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计量分析与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2020-11-25 07:04韩剑尘周良发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研究

韩剑尘,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资源向基层下沉,以振兴乡村为指向的乡村治理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乡村振兴旋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持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成为国内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硕博论文”)的重要选题。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硕博论文为统计样本,拟对近年来国内研究生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加以整体扫描和立体透视,以窥探研究生在此论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就今后进一步深入推进略提几条可能的发展路径。

一 文献统计

(一)文献分布

通过文献检索可知,国内研究生以乡村振兴为学位论文选题始于2018 年,迄今硕博论文共计466 篇(查询时间为2020 年5 月28 日),其中博士论文7 篇,硕士论文459 篇,占比分别为1.3%和98.7%(硕博论文年度分布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年度分布

从分布年份来看,2018 年以来国内硕士生和博士生逐步将学术视野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可以说是对中共十九大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从成果数量来看,近期乡村振兴硕博论文数量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其中2019 年突破300 篇,比2018 年增长349%;而2020 年硕博论文处于动态更新中,目前仅收录5 篇。从论文类别来看,硕士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博士论文篇数。数据统计表明,关注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健全农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业已成为部分研究生的理论自觉。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势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关注这一研究领域;而随着论文数量的大幅攀升,硕博论文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成果形式。

(二)研究机构

从研究机构来看,中国知网收录的466 篇乡村振兴硕博论文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科研院所也有零星分布(硕博论文机构分布见表2)。

表2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机构分布(部分)

表2 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篇数排名前20位的研究机构作了梳理统计。从机构类型来看,排名前20 位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其中浙江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超过10 篇。从机构发文篇数来看,排名前20 位研究机构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共计164 篇,占论文总量的35.2%。从机构所在区域来看,湖北省机构硕博论文最多,共计38 篇;浙江省、江西省和四川省次之,分别有37 篇、35 篇和32 篇;江苏、福建、陕西、山东、吉林、安徽、广东、山西、黑龙江、辽宁、湖南、北京、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河北等省市区机构硕博论文较多;贵州、重庆、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天津、甘肃、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市区机构硕博论文较少;而西藏自治区机构尚未有相关成果。

(三)学科专业

从学科专业来看,乡村振兴研究466 篇硕博论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分布见表3)。

表3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学科专业分布

数据统计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对乡村振兴关注较多,硕博论文篇数相当可观。此外,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也有部分研究生以乡村振兴为学位论文选题。换言之,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学科专业较为丰富,但跨学科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效展开。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生倾心倾力、深耕深挖的学理路向,以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启示。

二 动态分析

乡村振兴研究动态的分析,可以通过高频关键词呈现出来。依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功能,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加以统计分析,以管窥近年来研究生对此论域的核心关切和学术旨趣(高频关键词见表4)。需要指出的是,在关键词统计过程中剔除了乡村振兴战略等与乡村振兴高度重合的词汇,以及“战略背景”“战略布局”“发展研究”“影响因素”等指向性弱的词汇。

表4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部分)

关键词统计可知,“乡村发展”“乡村地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基层党组织”等词汇出现的频次较多,是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的重要学术关注点。下面以“文化”“教育”“治理”等为切入点,对研究生关于乡村振兴研究学位论文略予评述,进一步深化对研究动态及最新进展的了解和把握。

(一)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作为乡村得以延续的根基灵魂,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面貌,还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受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深度关切,硕博论文多达37 篇,其学术旨趣涵摄历史文化传承、乡土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发展、乡贤文化培育、特色小镇开发、传统村落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如张文静以徽州聚落生态文化为例,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挖掘徽州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阐明皖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助于激发农民的文化认同、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形成文化自觉,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1]。陈存斌以“中国海岛第一村”舟山马岱历史文化遗存为研究案例,通过马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检视,主张从构建分级分类的保护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等方面入手,做好马岱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2]。吴心玫以乡贤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下江西九江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对策,通过对九江乡贤文化传承发展现状界定的基础上,从培育新型乡贤、召引乡贤回归、乡贤文化发展等方面保障乡贤文化传承发展有序推进[3]。

(二)关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是振兴乡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近期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的热门选题。文献检索表明,以教育为乡村振兴研究主旨的硕博论文共计21 篇,其核心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创业创新教育、法治教育、学前教育、师生生存状况等。如刘熙宁以河北县域义务教育为例,对县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适应性作了全面分析,并就乡村振兴视域下县域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实践路径[4]。叶雅兰基于实地调查,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法治教育予以探析,认为农民法治观念的接受度提升、法治意识的内化度提升、法治信仰的践行度提升等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5]。薛瑞英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加以考释,在剖析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究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结构及定位,并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实践提出方法路径[6]。

