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分析

2020-11-25 16:45涂永坤
名师在线 2020年27期
关键词:化合物直观教师应

涂永坤

(福建省石狮市第一中学,福建石狮 362700)

引 言

元素化合物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原子、分子角度获得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知,科学认知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价值,以此确保预期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常见化学物质时,不仅要对其概念、性质等知识进行准确把握,还要对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进一步了解,尝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释生产、生活的各类化学现象中。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元素化学授课内容要做到适当精简,教授更加精辟的内容,这并非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相反,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化学教材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以此培养、拓展学生阅读理解、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全面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为创新和改革高中化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为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二、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具体策略分析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

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的概念未给出全面解释,而是通过系统编排引导学生更便捷地理解。所以,基于教材进行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学生极易混淆不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反应,也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具体问题。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联系教材中的概念知识,将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化合物作为教学重点[2]。

例如,在讲解“Fe元素”时,教师要强调对Fe化学性质、铁三角的转化做出准确把握。化学教材中,对“铁三角”关系的转化理念写得较为简洁,学生难以透彻理解。对此,教师应进一步优化生活中Fe元素与化学教材的整合,运用多媒体制作PPT,让学生对Fe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更加直观的呈现,从而对铁三角之间的具体转化有深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含有铁元素的矿石,如红色的含有FeO3,黑色的含有FeO,炒菜时用的铁锅含有铁元素,胡萝卜、黑豆等食物中也含有一定的铁元素。对此,为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铁元素运用产生直观认识,实现对元素化合物概念的透彻理解,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重视、优化实际生活与元素化合物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3]。同时,为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另外,教师也可基于分类思想指导学生对铁元素物质进行自主分类,讲解Fe2+与Fe3+的氧化还原性,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学化学知识时,教师科学布置学习任务,既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激活与拓展,也能够指导学生探索更新颖的化学物质研究角度,基于元素物质特性进行深入分析。这既可以向学生直观、生活化地呈现化学知识,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化学元素的热情,从而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引用时事,丰富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与所学知识,在教学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时事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进一步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4]。

例如,讲解“氯气”内容时,带领学生观看某公路液氯泄漏造成事故的视频。这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于这一视频,若不了解化学知识,就无法理解事故产生的原因。基于这一实例,学生既可以对化学知识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产生准确认识,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识。完成氯气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自己就在现场,是否会组织现场人员急救?会运用什么方法?基于这一反思性的教学理念,既可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巩固所学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方法进行自主总结。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科学指导。

(三)创设情境,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

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强调化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优化化学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加强自主学习探究。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硫”的知识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SO2的组成,通过回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明确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同时,将其与CO2对比分析,准确把握两者的异同,基于此精心设计相应问题:如何证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应用哪种试剂,氧化还原反应需要的条件是什么……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清晰了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轻松、准确掌握所学知识[5]。

情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时间,也能为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若教师盲目地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不仅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学科失去兴趣与自信心。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条件的探讨,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探究空间与时间,学生才能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紧跟教师教学节奏,从而快速寻找正确答案。

(四)基于直观教育理念,完善元素化合物教学观念

一是基于实物开展直观教学。在日常化学教学中,直观运用实物较为普遍,也获得诸多教师的青睐。基于此,优化化学教学活动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对实物的存在产生真实的感受,也能将感性认知存储为理性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金属钠的性质时,就可以提供一块金属钠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了解金属钠是怎样在空气中变暗的,根据金属钠变暗时间明确金属钠具有的活泼性[6]。

二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图表、幻灯片以及视频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直观展示方式,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掌握重要知识信息。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无法出示实物为学生做相应展示的情况。例如,微观分子结构,以及有毒且存在较大危险性的物质、反应等,此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模型开展直观教学。

又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乙醇分子结构时,在学生难以想象乙醇分子的微观形态时,教师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直观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羟基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官能团,之后再进行相应模型的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清晰地了解其中的区别,并提升其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同分异构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基于化学实验,优化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

首先,全面挖掘实验价值,优化探究实验设置,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开展,既有助于启发、活化学生的化学思维,也能将其各方面的潜能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实验具有的教学价值,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体验,也能为其各种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机会。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条件等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充分满足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7]。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铁离子氧化性的探究实验时,要基于铁的价态以及每种价态的颜色及特点等内容做好知识铺垫,然后设计方案,选择恰当策略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合理引导,明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其次,教师要恰当调整做实验、演示实验、讲实验之间的关系。实际授课中,一些实验若消耗太多时间,或是发生了诸多与实验无关的意外情况,不仅会给学生的观察、操作带来诸多干扰,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再加上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为确保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选择空间。所以,教学化学实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尽量多动手、少演示,多演示、少讲解[8]。

例如,在水和金属钠的反应实验教学中,与总结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相比,若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让其在实验中切实感受、直观观察,再结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既可以在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锻炼、发展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契机,也能为其各方面潜能的挖掘、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 语

综上所述,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为学生创新思维、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新颖有趣且多样化的策略方法,以此构建更生动、高效的化学课堂。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帮助其更轻松、准确地掌握复杂和零散的化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促进其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化合物直观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