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020-11-25 16:45张素萍
名师在线 2020年27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意识环境

张素萍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让人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持续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影响和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生态破坏,其成本代价约占GDP的7%~8%。又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计算,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地球村一员的我们应具备一定的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中学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了地理课的使命:地理课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环境教育,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是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定位

(一)环境教育实质是人类的生存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环境教育是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这是它的本质。

(二)环境问题人人有责

全球变暖,森林减少,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这些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的过度开发、奢侈消费造成的,是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和无节制的行为导致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的结果。地球表层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无节制地索取,会导致环境急剧恶化,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因此,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全面实施。

(三)环境教育,警钟长鸣

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取决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人们却对科学的警示如温水煮青蛙一般麻木。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二、初中地理学科中的环境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非常丰富,涉及了环境问题的很多方面。七年级上册的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主要从自然地理方面介绍环境知识,居民与居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从人文地理方面介绍环境知识;七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了世界地理中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环境知识;八年级上册从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重点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八年级下册主要是在中国区域地理中融入环境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恰当利用这些知识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切实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讲授获取环境知识

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课堂教学有效传播环境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环境教育,掌握更多的环境知识。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容易实现的学习方式。例如,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再分别介绍这两类资源的特点以及我国各种资源的数量和现状,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明白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联系生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讲解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述地理知识,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可将隐性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一步简化,还能生动地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有效弥补口头讲授的不足,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运用多媒体可直观展示地震动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利用多媒体,可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联系生活,培养环保习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指导他们在行动上落实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例如,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时,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干旱的西北地区,缺水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导致了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教师教学时,可结合我市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武威市9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布在石羊河流域,缺水程度高达31%,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家乡该如何发展?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四)利用特殊节日宣传教育

例如,在“世界水日”,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比赛和环保宣传画评比活动;在“世界气象日”,教师可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我为沙漠捐棵树”活动,并结合这一主题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低碳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等专项读书活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野外,了解、观察本地环境污染情况及后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爱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调查了解学校周边的环保现状,开展垃圾分类、捡拾废品等活动,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1]。通过每年的定期活动,教育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提高环境素养。

(五)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武威市近期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建议学校和社区请专家、环保人员进行相关专题报告,向学生介绍环保新理念、新知识,让学生了解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意义,普及环境教育,倡导人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大自然中亲眼看看由于人类的活动,家乡河流遭受破坏,亲眼看看沙漠化怎样一步步向我们逼近,过去草木茂盛、繁衍生息的石羊河流域而今却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这能使学生对环境恶化有更加感性的认识,从而唤醒青少年的生态环保意识,使他们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思想。而且,要把这种思想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爱护花草树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身边的亲人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中来。

结 语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共识。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拒绝奢华和浪费。环境教育是一项全球性事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讲述环境知识,树立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天蓝地绿水清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环境清洁工
保护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保护环境
漫观环境
保护环境千秋叶工作室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