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省历史选考试卷看全面小康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020-11-25 14:10符宁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基本素质人才

符宁青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2019年1月历史选考试卷的深层剖析,总结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通过自主学习积累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将多学科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具备把握学科的宏观思维,对知识活学活用;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有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意识。

[关键词]全面小康时代;人才;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0058-02

2020年1月6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之学选考分离后的首考拉开了帷幕。这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通过对本次历史选考试题的认真分析并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长期思考,笔者认为这次选考命题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指明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的方向。本文以2020年1月浙江省历史选考试题为例,深度剖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积累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关心的是作业和考试.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走向教育反面:厌学、沉迷游戏、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底蕴非常浅薄。本次考试第16题就较好体现了这一现象。

16.图1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这道题可以说是整张试卷中相对比较简单的题日,但这看似简单的题日后面却蕴含着命题老师的深意。学生能从题目中提取到的信息有:布鲁内列斯奇创造了大圆顶、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佛罗伦萨、意大利。但许多学生在分辨图中①、②两个意大利城市时却卡壳了。其实命题老师的意图是排除罗马,罗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更高。如果一个高中生连罗马这样的名城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他的人文素养之低就不言而喻了。

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通过课堂,更通过学生课外的自我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取知识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学生要能将多学科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学习历史不应该是死读书,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有其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调动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我们经常可以用语文分析的方法来归纳出历史试题的中心是什么,再根据归纳出来的中心对选项进行筛选。以本次选考试题中的第15题为例:

15.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

c.②④

D.③④

这道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如果学生把这么长的题干运用语文分析法来理解,那题日就迎刃而解了。可将题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罗马人那里,……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第二層次“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根据这两个层次,我们可以得出该题干的中心思想: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这样正确选项B就浮出水面了。

我们甚至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历史题。比如本次选考试题的第20题:

20.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乌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

A.帆船 B.蒸汽机 C.飞机

D.汽车

通过阅读可知,此题有两个条件:一是1830年;二是新式交通工具。根据条件一我们可以排除C和D,飞机和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根据条件二可排除A,因为帆船是传统交通工具,从而得出正确答案B。

新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驾驭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善于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不断掌握新的时代信息为己所用。

三、学生需要具备把握学科的宏观思维,对知识活学活用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考试一以贯之的核心诉求。比如第28题从大历史视野出发,融合了中国古代农业政策、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内容,还有选修四中的康熙、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选修六中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尤其第28题第三问“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设计跨度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充分体现了宏观历史思维的培养要求。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学生会觉得该题无从下笔。

从宏观角度看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构建成一个知识的有机整体,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而且从全局看问题,从联系中考察事物,可以避免认识的片面性,达到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正确性。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相当有意义。

四、學生的思维要有一定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科学,既然是科学,那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必须以科学性和严谨性为最高准则。

如第26题要求回答“一国两制”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这里强调完全统一,即包括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怎样把答案组织好呢?这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问题进行逐层分析。首先它推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其次它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最后它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解题过程,充分体现了思维过程的准确性,逻辑性非常强,由表及里的层次切换很清晰。这也必然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清晰而有深度的思维。不管今后我们的学生从事何种职业,与历史有没有关系,这种思维能力必然是其成功的基本条件。

五、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意识

学习历史,更深远的学习日的是以史为鉴,从历史学习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成人”到“成君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诗经》、“中国书法”、《清明上河图》到“日军细菌战罪行”、“延安与抗战”、“国徽图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包干”,特别第26题香港问题,都反映了命题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中,让学生有民族自豪感又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罗马法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贝多芬,从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到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拿破仑的历史贡献,让学生去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历史意识,从而使学生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好时代的脉搏,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具备新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让新课改能真正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皋银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7):66.

[2]夏明慧.高中历史宏观思维的训练和培养[J].吉林教育,2017(39):45.

[3]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2):58-60.

[4]吴志菲.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香港回归上的较量[J].党史纵横,2013(6):4-7.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基本素质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体育教学新课改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智珠
试论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毛遂自荐
逻辑联结词常见考点