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探索我国体医融合之路*

2020-11-25 06:46韩金勇何佳莉马欢洪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医传统武术融合

韩金勇, 何佳莉, 马欢洪

(1.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解决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以下简称“体医融合”),这也是扩大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领域的关键。体育与医疗卫生是两大巨头,只有确保两者齐头并进,才能促进健康,让全民健身加快步伐融入全民健康。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章节中明确指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这一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能够积极推动健康发展、实现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康复[1]。

事实上,体医融合并非是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提出的。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就已经走上了体医融合之路,且使得体医融合在中华史上熠熠生辉。不幸的是,近百年来,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使得许多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质疑,认为中华武学不及西方拳击,认为中医不及西医,甚至对其全盘否定。但是,那属于当时的时代局限。从客观长远来看,中国传统的体医融合经验实在不失为一座宝库,若要将现代社会的体医融合之路走好,摒弃传统体医融合的经验,仅仅只是借鉴西方经验,并非明智之举。

1 传统体医融合的历史经验

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历来丰富多彩,不仅有需要大量运动且多为终身运动型的传统武术,还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利于健身,可延年益寿的、低运动量的体操性运动,甚至有仅仅是一年才出现一次的体育习俗。各种各样的优秀传统体育都应该得到传承,每年端午节的赛龙舟即是如此。赛龙舟既是对爱国情怀的抒发,也是一种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可。如果能够基于文化自信,对这些体育习俗予以高度重视并恰如其分地发挥其作用,就可以做到使传统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让传统体育的内涵继续造福于现代社会。

1.1 武术

2018年的“两会”政府报告明确表示,提升体育健康服务水平,即让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对此,发现传统武术和中医融合(以下简称武医融合)的优势并予以继承发展,不失为一条合适且合理的道路。特别是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体育健身运动之一,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太极拳历来被视为康复保健的最佳运动之一,由此受到大众的青睐。太极拳结合了许多古典哲学和中医的理论经验,讲究柔和缓慢、内外兼修;不仅如此,太极拳还多结合音乐,使人在优美的韵律中体验身心合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帮助,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运动能力、缓解关节疼痛、增强记忆力等多种功能[2]。太极拳的这些特色也使得它成功走出了国门,从而能够在国外获得广泛的传播,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

1.1.1 武医同源

传统武术和中医技术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甚至于在中华文化产生之初,便有了这两者的身影。早在商周时期的巨作《周易》中,就涵盖了天、地、阴、阳的理论,是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和。它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象数理论深深影响着传统武术家们和医学家的思维习惯和人生态度,因此中国古代武术常以易理为理论来源发展传统武术技艺。中医的思维方式与武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认为,以阴阳调和的规律与人体内外结构有机结合,对认识人体和疾病的运行机制和对临床诊断、治疗与康复全程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阴阳学说在数千年前,就为传统武术和中医奠定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也为后来武医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 武医互利

据历史记载,中医理论包含了11种学说,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传统武术则以不断提高科学的训练水准和技击效能度为发展方向。基于此,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兼容并包,从中医理论中寻找能够支撑其发展的理论基础,从而确定了“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以及“经络学说”,并使得这些学说成为了解释武术发展的基本理论。通过研究,中医学者发现传统武术在发力、套路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能与中医技法形成互助,提高诊疗的精确性。他们通过研究将传统武术的发力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并应用到推拿、正骨等医疗手段中,最终推动了中医物理治疗手段的发展。因为传统武术循经引气,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打通人体内血气运行通路为章,故传统武术能和中医在经络学说方面交互融通,相得益彰。《灵枢·经脉》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3]。”可谓是至理名言。换而言之,缺少任何一方,中医和传统武术都不能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

1.1.3 武医的实效性

中医和武术是两门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有相似之处的两门学问技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探究人体机能,寻求人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以“戒备预防”的方式防健康隐患于“未然”。其一,两者都在理论与技术层面讲求“道”,道法自然,阴阳中和,中医和武术都讲究要形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中医养生理念。其二,两者都有利于完善尽早预内科病、外科病的策略机制。例如,中医的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等基本措施,在“治未病”中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理念[4]。“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柞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经典语句充分体现“上工治未病”这一原则,从中可以看到中医亦从血气经络角度遵循着防先于治的“治未病”思想。通过深入探求武医融合的历史经验,变革与创新现实中体育与医疗两者分离的思想观念,构建体育与医疗技术、业务、人才四者间的融合为一,建立健康服务模式新局势,最终推动体医融合成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良药。

