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的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分析与指导

2020-11-25 16:05徐园园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小孟角色扮演娃娃

徐园园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引 言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积极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情境的游戏。也就是说,幼儿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并衍生出相应的内容、情节。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建构游戏同属创造性游戏,但与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不同的是,角色游戏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及材料上“以物代物”的灵活多变性。“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从模仿家庭生活开始,幼儿通过模仿熟悉的“爸爸”“妈妈”等角色,创造性地反映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1]。研究表明,“娃娃家”游戏具有稳定幼儿焦虑情绪、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技能,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望,以及培养幼儿谦让、分享、合作等良好品质的作用。

一、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现状

在场地设置上,小班年龄段各班都设有专门的独立区域,教师将其布置成“娃娃家”。通过调研发现,“娃娃家”通常在班级活动室的一角,所占空间较小,可容纳的幼儿人数通常为4~6 人。投放的材料固定单一,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小班“娃娃家”的游戏材料主要围绕“过家家”的主题进行投放,包括小床、被子、洋娃娃等高仿真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一部分是买来的成品,一部分则是由教师发动家长收集到的闲置物品,如用完的化妆品瓶等。在游戏主题上,幼儿通常玩的游戏主题包括过家家、医生看病、理发店等,这些游戏内容通常是以洋娃娃为中心衍生出来的。游戏材料由教师提前准备好,按照规定的位置摆放,游戏结束后要放回原来的位置,而且很难随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地更新。此外,教师很少有时间或有意识去观察幼儿在“娃娃家”中的表现,在游戏中的作用不大,指导性不强。

二、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特征

【游戏实录】

“娃娃家”里,小孟小朋友背着一个洋娃娃走来走去,突然她停下来大叫:“我的宝宝生病了,要坚持住!”这时,在一旁玩小推车的小贝接过话:“要给她打针了。”

小孟把洋娃娃放在“床上”,在电话上按了几个数字后拿起话筒大声说:“医生,我的宝宝生病了,你来一下吧。”

一旁的小贝马上回应:“好的,我来了,这里有好多宝宝。”

小孟:“她发烧了。”

小贝:“要打针了。好了,可以起来了。”

小孟让洋娃娃站了起来,又躺下盖好被子睡觉。小孟:“她又发烧了。”又开始按号码打电话:“医生,我家宝宝生病了,你来看看吧!她有点痒,可能是头发太长了,那我给她理理发吧。”

小孟背起洋娃娃,一边走一边把手放在耳朵上:“哪个是理发店呀,医生?”

小贝打断了他,给了他一个小瓶子,小孟放在自己嘴巴上吸了一下说:“这是汽水。”接着把瓶子放在“宝宝”嘴上喂她喝,边喂边说:“小宝宝,该起床了!”

(一)游戏情节简单零散,具有重复性和单一性

在观察记录中,幼儿通过洋娃娃想象自己作为父母去照顾宝宝的情节,将现实生活中自己生病看医生的经验重现。在这些模拟的场景里,幼儿依托物品扮演相应的角色完成想象中的情节,即角色扮演游戏。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小班幼儿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出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游戏动作重复而单一,游戏角色刻板、无法灵活转换等特点。观察记录中两个幼儿的互动完全是在不经意间开始的,没有提前的分工与合作,缺乏计划性。角色固定为爸爸和医生,故事情节零散,也不够丰富充实,不能深入地展开,如幼儿说要给娃娃打针,最后却一带而过,并没有表现出打针的情节,这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不足有关。

(二)想象替代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还有赖于生活经验

角色扮演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物代物,以物代物即幼儿为满足游戏需要,把某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使用。以物代物可以是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也可以是一物多用。相关研究表明,游戏中的物体替代行为可以反映出幼儿早期的创造性、想象力。在观察中,幼儿先是用仿真电话机模仿打电话(真实的材料),后来由于游戏情节的需要直接选择用手做电话放在耳边通话,这表明幼儿即使离开真实的材料依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想象替代。但是,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这种以物代物仅限于某些特定场景,且对于游戏材料的逼真程度要求较高,幼儿尚不能灵活地想象替代。

