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

2020-11-25 21:44赵耀宏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建设

赵耀宏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3)

0 引言

大数据属于IT行业专业术语,主要是指一定时间内无法利用常规软件工具针对信息内容进行管理、抓取、处理及应用的数据集合,具有多样、高速、真实、低价值密度、大量等特点,有关技术在分析预测领域应用频率较高。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价值:第一,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基础,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建设个性化、一站式高校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将高校物理空间、数据空间融合在一起,形成灵活、共享、稳定、简便管理体系,为师生提供专项服务;第二,提高高校信息数据共享质量,基于碎片化服务屏蔽业务系统,加强事务概念,增强用户体验,信息数据以服务为基点的推送效率不断提速,使高校数据质量更优,设计数据碎片化接口,将信息化建设重心放在数据层上。基于此,为助推高校综合管理机制稳健发展,完成智慧校园建设任务,探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关键

1.1 分析生源数据

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新生报到户籍所在地为基础收集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库存储学生在校表现有关信息,根据建模分析结果调整生源结构及招生方案。在分析省内生源时可将粒度缩小至镇、县,分析外省生源时则将粒度扩大至省、区域等更大范围,指导招生工作决策与实践,旨在提高高校生源质量[1]。

1.2 分析就业数据

通过统筹历届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数据信息,解析各专业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规律,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经由网络面向即将毕业学生移动终端推送本专业就业创业信息,提高用人单位与学生交互效率。高校还可针对学生就业创业数据进行跟踪,引导学生就业分流,将市场用人需求与专业人才联系到一起,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概率。

1.3 分析高校人流

以信息流量分布、WLAN接入情况为依据,分析高校人流空间特征,同时利用高校远程监控安全系统,针对高校热点事件、人流集聚区域进行实时数据跟踪,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危险。高校还可根据人流密集程度调控局域网,有利于提高网速,合理利用高校网络资源[2]。

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结构

2.1 理论层

理论层是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结构安全稳定、便捷有效的基础,是大数据资源广泛利用及信息传播的基线,这就需要高校加大有关技术研究力度,明晰其特征属性,通过编程在计算机系统内予以体现,保障图书馆、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无阻,数据文本兼容,大数据价值可以在高校计算机系统内挖掘出来,洞悉高校大数据走势,为高校从宏观出发规设综合管控方案提供依据,使大数据技术可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2.2 技术层

大数据广泛存在于高校信息化系统内,技术层是汇总理论层(基层)数据信息并加以利用的一环,在云计算、感知技术、分布式处理等技术加持下大数据得以实现存储、收集、处理、流通等综合利用目标。根据数据利用需求衍生若干框架,使技术层结构得以细化,例如批处理框架运用OLTP或ETL系统存储原始数据,为后续数据分析计算处理提供服务,系统根据存储实况及计算需求立足高校信息系统针对装载数据予以索引,为使批量计算有效数据需先加载到信息系统内,用户发起计算请求后系统启动(调度)计算节点展开海量数据计算工作,根据计算量大小所需时长各异,基于数据积累存在滞后性,计算对历史数据较为依赖,大数据分析时效性随之降低。通过丰富大数据技术层框架可提高高校信息化系统服务有效性[3]。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路

3.1 资源共享

为保障高校信息化系统便捷、有效,数据流转速率快,高校需树立资源共享意识,避免重复搭建数据场景或重复设计数据框架且出现系统冗余现象,资源共享简化高校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办事效率,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硬盘数据中心集成各项业务,不断提高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效率,通过信息高效传递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需加强安全管控,例如定期更新身份认证用户名与密码,定期查杀系统病毒,在传输重要信息时应用秘钥,在公共秘钥、私用秘钥加持下保障资源传导安全稳定。

3.2 分设模块

模块是数据集中处理载体,将理论层(数据层)与实践层关联在一起,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使高校信息化服务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将校务信息化体系分设为教师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师生档案管理、邮件管理、外事管理等系统,针对不同系统分设若干模块,增强数据资源传输及利用针对性。以自动化办公系统为例,还可分为文档库管理、电子签章模块、公文管理、信息发布、校务交流、公务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可根据需求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校为避免文件篡改,在电子签章模块可引入时间戳技术,时间戳字段具有唯一性,可起到信息防伪作用,在电子档案类文件管理中应用范围较广[4]。

4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方略

4.1 加强技术创新,重视感知服务

在新模块、新框架、新技术领域加大探索力度,为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新需求给予支持,使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得到创新,例如借鉴南京邮电大学Open Stack平台建设经验,灵活运用私有云技术,发挥云服务动态分配、统一维护、高效管理等大数据资源充分利用优势,解决高校信息系统能耗高、利用率低、资源分散等问题,还可缩短高校信息化建设周期,继而控制建设成本。针对教学管理高校可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微课,SPOC,MOOC,利用大数据针对学习需求画像,为教师立足网络提供针对性教学服务提供依据,达到因材施教,培育优质人才目的。

4.2 提升师生数据素养

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条件,在信息化教育2.0时代高校需推行大数据领域专业人才系统培育机制,提升师生“数据素养”,确保师生专业性更强、知识储备更多、技术手段先进、实践领域更广,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及资源科学应用新出路,运用数据反思、决策、解读、采集、定位等能力支持高校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疏通“数据流最后一公里”,解决高校“重开发、轻应用”信息化建设问题。在提升人员素养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例如以智慧校园为依托研发线上晨跑服务系统、网络投票系统、宿舍门禁系统、科研项目进度管理等系统,为师生日常工作与学习提供便利。高校还需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行CIO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着眼长远、通盘把控、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综合管理责权,使用评价反馈、协同联席等机制,调动师生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大数据资源及技术具有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丰富服务模式,挖掘数据资源应用潜力并解决教育管理具体问题积极意义。这就需要高校树立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加强技术创新,重视感知服务,将师生视为信息化建设团队一员,不断提升其数据素养,继而完成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任务并助推高校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