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非替尼分子靶向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2020-11-24 02:32刘卓环罗美华邹爱梅黄江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吉非毒副生存期

刘卓环 罗美华 邹爱梅 黄江远

肺癌是临床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约30%~40%为肺腺癌。本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联合铂类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培美曲塞为多目标抗叶酸制剂,在本病的一、二线治疗及维持治疗中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且毒副反应较轻[1]。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一旦化疗失败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分子靶向治疗为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吉非替尼是代表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属于表面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能够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抗肿瘤作用[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吉非替尼分子靶向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在本院治疗的3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86 岁,平均年龄(64.1±15.8)岁;肿瘤病灶直径2~5.5 cm,平均肿瘤病灶直径(3.6±1.8)cm;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晚期肺腺癌,EFGR基因检测提示突变,病理TNM 分期Ⅲ~Ⅳ期,CT 检查显示肺部有可评估病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2 分,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既往未接受过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排除血常规及血生化异常者、小细胞肺癌或者继发性肺癌;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吉非替尼[AstraZeneca UK Limited(英国),批准文号J20140142]治疗,第8~21 天口服,250 mg/d,共服用4 个疗程;疾病控制者继续服用250 mg/d,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才停药[3]。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生存期、肿瘤标志物CEA 变化。毒副反应包括皮疹、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转氨酶升高、口腔溃疡、腹泻。生存期包括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肿瘤标志物CEA,统计CEA 降低率及无变化率。疗效判定标准:根据WHO 实体瘤治疗效果标准判定疗效。分为CR、PR、SD 和PD。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维持>1 个月;PR:肿瘤最长直径缩小>30%,维持>1 个月;SD:肿瘤最长直径缩小20%~30%,维持>1 个月;PD:肿瘤最长直径增大>20%,或出现新的病灶[4]。ORR=(CR+PR)/总例数×100%,DCR=(CR+PR+SD)/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近期临床疗效 30 例患者中,CR3 例、PR13 例、SD8 例、PD6 例,治疗ORR 为53.33%,DCR 为80.00%。见表1。

表1 30 例患者近期临床疗效 [n,n(%)]

2.2 毒副反应 发生皮疹18 例(60.00%)、腹泻6 例(20.00%),口腔溃疡4 例(13.33%)、转氨酶升高2 例(6.67%),无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发生。以上毒副反应均为Ⅰ~Ⅱ度,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2.3 生存期及肿瘤标志物CEA 变化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2±1.3)个月,总生存期为(21.4±3.2)个月;CEA 降低14 例(46.67%),无变化16 例(53.33%)。

3 讨论

早期肺腺癌起病隐匿,不易发现,大多数患者均发展至中晚期才确诊。晚期肺腺癌已发生肺内及远处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根治,姑息性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是主要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对机体正常功能的损伤明显,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部分患者因化疗毒副反应反而降低了生存质量、缩短了生存时间[5]。临床回顾性实验显示,化疗的客观缓解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一线客观缓解率为20.9%,二线客观缓解率为16.3%,三线客观缓解率为2.3%,四线客观缓解率为0[6]。因此,临床亟需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发展迅速。临床研究表明,EGFR 在大多数肺腺癌中过度表达,能够影响肿瘤的增殖及凋亡,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而阻断络氨酸酶活化,可抑制EGFR 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周期进程、加速细胞凋亡、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并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内浓度,增强化疗效果[7]。同时,行阻断EGFR 的分子靶向治疗对免疫系统功能干扰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适于长时间治疗,有效降低了毒副反应发生率。

吉非替尼属于口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可选择性阻断EGFR-TK 的活性,阻止EGFR 同源和异源二聚体的形成,抑制肿瘤的分化、增殖,并抗肿瘤血管新生,控制肿瘤发展。临床研究显示,吉非替尼的疗效与EGFR 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对一线化疗失败的患者也有良好疗效[8]。2002 年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双盲Ⅱ期临床试验显示,至少接受过一次含铂类化疗方案的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腺癌(NSCLC)患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 的客观缓解率为18.4%和11.8%,治疗有效率为40.3%和43.0%,且全身毒副反应较小,少见血液及骨髓系统毒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疹和腹泻[9]。证实吉非替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临床研究显示,CEA 水平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CEA 水平的高低可预测肿瘤严重程度及患者生存期[10]。本研究中,吉非替尼治疗后,晚期肺腺癌的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毒副反应较轻微,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增强了对CEA 的抑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存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但晚期肺腺癌的总体死亡率仍较高,尚缺乏根治性手段,需要临床不断研发新型治疗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对晚期肺腺癌的疗效确切,毒副反应总体较轻,机体耐受性良好,并可延长生存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吉非毒副生存期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步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效果及毒副反应分析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毒副反应与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肝癌TACE术后生存期小于1年及大于3年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