(三)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落实。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不会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如何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让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农民拥有更多获得感,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成果共有36 篇。如管文行着力剖析了乡村治理主体问题,认为乡村治理在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的主体构成,目前主要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市场性治理主体等,而要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健全主体间利益整合机制等[7]。金禹基于一种新的治理分析框架对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治理逻辑作了阐释,认为要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效力,就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引领,由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完成治理任务,构建广大民众参与的协调机制来确保乡村治理有序实施[8]。赵川林述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要从优化乡贤队伍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等方面发挥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智力作用[9]。

三 现状研判

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进行梳理统计以及对研究动态进行学理分析,可以进一步对此论域的研究现状加以评判,厘清其概况、剖析其得失,为今后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一)从成果数量来看,篇数增长迅猛,但总量与期刊论文、报纸刊文差距明显

自2018 年国内硕士生和博士生将学术视野投向乡村振兴以来,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篇数增长迅猛,可以说恪尽了研究生的本分和本事,但是硕博论文总量与学术界差距仍然非常明显。这里以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与期刊论文、报纸刊文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与报纸刊文情况见表5)。

表5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期刊论文与报纸刊文年度篇数

数据统计表明,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关注时间更早、成果数量更丰硕。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期刊论文和报纸刊文即呈井喷态势,说明理论工作者比高校研究生有着更高的学术敏锐度和理论洞察力。今后要引导研究生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理论自觉性,把乡村振兴研究推向纵深。

(二)从社会影响来看,受到较大关注,但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术关注度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识,主要通过被引率、下载量等体现出来。通过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与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下载次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引用下载情况见表6)。

表6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引用下载情况(部分)

基于引用频次和下载次数的统计可知,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业已受到较大关注。从引用次数来看,被引超过10 次的硕博论文共有9 篇,被引次数超过30 次的硕博论文1 篇,即苏州科技大学刘晓宇的硕士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被引36 次。从下载数量来看,下载超过1000 次的硕博论文共计51 篇,下载超过5000 次的硕博论文1 篇,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韩丹的硕士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下载5702 次。然而与乡村振兴期刊论文相比,硕博论文无论被引率还是下载量都远逊于前者,说明硕博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从研究类型来看,应用研究居多,而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从研究类型来看,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以应用研究等为主,共计438 篇,占论文总量的94%。而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硕博论文较少,仅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杨茹茹,2019)、《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李皓,2019)、《在共享发展境域中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万信,2019)、《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研究》(曹伟波,2019)、《〈人民日报〉“乡村振兴”重大主题报道内容研究》(韩旭,2019)、《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马琦茜,2019)、《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叶奇奇,2019)、《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道德建设研究》(黄东梁,2018)等28篇。作为一项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固然要以应用研究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调查论证为其他区域振兴乡村提供经验启示和价值借鉴。重视应用取向而轻忽理论构建,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问题,长期来看,缺乏理论支撑的实证研究则会营养不良而后续力不足。这要求研究生必须静下心、扑下身,在实地调查、数理统计、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文献资源、把握理论前沿、深化基础研究,为乡村振兴研究有序推进夯实理论根基。

(四)从方法运用来看,方法相对传统,新技术新方法未受到重视

基于研究方法的细密爬梳可知,硕博论文主要运用文本解读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实证法、模型建构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方法运用情况见表7)。

表7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方法统计

表7 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方法运用作了整理统计,有的硕博论文主要运用一种研究方法,有些硕博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但总体上看,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仍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敏感性和认同度不高。新技术新方法既有助于深耕现有论域,又有助于开辟新的疆域,却未受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重视。相比而言,期刊论文已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融入乡村振兴研究中,而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检索中国知网,可以清晰地发现,借助大数据开展乡村振兴研究的期刊论文36 篇,运用区块链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的期刊论文4 篇,将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振兴研究的期刊论文2篇。因此,硕士生和博士生要不断增强新兴技术的驾驭和应用能力,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嵌入乡村振兴研究中,切实提升乡村振兴研究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四 研究展望

基于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的计量分析和现状研判,笔者认为今后要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从观念、视域、内容、方法等层面拓展和深化,提质增效,使硕博论文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重要成果形式。

(一)观念层面:提高重要性认识

硕博论文能否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的关键在主体,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关注程度直接决定了硕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协同融合发展、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认识到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振兴乡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专业契合度比较高的农林类研究生理应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更高的学术自觉,然而硕博论文篇数排名前20 位研究机构中,农林类高校只有福建农林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其余如安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各3篇,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各2 篇,而内蒙古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仅有1 篇。可见,乡村振兴研究中农林类高校研究生并未体现出专业优势,反而是海洋类、综合类、师范类高校研究生表现抢眼。今后各高校要加强引导,帮助广大研究生尤其是农林类研究生明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构想,使之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中去。

(二)视域层面:加强多学科融合

高校研究生乡村振兴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成果颇丰,然而相对学术界在该领域研究进展而言,其存在一些不可轻忽的问题,尤其是研究视阈狭窄的问题,这有必要引起从事乡村振兴研究的研究生们的高度注意。

