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红楼梦》中人物字号群及其杨、霍英译研究

2020-11-25 07:04王爱珍蒋旭东
关键词:封号英译红楼梦

王爱珍,蒋旭东

(1.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中国的姓名文化博大精深。古时中国人的名字出于“礼”是分开的,名乃父母或长辈所取,父母或长辈叫理所当然,但平辈或晚辈叫则不礼貌。《礼记·檀弓》上有“幼名,冠字”的记载,意为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而有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时男子在20 岁时要行冠礼即成年礼,女子15岁要行及笄之礼。仪式有二:一是盘发或插簪,授戴礼帽;二是据名取字。这样不仅“敬其名”,也顺利解决了因礼节带来的称谓上的麻烦。长辈见到晚辈通常称名不称字;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而表谦虚自称时称名不称字[1]。

名与字在功能上虽有不同,但在内容上又有紧密联系,“名以正身,字以表德”,二者互为表里,所以,字又称“表字”。字通常由名衍生、延伸出来,是名的补充和深化。古人的名种类繁多,字也有不同功能。伯、孟、仲、叔、季等表示兄弟姊妹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曹操,字孟德,操者,德操是也;刘基,字伯温,封号诚意,谥号文成;孔子,名丘,字仲尼;孙权,字仲谋,权与谋相通;秦琼,字叔宝;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德”“温”“尼”“谋”“宝”“真”与表排行的字词合起来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词,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刘邦字季,屈平字原等。

东汉以后,人们取字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著名人物还有雅号。一般说来,名与字有三类关系[2]。一是同义互训。如:三国时的名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在这一名字中,“亮”是名,“孔明”是对亮的解释,孔为“非常”之意,孔明意为“非常明亮”;赵云,字子龙,古人意为云从龙,故取龙为字;名将张飞,字翼德,“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岳飞,字鹏举。二是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先生;赵孟頫,字子昂,頫同俯首之俯,意思与昂字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三是同类相及。如:白居易,字乐天,“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当然,也有表面上看来无联系,而其实背后存在着某种隐含联系的,此称连类推理。

近现代史上,有名有字甚至有号的名人也很多。如:孙中山,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名与字体现“泽被东方,润泽后世,以天下为己任”之意。

有些人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有些人则为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夭)、“永全”等,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一 《红楼梦》中人物的字群及其文化含义

《红楼梦》中人物有字的不多,一共14 个。按出场先后顺序为:

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此名字典出《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表面上看即带有“废”掉入世之道、走归隐之路的意思,又有“真废”“事隐”的谐音之意。其实,就原意来说,“费”指的是君子之道“用之广也”,“隐”指的是君子之道“体之微也”,是道的两种状态,属意义相连。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典出《孟子·尽心下》:“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表明其渴望时雨润化、待时而飞的心情。名、字、号,尽出一典,属连类推论。小说中贾雨村就曾有诗句“钗在奁内待时飞”。

贾赦,名赦,字恩侯。赦,赦免之意。古时有些人获爵不是因为建功立业,而是出于皇帝的私恩,人称这种爵位为“恩泽侯”,以别于功臣侯。贾赦未立寸功,其袭官和后来犯事被赦免,完全是皇帝恩泽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恩泽侯”。

贾政,名政,字存周。“存周”谐音“从周”也,取典于《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他愿意像孔圣人那样,以遵从周代之礼来为政[3]。无奈贾政既无理家之才,又无治吏之能,只有终日板着个面孔,假充正经。

林如海,名海,字如海,这属名与字相同。“如”,乃衬字,名与字相连,寓“文林如海”之意,暗示其家庭乃诗书礼仪簪缨之家,为林黛玉之才做铺垫。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时,业经五世。林如海乃前科探花。林如海初为兰台寺大夫(兰台令史),后调任至扬州被钦点为巡盐御史。

贾瑞,名瑞,字天祥。贾瑞是贾府的远房子孙,父母早亡,由祖父贾代儒代养。他“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最后死在凤姐手下。在中国“祥”“瑞”同义,常连用,指好事情的兆头或征象,但在贾瑞身上却相反。

薛蟠,名蟠,表字文龙。金陵旧有“龙蟠虎踞”之称,薛蟠出生于此,便以此命名与字,“未升之龙谓之蟠龙”。《红楼梦》第79 回回目“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脂砚斋版);第85 回回目“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以及文中“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注:脂砚斋版此处为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4]43。无奈薛蟠未成龙,反成虫。