1.2 养生体育

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这个概念,但已经有了许多的体育活动,这是由于体育归根到底符合人的根本生存规则,脱离了体育,就脱离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中,竞技性的体育由于运动强度过高、对个人身体素质要求高、且大多需要专人指导,因此仅流行于一部分人。而养生体育对人体原有的素质要求低,简单易学,运动强度也低,由此更是广为流行,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如今若论最广为流传的传统养生体育,八段锦、五禽戏当仁不让。

1.2.1 八段锦

八段锦创立于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当然,追溯八段锦的源头,远不止宋朝,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导引图上已有八段锦的片段,可谓是源远流长的内功健身阀门之一。八段锦融合了中医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论,由八个连贯流畅的动作组成,兼具动静。八段锦对人的身心两个方面都有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是传统养身中一种适用范围广、运动强度小的有氧运动。长期进行八段锦的锻炼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血糖、血脂、心肺耐力从而调节血压,是中老年人治愈高血压的重要手段[5]。就算是在青年人中,八段锦对青年人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柔韧素质的锻炼也是令人信服的[6]。

1.2.2 五禽戏

五禽戏为汉末华佗结合个人的养生思想并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行为动作所创,至今亦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五禽戏本身为一种体育运动,但众所周知,华佗是一名医者,而非体育专家。五禽戏作为一种被医学者创造的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借鉴甚至融合了许多中医理论,而这也正是五禽戏得以取得传世美名的根本原因。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常通过练习五禽戏以帮助消化、增加食欲、缓解身体不适。他的学生吴普因为长期练习五禽戏,甚至达到了年逾九旬仍然有着年轻人一般健全的视力、听力和牙齿。由此看来,五禽戏的功效着实令人称奇。五禽戏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更丰富了古代体育理论,促进了体育运动尤其是养生体育运动的发展。

无论是武术、还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都表明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医体融合早在数千年前,已经扎根于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医体融合并非一个新兴的概念,我国对医体的融合更有甚于西方,因为无论是中医还是武术乃至体育,无一例外都会紧紧围绕“穴位”“气血”,体和医在中国原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反面,同属一体,不可分割。这其中包含的许多宝贵经验,为现行我国体医融合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2 体医融合的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的体育武术与中医都是先祖留下的巨大财富。在当今社会,体育教学大都是具体的技能教育,但该技能如何掌握得更科学、更全面,如何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如何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才是体医融合关注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建立在体医融合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才是更科学、更有价值的。因此,我国更加要发挥体医融合的优势,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制度法规、人才指导、教学服务、媒介传播等手段,让中华体育和中华医学再次屹立于世界之林。

2.1 营造正向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拓展体医融合共享界面

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率先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不能只把重心放在体医融合上。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政府要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现对传统体育和传统中医的重视程度,以此提高传统体育和传统中医的地位,让传统的体医融合之精华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让当今的体医融合站在传统体医融合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首先,政府要加强法律顶层设计,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为契机,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体育与医疗等行业在健康促进中的义务,切实保障全民健康权利,同时及时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一步明确体育在促进健康,预防、治疗与康复疾病方面的法律责任,切实保障全民健身的体育权利。

其次,进一步优化体医融合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导向功能,积极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配套政策和细化方案,采用“双腿并行,双管齐下”的方针,即将走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之路与借鉴世界体医融合经验相结合,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使传统体医融合再现光辉,不被时代淘汰。在细化方案中,针对积极发扬传统体医融合精髓的机构或优秀个人,可以给予政策支持或额外奖励,以促进传统体医融合的复兴。值得注意的是,复兴传统体医融合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文化倒退。政府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明确政策的可行性,提高政策的约束力和支持度,确保在鼓励发扬传统体医融合的时候,新兴体医融合的方式不会受到打击和排挤。为此,政府还要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多策略营造正向的政策环境。

第三,拓展体医融合共享界面。政府应当基于体医管理部门职能调整,积极消除体育和医疗部门的行业壁垒,实现业务融合,通过在体育健身行业内设立或植入医疗服务单元,在医疗服务行业设立体育门诊等多重形式,打通两方资源、信息、人才的沟通渠道,保障交互界面畅通。这在实际操作中曾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2015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于开设了全国首家慢性病运动治疗门诊并正式运营,开辟了体医融合业务的积极尝试[7]。2017年6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开通运动处方和脊柱健康两大门诊,积极探索和整合体育系统资源,把国内外先进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运动促进健康的实践当中[8]。今后,政府大可以在武术、太极拳等馆内推行医疗实践,为社会做出典范。