目前,既有的硕博论文多以单一学科、某一专题的方式开展乡村振兴研究,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应用经济学、地理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单一学科专业探究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集体经济创新、基层组织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土地制度改革、乡风文明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等议题。单一学科、专题研究有助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围绕某一议题开展研究,尽可能把相关问题说清楚、讲透彻、弄明白,进而深化对乡村振兴某个层面某个环节的了解和认知,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研究价值不可轻忽。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不能完全沉溺于单一学科专题研究而疏忽对多学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多学科融合有助于破除因学科分割而造成的视角盲区,将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更全面、系统、完备地揭示出来,从整体上全局性推进乡村建设与振兴。据笔者了解,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尚未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成果。鉴于此,研究生在做好乡村振兴专题性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应从不同学科视角积极拓展研究论域,通过学科融合对乡村振兴整体样貌加以系统检视和全面把握。

(三)内容层面:注重深层次研究

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关键词检索分析表明,近年来硕士生和博士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学位论文选题广泛,涵摄乡村振兴几乎所有领域,可以说业已实现对此研究论域的全面覆盖,这表明乡村振兴受到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全方位关注。但是,学术研究不仅要有面的宽广、量的累积,还要有质的提升。当前部分硕博论文影响不大,与有些研究生对中央精神把握不准、研究现状梳理不够、问题发现意识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有的硕博论文尚处于浅层化和碎片化状态,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而注重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是提升硕博论文质量和影响的内在要求。

深化研究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乡村振兴的本真特质和深层意蕴。鉴于高校研究生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今后应深化硕博论文研究内容,研究者在研究中既要考虑到全面性,也要注意到深邃性,力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研究格局。深化乡村振兴硕博论文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深耕现有论域,即以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基础,继续深挖乡村振兴的深层意蕴。基于上文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的梳理、论文题名及关键词的检索可知,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视野聚焦到乡村振兴的主要论域,但对有的论域的关注和探究还远远不够,存在深度浅、视界窄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研究生潜下心来深挖深耕、字斟句酌,进而推出更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温度的精品力作。二是开辟新的疆域,即在现有研究论域的基础之上,开辟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论域。乡村振兴作为当代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意涵深邃、内容丰富,然而目前有些论域没有受到研究生的深度关注。譬如,乡村振兴的理论渊源与实现基础、乡村振兴的效能评价与指标创设、乡村振兴研究的方法论构建等,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都有待研究生深入挖掘和深度阐释。 三是开展细部研究,即从更具体、更精细、更微观的层面探究乡村振兴。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的细部研究没有再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能否从和谐、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方面嵌入乡村振兴研究,尚须高校研究生积极探索和尝试。研究内容的微观细末化,不仅是硕博论文研究的创新之举,也是未来深化研究的重要趋向。细部研究虽不能细致到使人们窥探到一个乡村的振兴,但精细化思维和理念无论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是乡村振兴研究落实落细落小的必要环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硕士生和博士生戒骄戒躁、潜心钻研,对乡村振兴的逻辑结构、核心要素和内在机制进行科学揭示和理论阐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规律性、逻辑性和必然性的理性认知,无疑能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影响的硕博论文。

(四)方法层面:强化方法论构建

开展乡村振兴研究,方法论运用尤为关键。鉴于上文对乡村振兴研究硕博论文研究方法的梳理可知,目前高校研究生主要运用文本解读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实证法、模型建构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乡村振兴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方法上,还要加强方法论构建。

目前,国内硕士生和博士生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缺乏方法论构建意识。诚然,研究生在研究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都会运用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却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理论高度,而大都是方法运用的应然结果。方法论构建的缺失,势必削弱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反思,导致硕博论文对乡村振兴的反思研究不够明显,也不够彻底。推进乡村振兴硕博论文研究,要强化研究过程方法论构建。构建乡村振兴研究方法论,一方面要强化历时性呈现。历时性呈现聚焦本土层面,即从历史发展脉络的时间维度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乡村振兴的历时性研究未引起高校研究生的高度关注,相关成果非常稀缺。研究生可以从中国百年乡建史的视角省思乡村振兴战略,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得失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价值借鉴。另一方面要强化共时性比较。共时性比较聚焦国际层面,是以特定时间段域内外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对比研究。近年来,研究生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着墨甚少,比较研究明显不足。比较性研究,应是今后研究生需要注重的研究方法。譬如,研究生可以开展共时性比较研究,对东亚韩国、日本振兴与发展乡村的措施及经验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的影响和启示等选题开展研究。历时性与共时性协同并进,有助于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域性研究视角,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深邃意涵、价值指向和逻辑理路的精准把脉,并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方法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且极为重要的战略工程,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和研究,不仅壮大了研究队伍,还丰富了研究成果,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硕士生博士生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去。只要研究生真心投入、精耕细作,其个人的点滴努力必将汇聚起振兴乡村的涓涓流水,在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持久而深远的时代回响。

猜你喜欢
研究生论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