秦钟,名钟,字鲸卿。《史记·荆轲传》索隐中有“卿者,时人尊重之号”;关于钟,《资江耆旧集》里有“力者能重负,弱者吼惧鲸”,秦钟名字即借此典。钟和鲸形成互补。秦钟本性怯弱,钟怕鲸,名与字意义相对。也有另一说,钟,集中、汇集的意思,如钟灵毓秀、钟爱、钟情;鲸卿,取鲸吞、海涵之意。名与字相互递进,含有美好期望。鲸卿的引申义,一是出自杨雄《羽猎赋》:入洞穴,出苍梧,乘巨鳞,骑京鱼。恣夸少年姿态,意气昂扬。二是暗示秦钟早夭。后世挽联,常用骑鲸与驾鹤相对,指代仙逝,蕴含一种惋惜。版本不同,秦钟的钟字也有异。若是“秦鍾”,钟灵毓秀之钟,那就是情钟不寿,寓怜悯、惋惜,嗟叹;若是“秦钟”,钟鼓之钟,那就是警示批判,寓讽淫、劝淫[5]。

詹光,名光,字子亮,贾政的门下清客。“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光与亮同义,这属同义互训。第42 回,宝玉道:“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4]407宝玉出于礼貌称其字,是符合规矩的。第16 回:“贾政不惯于俗务,只凭贾赦、贾珍、贾琏、赖大、来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程日兴等几人安插摆布。”[4]152

王作梅,名作梅,字尔调,贾政门下清客,善奕棋。名与字似取自“调梅”之典。《尚书·说命》篇中记载,殷高宗对宰相傅说宣布:“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梅均为调味品,后来便以“调梅”来借指宰相之职,并有赞美之意。唐诗中也有“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的句子。书中有“最善大棋的一个王尔调名作梅的说道:……那王尔调又道……王尔调陪笑道……”[4]165

甄应嘉,名应嘉,字友忠,是甄宝玉之父。在书中出现过两次,一是第93 回,他被抄家革职后,写信把仆人包勇推荐到贾家,信写得实在;二是第114回,他蒙恩起复后,听说贾家遭难,贾母新丧,前来贾府探望。甄应嘉字“友忠”,正是说他对朋友忠诚;名“应嘉”是说他这种行为应得到嘉奖。中国格外注重“忠勇”二字,(友)忠与(包)勇,正好成对。

以上均为男性,女性则又稍异。旧时女性地位低,一般家庭的女子在家时无大名,只有乳名,更不用说字,只有大家闺秀才取字。《礼记·曲记》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旧时女子一般在十五岁时,要举行“笄礼”,标志着已成年,可以出嫁了,其仪式与男子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男子盘发,授戴礼帽,而女子则绾发,授戴簪子。许嫁了要取字,未许嫁的则继续“待字闺中”。《红楼梦》中女性有字的共三位,她们是林黛玉、警幻仙姑之妹、李纨。

林黛玉,字颦颦,出处及理由见《红楼梦》第3 回,宝玉笑道:“我给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4]34颦颦作黛玉的字有诗词为依据。晏几道《西江月》中有“愁黛颦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采桑子》中有“颦入遥山翠黛中”。颦对黛,完全符合取字原则[6]85。黛玉二字是乳名,以乳名取字很奇特;另外,字一般是在“笄礼”上由长辈所取,由平辈取字闻所未闻,何况初次见面。这些举动充分表明了宝玉的痴顽与乖张。更令人惊奇的是,黛玉清高孤傲,对宝玉给她取字这件事,不但没生气,反而接受了,可见两人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另外,宝钗喊她“颦丫头”“颦儿”,贾母和宝玉也偶尔称她为“颦儿”,且黛玉也自称“颦儿”,都属特例。

警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是太虚幻境中的人物。第5 回中有“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一人而兼二人之美也。很明显这暗指的是秦可卿,为达到虚实相间的效果,曹公特意让其名和字与秦可卿的颠倒过来。秦可卿,名可卿或可儿,至于字,曹雪芹在小说中没有明说。不过既然秦钟有字,如果秦可卿有字,也不足为奇。秦钟字鲸卿,与警幻仙子之妹的字可卿相对应,是合乎逻辑的。

李纨,名纨,字宫裁。纨,细绢;裁,裁剪也,属据义指实。第4 回中说得很明白,其父李守中遵从“女子无才便有德”之说,“不十分令其读书”,却让她“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此才取这么个名与字。