第四,营造体医融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构建社会力量参与体医融合的市场引导机制及激励机制,在土地、工商、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引导体育和医疗服务经营性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向体医融合领域流动。

2.2 借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作用

人才是贯彻落实政策内容的关键。培养人才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确切落实。在培养体育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专业的人才基础上,地方政府要针对教学群体和医生群体分别进行严格的培训,并按鉴定等级颁发不同等级证书,深入落实体医融合观念。培训不只有一个简单的环节,在此之前还要注重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升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尤为关键的是,想要推行体医融合,就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专项人才。

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夺人眼目。《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百科全书,明确表示中医所要培养的是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兼具的临床技术型医生[9]。在这种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中医学习者不仅要做到“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针灸贬石……诊必付矣”,还要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一能力。直到近代,这一优良精神依然得到传承。黄飞鸿作为近代武术和中医的传承大师,以创新精神、思辨精神在传统武术和中医两者间寻求到完美的平衡点,并达到了和谐的融合,实现了延续和传承武医融合的历史任务。

可惜在当代社会,由于我国致力于改变落后的生产力,不得不追求培养速度快的专项人才,使得复合型人才缺乏,这也正是造成中国当代无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专项人才的培养投资少,见效快,可以在一个单一的领域内大放异彩,但是,复合型人才更能够兼顾各方,促使社会全面发展。如今,想要使我国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借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作用。

推广和践行“运动是良医”和体医融合有赖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为此,政府可以推出“健康示范学校”评选制度,研制健康运动教材,在体育高校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并进行科学指导,让体育高校成为培养人才、发展体医融合的第一界面。

2.3 高校体育专业与医疗专业关联度加强,组建体医志愿者服务队

学校历来融合各家思想,在精神文明领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高素质人才、宣扬新的观念并使其深入人心,学校应该当仁不让。为此,体育高校和医学高校必须积极合作,承担起加强体育与医疗卫生关联度的重任,为实现我国的体医融合添砖加瓦。在体育高校里,学校和老师可以将医理带入课堂,通过对武术、太极拳等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切实感受传统体育的魅力,领悟体医融合之妙,对体医融合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此外,体育高校还需加强与医学高校以及医院医生联络,为体育生向医学者学习提供条件,发挥临床医生在学生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体医融合的思想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学校教育之外,还应联合医生共同组建体医志愿者服务团队。让一线临床医生深入学校,向老师、家长、学生传递体医融合、科学健身的理念,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独有的话语权优势,推动体医融合的传播。让体育生在接受教育后将体医融合投入社会实践,而不仅只停留在理论学习。最终达到家庭教育、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合一”的目的。

2.4 传播手段与时俱进,发挥社会活动影响力

一条政策想要长久实行,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体医融合之路想要走得更好更远,就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赖。为此,对体医融合优势的宣扬,尤其是传统体医融合精华的宣扬,必须充足。

国家购买、自愿履行职务等方式是宣扬传统健身项目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注意发挥社会活动的影响力。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HHS)于2018年11月12日发布的新版体力活动指南(第2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第二版美国人体力活动指南以科学为基础,帮助3岁及以上人群通过运动参与改善健康,定期参与体力活动。为了配合更新的指南,HHS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办公室创建了Move Your Way活动,帮助健康专业人士、国家组织、社区和其他体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与消费者就指南中的建议进行沟通,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毫无疑问,诸如此类的体医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后,就拥有足够的力量掀起“体医热”。另外,传播手段要与时俱进,时刻革新,迎合大众需求,广泛运用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以视频和图文两种经典形式传播推广,多线并举,完善“线上+线下”的宣传形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做到联合实时发布。

3 结语

现如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评判幸福的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经济。随着国家的大力提倡,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获得健康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发展民生的重要话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药物虽然能够带来健康,但是只有通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健康才是根本的、长久的健康。以体育为主导,以医疗为辅导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健康、民族健康的王道。因此,体医融合之路是我国打造健康民族、强盛的民族的必由之路。而要走好体医融合之路,就必须要立足于民族文化,将体医之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中。在我国,传统体育与传统医学同出一源,互利互助,可谓世界体医融合之宝库。我国的体医融合之路,必须是基于传统体育与传统医学的,是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之路。在坚持自我体医特色,发扬自我体医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外来的体医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找到立足点之后,再从法律制度、人才培养、学校教育、媒体传播四个主要方面着手,最终我国体医融合之路必然会以独有的魅力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体医传统武术融合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