归家的时间反复询问,在留验过程中,部分人员出现抗拒情绪。为了提前掌握入境人员的情况,尽早避免居民的不良情绪,取得入境人员的信任,配合开展核酸检测,新华社区医生会根据提前拿到的入境人员的手机号及时与其进行联系,并在他尚未离开机场前就添加微信,落实转运与等待过程中家庭医生的全程陪伴。通过在入境等待时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安抚入境人员的烦躁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居民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资料采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家庭医生利用和居民空中交流的过程,可以全面了解入境对象的健康信息、流行信息、流行病学接触史等资料,可以减少居民抵达隔离点后反复采集资料的工作量,缩短等候时间,同时也可以针对在沟通过程中发现的入境人员的情绪、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舒缓,对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身体不适给予健康指导,隔空陪伴入境人员在留验点的漫长时间。

图1 新华社区境外返沪人员“三点两段一闭环”管理模式流程图

2.4 家门等候,“医”路问候

在整个入境人员闭环管理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整个闭环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协同公安民警、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三联访”。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综合指挥组,根据街道联动中心提供的入境人员国籍信息,制定当日动态防控“地图”,标注使用的语种以及特殊宗教文化、生活习惯,提前准备好相应语种的健康提示,同时在专用居家医学观察工具包配备常备英语健康提示,以便上门开展医学观察时减少由于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不畅。在开展居家医学观察工作之前,社区医务人员利用其原有与所管辖居委会的良好互动关系,先行排摸辖区内外籍常住居民,尤其对于入境人员,详细了解其居住环境、邻里关系等,为开展居家医学观察做好准备工作。

当入境人员通过专用车辆转运到家时,社区医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民警共同上门,经过前期的交流,医务人员与入境人员已经建立了一定信任度,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减少了问询时间,使入境人员疲惫的身心得到最快的休整。通过充分准备的健康指导,解决入境人员对于自身健康以及居家隔离不便的担忧,并给予相应的消毒指导、垃圾处理指导,消除入境人员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忧虑,进一步增加隔离居民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依从性大大提高。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防控期间,曾遇到一名法籍女士,带着一名三岁儿童入境,长途飞行的劳顿、独自一人照顾孩子的疲累还有全程对于病毒感染可能的担忧,使这位法籍妈妈在机场、在留验点都以抵抗性的情绪和言行对待工作人员。这位母亲历经近30 h 才回到家中时,面对身穿隔离衣的社区医生,她的情绪几近崩溃。在初次面访的时候,更多的是情绪宣泄。因为社区医生前期与她有过健康信息采集,在初次面访时,医生通过心理咨询的相关技巧,缓解安抚了这位母亲紧张的情绪,并从保护孩子健康的角度,引导这位母亲配合居家医学观察,做好家中环境消毒,充分了解居家隔离的必要性,并签署承诺书配合居家隔离工作。

2.5 居家隔离,“医”路守护,提供人性化居家服务

隔离观察期间,由防控人员每日上、下午各一次对观察对象测量体温,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并填写《上海市长宁区居家隔离观察记录表》。防控人员及时通过微信、电话等无直接接触方式,了解居家医学观察对象身体状况以及情绪状态,给予观察对象居家期间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对于观察对象医疗方面的需求,及时沟通协调,使观察对象顺利度过隔离期。

中心在开展居家医学观察过程中,有一位自美国返沪的孕妇,在观察期内收到产检医院通知其进行产前检查,但观察期内不能外出让这位准妈妈倍感焦虑。中心防控人员在上门进行体温测量时了解到该情况,及时安抚观察对象的情绪,并与其产检医院(徐汇区涉外私立医院)取得联系,探讨产检时间是否能够延期,并向产检医院告知观察期内的人员如果进行产检,需要单独通道与接诊,避免人员交叉感染。经过中心防控人员的耐心沟通,产检医院调整产检时间,并对孕妇进行电话随访及孕期注意事项指导,使这位外籍准妈妈安心居家观察。

3 总结与建议

新冠肺炎防控对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克服前期对疾病认知有限、居民对疾病恐慌焦虑的基础上,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梳理流程、绘制路径、分段落实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等,围绕“三环两段一闭环”的行动路径,切实做到了从“国门”到“家门”的闭环管理。回顾现阶段境外入境抵沪人员的防控工作的做法,发现信息通畅、分段责任到人以及注重人文关怀,落实入境抵沪人员闭环管理的关键。

3.1 信息畅通,是落实闭环管理的前提

通过建立多部门信息交流机制,便于提前掌握入境人员信息,让家庭医生提前介入闭环管理,通过隔空陪伴、关怀交流等,拉近了抵沪人员与医务人员的距离,为有效开展信息采集、居间隔离提供了便利。

3.2 分段责任到人,是确保闭环无缝衔接的关键

在整个入境抵沪人员的转运、管理以及居家隔离的过程中,新华社区围绕入境点、留验点、住户家庭三个空间点和等待期与居家隔离期两个时间段,落实了“三点两段一闭环”的分段管理模式,家庭医生在不同空间、时间上承担不同的职责,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

3.3 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确保居民安心隔离

在严格管控各个环节的同时,社区医生能够在防控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注重人文关怀,通过细致耐心的关怀、专业的指导,确保了居民居家隔离期间安心、放心。

猜你喜欢
长宁区医学观察闭环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重大风险全流程闭环管控方法探析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新冠疫情防控模式探讨
时尚与数字共舞,打造印花供应链生态闭环
公平关切下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决策
心理疏导在被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的应用效果
战略管理型模式下的产业闭环管理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观察 对邮轮游客情绪影响研究
军队疗养院援鄂医疗队医学隔离观察保障实践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