泱泱大著《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之多,为什么只有14 人有字?笔者认为,古时官宦世家且比较注重文化传统的家庭才会给后辈取字。贾宝玉给林黛玉赠表字纯属例外。贾宝玉之所以给林黛玉赠表字,一是因为黛玉当时无字;二是因为贾宝玉知道林黛玉是姑苏盐课林老爷之女,属书香门第出身;三是因为黛玉气质出众,宝玉与她一见如故,况林黛玉眉尖若蹙,又叫黛玉,让他一下想到了“颦颦”二字。所以,一时按捺不住,赠表字表达其对黛玉的一见倾心。其他基本都是官宦家庭出身,即使秦鲸卿,其父秦业也是工部营缮郎;薛蟠“本是书香继世之家”[4]42出身,皇商之后,所以,他也有字。

二 《红楼梦》中人物字群的杨、霍英译

笔者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字或表字的杨、霍英译进行了整理,具体如表1 所示,表中空格处表示缺译,下同。

表1 《红楼梦》中人物字群及其杨、霍英译

美国著名学者苏珊 · 巴 斯 内 特(Susan Bassnett)认为: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文化交流的过程,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她还认为:正确的理解建立在全面考虑文本内外两方面的文化因素之上。两种语言的互译也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在保证原语与译入语文化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翻译的等值。其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为切入点,将翻译与文化结合起来。1990 年,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概念。以两位学者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强调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翻译”[10]。

《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 个,从表1 中我们可以看出,除贾雨村有号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号(林黛玉和李纨的雅号我们放在后面讨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除对贾瑞和秦钟的字没翻译之外,对其他人物的字都进行了音译;而霍克斯只对甄士隐、林如海、詹光、王尔调、甄应嘉、警幻仙姑之妹和林黛玉这7 个人物的字进行了翻译,而且对其中3 个人物的名没有翻译。值得注意的是,霍克斯将詹光的字误译成了人物姓名(Zhan Guang)。但对于王尔调的名和字,他区分和翻译得很清楚(不过,霍克斯把“作梅”这个名意译成了“Go-between”,显然,他把“作梅”看成了“做媒”,结果翻译闹了笑话。即使如精通汉学的霍克斯,也有误读误译的时候,可见翻译时需十分谨慎);杨氏夫妇反而把这个名与字弄反了。对于这些字,杨氏夫妇和霍克斯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解释。杨氏夫妇一般把“(表)字”翻译成 courtesy name,secondary name 或者childhood name(小名),而霍克斯一般翻译成school name 或courtesy name(霍克斯还对“友忠”和“可卿”进行了英语解释,见表1 注)。关于薛蟠的字,由于版本不同,其字也不同。脂砚斋版为“文龙”,其他版本为“文起”。杨氏夫妇在第19 和第85 回回目中均译为“Hsueh Pan”,在第4 回中译为“Wen-Chi”。

关于人物字的翻译,杨氏夫妇的音译显然无法传递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名与字互为表里,或同形同义(林海,字如海;甄费,字士隐),或意义相连(黛玉字颦颦,李纨字宫裁,贾瑞字天祥),或存在着推论上的关系(贾赦,字恩侯;贾政,字存周;兼美,字可卿)之文化含义。霍译更甚,其译文中贾雨村的名、字和号,甄士隐、贾赦、贾政和王作梅等名与字典出《礼·中庸》《孟子》《论语》和《尚书》的痕迹无处可寻。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来分析,杨译和霍译对人物的名与字的翻译完全没有达到文化功能对等的效果,其英译未能体现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与传承。

三 《红楼梦》中人物的号群及其文化含义

《红楼梦》中有号的人物也不多。贾雨村算一个;其他3 个与宗教相关的和尚道士有名号,他们是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外加6 个诗词爱好者也有雅号,他们是怡红公子、潇湘妃子、蘅芜君、稻香老农、枕霞旧友、蕉下客。其中,6个诗词爱好者的雅号来历如下。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宝钗笑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众人都道有理[4]370。

《红楼梦》除了主要人物取号以外,还有两种人物以号相称。一类是那些市井人物,即偶尔出入贾府的医卜星相、造园堆石的匠人。例如,建造大观园时请来的“山子野”,他本姓胡名公(也许,公只是对其的尊称),别号山子野;毛半仙,算命很灵验,犹如半个神仙,这“半仙”是外号或称绰号;刘铁嘴,测字能说会道,像“铁嘴”一样,即通常说的“伶牙俐齿”,所谓“铁嘴”也是绰号。这几种人的号与其职业相关。另一类是小说中偶露峥嵘的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他们要么无姓无名无字无号,要么有姓有名,前面再加封号,以显示其地位尊贵[6]87。例如秦可卿葬礼一回出现的四王八公。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这四王的封号不仅聚齐了东南西北,暗示了国土之四方,而且各自封号里的平、安、宁、静四字,组合起来就是平安宁静,这号自然是皇帝封的,暗示了天子要臣子守护国土东南西北四方,务求平安宁静之意;八公,除了宁荣二公,其他六公是: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石守业。脂砚斋深入分析了这6 人名字中的深意: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4]129。