(三)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最初的社会化行为

一方面,“娃娃家”中的角色扮演游戏需要角色分工,从而会产生合作。研究表明,角色扮演游戏是最能产生合作的游戏类型。在观察中,一开始的“娃娃家”中,小孟和小贝两个小朋友并没有交流,属于平行游戏。但是小孟作为照顾宝宝的家长,想象宝宝生病给医生打电话,旁边的小贝巧妙自发地通过假想自己是医生的角色进入游戏中,从而产生了后续的协作。虽然这里的合作并不像大班幼儿那样有明确的分工、流程和规则,只是简单的互动交流行为,但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小孟和小贝两个小朋友在游戏中乐于与别人合作,合群程度高,特别是小贝,他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能够巧妙适时地利用角色进入他人的游戏中。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两名幼儿在此游戏中的语言全部为角色语言,没有分配角色和计划游戏进程的语言交流,似乎不需要指明自身的假装身份就能产生行为的默契,这是因为角色扮演游戏本身是一种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游戏,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对角色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也使幼儿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而表现出符合角色期望的行为。在此游戏中,幼儿是自发地遵守这些规则,并且在游戏中享受着最纯粹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分析与指导策略

(一)改善“娃娃家”材料的投放,创设温馨而又丰富的游戏环境

1.在逼真实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低结构替代材料的投放

儿童的游戏会受玩具的种类、性质、数量搭配等因素的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适宜玩逼真性程度较高的、模拟实物的玩具;年龄较大的幼儿适合玩逼真性程度较低、开放性程度较高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保证一定数量逼真的实物或模拟物的同时,教师可以投放少量颜色鲜明、形状特征明显的替代物,如不同形状的积木、橡皮泥和雪花片等。这是因为替代物的投放有利于小班幼儿表征行为的发展。

2.增加材料的种类,丰富游戏的情节

两名幼儿在“娃娃家”中的角色扮演游戏情节重复单一,这与游戏材料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当前,“娃娃家”中的材料比较单一。特别是本案例中,幼儿本想为“宝宝”理发,但最终因为没有相应的理发店场景及材料,导致最后不了了之。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娃娃家”中增加与这些场景相关的标志及道具,如医生护士帽、小药箱等,还可以增加能够激发幼儿给娃娃做饭、喂饭情节的材料,如“炉灶”、小碗、奶粉罐等。

3.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娃娃家游戏中的“假自主”变为“真游戏”

以往的“娃娃家”游戏偏向成人化,从空间的布置、材料的选择与摆放甚至玩法上都由教师主导、控制,幼儿只能玩一些固定而单一的游戏,慢慢地,“娃娃家”游戏就变得无聊。长此以往,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主进行游戏。首先,教师可以将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以超市的形式向幼儿展示,使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想要的材料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其次,教师可以在“娃娃家”旁边的角落里单独放置一个“百宝箱”,里面放置一些废旧物品或半成品,如塑料瓶、纸杯、纸盒等,方便幼儿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进行选择,从而在发挥幼儿自主性的同时,增加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情节的丰富性。

(二)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认真观察积累经验

3~4 岁的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十分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一方面,幼儿园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别开展诸如“超市体验购物”“参观博物馆”“农场体验收获蔬菜”等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这些活动的关键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园合作让幼儿多观察、多留意,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鼓励家长带幼儿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周围的生活。此外,家长要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如周末带孩子外出购物、郊游、野餐,给孩子提供主动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三)教师适时适当地介入游戏,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教师要有观察意识,不断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把握两种介入时机:第一是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时;第二是游戏的内容情节单一重复时。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在游戏中获得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介入指导。一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游戏中进行指导。如在本文的观察记录中,幼儿想要为“宝宝”理发,这时教师可以充当理发师的角色进入游戏,示范理发师理发的程序,帮助幼儿理解并积累理发的经验,启发幼儿在后续游戏中增加理发的情节。二是通过提供工具和材料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游戏。在本文的观察记录中,教师需要在游戏结束后及时创设理发店的情境,投放理发用的围裙、吹风机、梳子、剪刀、假发等工具和材料,以此来帮助幼儿熟悉和理解理发店的经验,从而延伸游戏的情节,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不仅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和幼儿一起游戏,还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这有助于对幼儿进行语言、品质的渗透教育。此外,深入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游戏中的隐含教育价值,能够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能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孟角色扮演娃娃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角色扮演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装了一回
大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