不了解中国的天干地支,可能想破脑袋,也无法想出曹雪芹不仅擅长用人名做隐喻,竟然还玩起了拆字法,在六位只出场一次的人名里,隐藏了十二地支,也是十二生肖。而且,据笔者揣摩,这八公的封号,无疑蕴含着皇帝或者说作者曹雪芹希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通过“修身(修国公)、齐家(齐国公)、治国(治国公)、平天下(镇国公)”这些人人皆知的儒家理念,最终实现“缮性(修养本性,缮国公)和统理国家(理国公),使天下安宁(宁国公)和繁荣(荣国公)”的终极目标。

《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义忠亲王、忠顺亲王、南安太妃、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川宁侯、景田侯、锦乡伯等有封号的人物。将姓名与封号连称的有北静王水溶,只提姓与封号的有周贵妃、周贵人等。小说中还提到太祖皇帝、太上皇等,也属于封号类。

四 《红楼梦》中人物号群的杨、霍英译

笔者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的号之杨、霍英译进行了整理,具体如表2~4 所示。

表2 《红楼梦》中人物绰号群及其杨、霍英译

表3 《红楼梦》中人物封号群及其杨、霍英译

表4 《红楼梦》中人物雅号群及其杨、霍英译

由表2~4 可以看出,杨、霍对人物雅号采取的都是意译法。对佛教徒和道教徒,杨译仍旧采取意译法,霍克斯采用的是拉丁语译法,正如对芳官、藕官、玉官等12 个戏子名的翻译。

至于人物别号、绰号,杨、霍采取的基本都是意译。只是关于山子野这个别号,杨氏夫妇译成Gardener Ye,有可说道之处。“山子”应指行业和专长,即此公擅长于垒沙堆土、设计假山,大观园的筹划起造由他负责,“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亦由山子野“制度”。“野”并非其姓。从完工后的大观园看,这位“老明公”的身手确实不凡。霍译为Horticultural Hu, Horticultural 意为“园艺(学)的”。只是可能由于版本缘故,脂砚斋版和网络版[12]都未见说这位老明公姓胡。杨、霍翻译根据的原版本应该不一样。杨译的“Mao Pan-hsien”(毛半仙)完全音译,人物卜卦算命的身份、作者的揶揄口吻皆无处可见,弊端自不必说。关于刘铁嘴、王一贴的英译,两位译者倒都用了意译法,这样或多或少传递了一部分这两个人物能说会道和卖狗皮膏药的含义在内,文化意蕴得到了一定的传递。

对封号“王、公、侯、伯、子、男”,杨、霍基本采取意译,对姓名采取音译。杨、霍对“王”的英译阐释得都非常准确,为“prince”而不是“king”。由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分封制中也有亲王、公、侯、伯、子、男,分封文化基本相同,所以英译起来就比较方便,直接用对应的duke,marquis, count(earl), viscount, baron就可以了。不过,杨译的两个侯姓人名,有必要说一说。修国公侯晓明为“Hou Hsiao-ming”,其孙子侯孝康被译为“Hou Hsiao-kang”显然不妥当。姓名中第二个字拼音一模一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两人是同一辈人。另外,《红楼梦》中四王八公的完整出场,应该在第十四回。但脂砚斋也感到疑惑,介绍包括宁、荣二公的八公时,怎么不见了缮国公石守业的字“守业”?笔者查证了《红楼梦》脂砚斋版和网络版全书,没有发现这一名字出现的地方。也不知脂砚斋从何处得知缮国公名字叫守业,而且解释为谐音“守夜”,寓犬字。宁国公贾演的名字亦是如此。可能皆是版本不同的缘故。关于《红楼梦》中的四王封号,寓含的国土之“东南西北”四方,“平安宁静”之美好希冀,汉语读者若不仔细咀嚼细思,尚难体会天子要臣子守护国土东南西北四方,务求平安宁静之意,何况杨、霍的音译?对于四王的翻译,杨、霍译文均未能表达出其文化含义和深层寓意。

笔者建议:将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中间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和平安、宁静意译出来为:Prince of Peace in East,Prince of Safety in South,Prince of Tranquility in West,Prince of Serenity in North。这样,至少这个封号群中关于古时中国的方位文化和封建帝王希望自己的王国平安宁静之愿望的精神文化可以得到反映和传递。当然,如果Peace,Safety,Tranquility,Serenity 音节数能一样,那就达到了与原封号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对等了。可惜翻译有时不能面面俱到,臻于完美。

除开宁、荣二公后六公的名字,曹雪芹对人物取名采用拆字法,名字连起来蕴含着十二地支和生肖这等深刻的文化意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一般读者绝对难以想象。纵使译者英语水平再高,要想把此等深层寓意完全传递出来也非常困难。而对于八公的翻译,杨、霍译文更是未涉其名字里所蕴含的十二地支和生肖这等深刻的文化含义。而且,八公的封号群里蕴含的比较明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理念根本不能得以显现,最终实现儒家希望的“修治生性,统理国家,使天下安宁和繁荣”的理想社会状态和终极目标这种文化含义更没有得到任何传递。所以,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而完全是文化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于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译者和读者来说,不啻为天方夜谭。汉语读者尚难深刻理解,英语读者恐怕再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明白和接受。

笔者建议,八公的封号采取意译法,将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含义和“修治生性,统理国家,社会安宁繁荣”的理想目标尽量传递出来。我们可以尝试着将修国公、齐国公、治国公、镇国公、缮国公、理国公、宁国公和荣国公分别意译为:Duke of Self-cultivating,Duke of Family-regulating,Duke of State-governing,Duke of World- stabilizing,Duke of Calisthenics,Duke of Management,Duke of Tranquility 和 Duke of Prosperity。前面四公的英译词无疑押尾韵,Duke of 后面形式上也是名词-动名词,整齐划一,意义也到位;后面四公中宁国公的“宁”正好和西宁郡王的“宁”都翻译处理成了“Tranquility”,意义上一致,形式上也一致,而且宁、荣二公的翻译Tranquility 和Prosperity 属于尾韵,且都是四音节词,音韵上也一致。所以,这八公的英译基本上达到了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将八公封号群蕴含的文化含义基本上无误地传递出来。至于宁、荣二公后六公的名字,以目前笔者的功力,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翻译,能将蕴含十二地支和生肖这等深刻的文化意蕴用英语表现出来。

另外,霍译中(不知是否由于版本缘故)出现了两处误译:锦乡伯,被译成了“Marquis of Jin-xiang”,成了“锦乡侯”;威远将军马尚被译成了“Ma Shang-de”。关于封号威远将军和威镇将军,杨氏夫妇都译成了General of the third rank,霍克斯译成了Maj.-General,但关于神武将军这一封号,二位译者则又区别对待了。杨译为General of Divine Valour,霍译为较具体的General Feng,可能是因为冯紫英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较多的缘故。笔者认为这并无必要,毕竟这三人属于同一级别。

本文仅从字号群这一角度对《红楼梦》的英译进行研究,便发现其中的文化可谓“九曲连环,曲径通幽”,《红楼梦》的确当得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面对这样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原著,对其中如丘岭深壑般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含义,译者除非有极其高超的双语水平和文化功底,否则,只能望曹雪芹深叹,被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要想将这字号群里的文化尤其是拆字法所蕴含的天干地支和生肖文化含义传递出来,英语译者恐怕很难做到。故笔者认为,东西方文化殊异,语言文字分属不同体系,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零障碍沟通,断无可能。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国发达强盛,吸引外国人多学习汉语,让外国人自己深谙汉语之巧之妙,精通汉语,自己体味汉语言的精妙无双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目前,中国的全球化地位仍不足以吸引西方人都来学汉语,而且,再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实现语言垄断,所以语际跨文化交流会一直存在。《红楼梦》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把他们的字号省译,英语读者顶多可能混淆其中某些人物,或者对某处情节难以理解;但是,如果不知道屈平、屈正则、屈灵均即屈原,诸葛孔明即诸葛亮,周公瑾即周瑜,苏东坡即苏轼,易安居士即李清照,辛幼安、辛稼轩即辛弃疾,孙文、孙逸仙即孙中山,毛润之即毛泽东,蒋中正即蒋介石等,那关于中国历史和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等就没法读懂读透了,也将失去许多阅读乐趣。所以,若要用英语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或古典文学文化著作中的人物,他们的字号像他们的名一样万万不能省译,否则将给读者造成诸多困扰,也将使读者失去了解中国古代、近现代独特姓名文化的机会。

猜你喜欢
封号英译红楼梦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清前期内札萨克蒙古贵族封号及其演变
摘要英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